江蘇多地試點“小班化教學” 打造高質量教育新生態
原標題:江蘇家長看過來!這樣的“小班化教學”您期待嗎?
《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明確提出“有序推進小班化教學”,江蘇緊跟政策導向,在2024年出台的《關於構建優質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務體系的實施方案》中提出,“適應出生人口下降形勢,鼓勵有條件的地區適當縮小義務教育班額,探索小班化教學”。如今,這場教育變革已在江蘇多地小學悄然綻放——教室裡的學生少了,師生互動卻更密了﹔教師的“主導者”身份淡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者”角色更鮮明了,課堂正從“批量培養”向“精准賦能”加速轉型。
常州:4所小學率先試點“35人課堂”
2025年秋學期,常州市天寧區率先在解放路小學、焦溪小學、博愛教育集團麗華校區、晉陵小學4所學校的一年級啟動小班化教學試點,將班額嚴格鎖定在35人以內,為課堂變革按下“啟動鍵”。
在解放路小學教師黃新恬的語文課上,這樣的場景已成常態:提問聲剛落,孩子們便自發組成小組圍坐討論,連往日最內向的學生,也會在同伴的鼓勵下小聲分享觀點。“以前說‘關注每一個’,常常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現在一節課裡,我幾乎能和每個孩子對話一次,誰掌握了知識點、誰還存在困惑,一目了然,調整教學策略也更及時、更精准。”黃新恬的感慨,道出了小班化教學的核心優勢。
課堂空間的重構,更藏著教育理念的轉變。解放路小學直接撤掉了傳統講台,課桌可靈活拼接,牆面變身“識字工坊”“心情互動區”,連走廊都開辟出“一平方米博物館”。“撤掉講台,就是要打破師生間的物理與心理隔閡,讓教師真正走進學生中間。”校長蔣琳解釋道,教室布置不再是開學時的“一勞永逸”,而是會跟著課程進度、學生作品動態更新,“我們要讓每一面牆都‘說話’,讓每一個孩子都被‘看見’”。
南京:全域推進“新型優質小班制”
如果說常州的試點是“精准突破”,南京的改革則是“全域推進”。2025年6月18日,南京市教育局正式宣布,全市小學全面開展新型優質小班制教學實驗,讓小班教學從“個別嘗試”走向“常態化、制度化”,真正實現“關注每一個”的教育目標。
在南京市中央路小學的課堂上,抽象知識正變得“可觸摸”。許婧老師的數學課上,學生們通過“抓黃豆、數黃豆”理解代數:“一把黃豆是a,拿出兩顆就是a-2”,原本晦澀的概念在實踐中豁然開朗﹔楊飛老師則讓學生用組合果汁杯磁貼的方式,直觀感受“把一個大杯假設成三個小杯”的解題思路,抽象邏輯瞬間具象化。
“我們正探索‘自組織課堂’,通過‘大任務驅動-小組協同-全班共生’的模式,推動課堂從‘教師主導’轉向‘學生自主’。”中央路小學副校長張利潔介紹,教師會先通過預學診斷精准掌握學情,再利用學生的差異激發思維碰撞﹔課堂上,個體靜思、小組合作、全班分享等多樣態學習並行,知識在互動中自然生成﹔再加上嵌入式評價的實時跟進,每個孩子都能獲得適配自己的發展支持,“因材施教”不再是理想。
從2001年南京啟動小班化教學實驗至今,24年的探索已從“單純優化課堂人數”,走向“課堂模式創新”,如今更深入到“教學組織與學習方式變革”的深水區。此次南京全市推進的新型優質小班制,不再局限於“人數多少”的靜態限制,而是以“教學公平”為核心——即便暫時達不到小班額的學校,教師也要先行借鑒優秀經驗,在差異化教學、個別化指導上探索實踐,為全域小班化教學筑牢基礎。
專家視角:小班化教學是系統性工程,不止於“人少”
教育專家認為,推進小班化教學絕非“減少學生數量”這麼簡單,而是一項系統性工程:既要倡導科學教育理念、做好頂層設計,更要明確其核心是“教育理念的轉變、教學策略的改進、教學評價的重構、個性化發展的彰顯”,是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重要實踐。
同時,改革還需配套支撐:要完善教師編制標准,按班師比合理配置教師﹔加強教師專業培訓,助力教師構建差異化、多樣化的課堂樣態﹔還要強化實驗實証研究,健全經費保障機制,讓小班化教學改革既有“理念引領”,更有“落地底氣”。(姚偉 徐明)
來源:江蘇廣電總台荔枝新聞中心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