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雲港海州區樓宇經濟從“一鍋燴”走向主題化
晚上十點,江蘇省連雲港市海州區,“一帶一路”數字貿易產業園共享直播間內,主播徐清清忙著直播帶貨,賣的是美妝產品。這片建筑面積約22萬平方米的樓宇群,入駐了30余家企業,其中電商企業佔比過半。
閑置樓宇盤活,營造產業生態,一棟樓宇就是一座“立起來的園區”,這是海州區樓宇經濟煥發生機的一個縮影。截至今年8月,該區建成翻新並投用建筑面積超1萬平方米的商務樓宇70棟以上,入駐企業超5000家,稅收超千萬元的樓宇達20余棟。

“一帶一路”數字貿易產業園樓宇內企業辦公場景。人民網記者 張瀚天攝
閑置樓宇加快盤活
走進“一帶一路”數字貿易產業園,超市、共享直播間、電商選品中心等配套設施一應俱全。
“園區會定期組織培訓,讓我們有機會學習最新的線上運營策略,拓寬銷路。”看好園區的發展潛力,老商戶袁海燕搬走后又回來。前不久,她還報名了即將開辦的直播技能大賽,“電商發展如火如荼,我們也不能落后”。
因為市場環境變化,部分商業樓宇陷入閑置,如何盤活這些閑置載體?
“不能等商上門,而是筑巢引鳳。”海州區商務局四級主任科員李喬道出了當地的破題思路:堅持以“一樓一業”為轉型方向,推動存量樓宇從“一鍋燴”走向“主題化”。
來到杰瑞科技創意產業園,一棟棟老建筑被綠樹環繞,現代創意設計與工業歷史痕跡交相輝映。這個佔地100畝的創意產業園區,原是中國船舶集團有限公司第七一六研究所。2012年,海州區利用科研院所現有資源,投資5億元進行統一規劃改造,退“二”進“三”,杰瑞科技創意產業園應運而生。
老城區的底蘊結合園區煥新的定位,讓亞速科技(連雲港)有限公司總經理李亞新深有感觸。“選擇落地這裡,因為人才好招,保障也齊全。”李亞新說,其不到百人的團隊中包含有13名碩士,本科率超過70%。入駐四年多時間,公司年營業額已增至3000萬元。
如今,這座園區已形成以電子商務、創意設計、文娛消費為主要特色的產業集聚區,128家企業中90余家是創業型企業,吸納就業人數3000余人,園區企業年經濟規模超100億元。
視線再轉向海州大廈,這裡曾長期閑置。為加快盤活,區屬海發集團成立工作專班,圍繞酒店、餐飲、文旅、文體娛樂等業態方向,提供“一對一”管家式服務,全程協助企業辦理工商、稅務、衛生、消防等各類証照,成功引進了諾富特酒店、MIU酒吧兩家優質“首店”落戶。“海州區提供了多項利企政策,‘一對一’管家服務在項目落地前期給了我們很大幫助。”當地諾富特酒店總經理張友友說。

升級改造后的海州區數字科技大廈。人民網記者 張瀚天攝
“企業辦事不出樓”
距離海州區40余公裡的徐圩新區,安全、環保、應急、能源、封閉管理等智慧化管控流暢運行。前不久,這塊石化產業高地獲評全國“十四五”智慧化工園區案例。
這一標杆性成果的背后,和海州區(連雲港高新區)科創中心的兩家“上下樓”企業息息相關。
“我們重點承擔智慧消防和智慧應急部分,樓上的大塔科技負責智慧管廊與封閉式管理系統的建設。”江蘇金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陳宗華說,兩家公司協同合作,共同參與了徐圩化工園區的智慧化建設。
憑借現代化的辦公空間與活力充沛的產業生態,海州區(連雲港高新區)科創中心吸引了一批企業入駐,也持續吸引了大批人才集聚發展。
硬件再造只是第一步,構建可持續的產業生態才是關鍵。“我們做的不是簡單把閑置房間改成辦公室,而是圍繞產業鏈需求,重構空間功能、配套專業服務、精准導入資源,讓企業實現拎包入駐、無憂創業。”海州區商務局局長朱沖說。
為此,海州區借鑒成熟樓宇運營經驗,通過區級產業引導基金,對符合條件的企業給予租金補貼與啟動支持,切實降低入駐成本與創業風險。
從聚焦數字電商的新浦街道科技大廈,到專注金融服務的建院國際商務港,再到圍繞法律服務構建產業生態的律師大廈......近年來,海州區緊扣“一樓一主業、一樓一品牌”的發展方向,精准定位轄區樓宇產業特色,持續打造了一批特色鮮明的專業樓宇,持續激發城市“垂直經濟”的發展動能。
在海州區數字科技大廈,數字展廳、多功能廳、共享會議室、貴賓接待區等一系列高品質配套空間齊全。江蘇海發數字科技有限公司負責大樓裡的物業和企業招商,江蘇同控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為入駐企業提供涵蓋工商、人力、法律、金融等領域的免費咨詢服務,努力實現“企業辦事不出樓”。得益於硬件升級與服務優化雙輪驅動,這幢大廈已匯聚52家優質企業,入駐率達90%以上。
“‘十五五’期間,海州將進一步把樓宇經濟打造為主城區能級躍升的主引擎,培養數十個現代服務業小巨人和獨角獸企業,將主城區的服務業比例提高到70%以上。”朱沖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