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江蘇頻道>>健康

江蘇洪澤實踐:醫養融合讓鄉鎮醫院重獲生機

人民網記者 馬曉波
2025年10月29日14:52 | 來源:人民網-江蘇頻道
小字號

10月20日,江蘇省民政廳、省老齡辦等部門發布了《江蘇省老齡事業發展報告(2025年)》。報告顯示,截至2024年末,江蘇60歲及以上常住老年人口達2175萬,佔比25.5%。

作為全國老齡化程度較高省份之一,江蘇農村老齡化率比城市高5個百分點以上。相比城市,基層鄉鎮敬老院、衛生院、殘疾人托管中心在布局、管理和功能等方面還存在一些短板。隨著人口外流,個別鄉鎮衛生院甚至出現就診人數急劇減少、經營困難等窘境。

為了改變現狀,近年來,江蘇淮安洪澤區、徐州沛縣等地積極探索“醫養殘融合”模式,將敬老院、殘疾人托管中心等交由鄉鎮中心衛生院來統一管理,實現了多方共贏局面。近日,人民網記者前往洪澤區進行了調研。

淮安洪澤區岔河鎮中心衛生院。洪軒攝

淮安洪澤區岔河鎮中心衛生院。洪軒攝

生存困境:金牌衛生院的“空心化”危機

走進淮安洪澤區岔河鎮中心衛生院,康復室的忙碌與養老院的歡聲笑語,與4年前的冷清判若兩地。“過去,這裡一天的門診量能破千,現在也就一兩百人。”在衛生院工作27年的總護士長梁芹,見証了這場由鄉鎮變遷引發的行業困局。

岔河鎮戶籍人口6萬多人,常住人口僅2.2萬,其中60歲以上老人佔比達68.16%,1562名殘疾人中近一成需要集中托養——常住人口的結構變化,讓傳統診療模式難以為繼。

更鮮明的是實力與市場的反差:2021年,該院獲評二級綜合醫院服務能力,躋身農村區域性醫療中心,99名員工中27人擁有高級職稱。但同一年,99張床位空置率達70%,全年虧損超10萬元。“不變不行了,再守著老路子,員工工資都發不出來了。”岔河鎮中心衛生院院長吳秀智感慨道。

這並非個例。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全國鄉鎮衛生院數量從2014年的36902個降至2024年的約3.3萬個。人口老齡化、債務壓力、人力成本攀升等因素,倒逼基層醫療機構必須轉型。

岔河鎮中心衛生院的破局靈感來自一位治愈后不願出院的獨居老人。“住在醫院有醫生守著,心裡踏實。”這句話點醒了吳秀智——一牆之隔的養老院與衛生院長期“比鄰而居”,不正是可挖掘的富礦?

在衛生院養老院區大廳休憩的老人。人民網記者 馬曉波攝

在衛生院養老院區大廳休憩的老人。人民網記者 馬曉波攝

制度破局:跨部門協同打通“最后一米”

“把公建民營養老院劃過來統一服務”的構想,很快入選2021年洪澤區級民生實事。“過去養老院與衛生院只是‘生病才來往’,資源浪費嚴重。”洪澤區衛健委副主任許金峰坦言,從區級層面統籌推動,是讓醫療與養老從鬆散協作轉向深度融合,實現“1+1>2”的效果。

改革的第一步,是打破物理與制度的雙重“院牆”。岔河鎮中心衛生院接管鎮養老院后,推行24小時醫護值班、定時查房制度,將專業醫療服務嵌入日常照護。今年年初,梁芹在健康評估中發現常年住在養老院的陳爺爺吞咽反射減弱,“這意味著吃飯喝水可能引發致命嗆咳。”一套規范的組合拳立即啟動:營養科定制細軟飲食、護理員“一對一”進食監護、治療師同步開展吞咽康復訓練,一場潛在的吸入性肺炎被化解於無形,被動搶救化為主動守護。

這場變革的背后,是多部門的“系統升級”:衛健部門將“養老護理”納入衛生院服務范圍,賦予業務合法性﹔民政部門優化補貼流程,老人的托養費直接打入醫院賬戶統一管理,保障服務連續性﹔醫保系統開通“綠色通道”,托養老人可“先診療后結算”,不需要兒女陪同。

2023年8月,岔河鎮中心衛生院接管鎮敬老院﹔同年通過區殘聯招標,挂牌“淮安市殘疾人托養中心岔河分中心”。“我們算清了兩本賬:托管敬老院是履行公共責任的‘社會賬’,由此激活的醫療需求構成了可持續運營的‘經濟賬’。”吳秀智的復盤點出了這場改革的底層邏輯。

南京中醫藥大學養老服務與管理學院教授劉宏亮認為,這種突破部門壁壘的資源集約化配置模式,為破解基層弱勢群體醫療健康需求與基層醫療機構生存困境,提供了制度創新范本。

康復治療師沈陽正在協助老人做康復訓練。人民網記者 馬曉波攝

康復治療師沈陽正在協助老人做康復訓練。人民網記者 馬曉波攝

改革成效:資源聚合的多方共贏

“滴——”10月17日清晨,岔河鎮中心衛生院護理院103室的呼叫鈴響起,不到半分鐘,值班護士宋正亞就出現在邵奶奶床邊。這套呼叫系統是衛生院接管養老服務后的標准配置。如今在院區,敬老院的舊空調換成了變頻款,長期臥床老人的床邊多了電動翻身床,硬件升級讓照護更有保障。

“軟服務”也同步提質:養老服務科檔案櫃裡零散的病歷本,升級為涵蓋既往病史、用藥禁忌、護理記錄的完整健康檔案,醫護和護理員信息同步,照護更有連續性﹔康復科引進專業團隊,為每位入住者“量身定制”訓練方案。“不再是‘大鍋飯’式的集體活動,而是精准康復。”岔河鎮中心衛生院康復治療師沈陽一邊調整老人腿部的儀器參數,一邊說道。

最直觀的變化體現在群眾獲得感上。去年6月,大貨車司機袁維偉將因腦出血失能的母親送進岔河鎮中心衛生院,兩個孩子和繁重的日常照護壓得他喘不過氣來。讓他欣慰的是,目前母親已從意識模糊逐步恢復到能自主抬手。“每月2400元就能享受專業醫護和康復治療,這個模式解決了我們家的大難題。”

數據印証了改革成效:2024年,岔河鎮中心衛生院醫療收入同比增長16%,養老、殘托、康復等拓展業務收入90余萬元,同比增長59%﹔人員統籌管理每年節省經費約30萬元﹔分級診療一年為區財政節省區外支出約21萬元﹔職工人均每月績效增加近千元,隊伍干勁更足了。

“‘以醫促養,以養助醫’的良性循環,既解了衛生院的生存之困,又減輕了政府財政、機構運營、家庭照護的三重負擔,更讓老弱群體有了安心依靠。”洪澤區衛健委主任席黎明透露,該區已在三河鎮、高良澗街道推進試點,計劃將這一模式在全區推廣。

作為蘇北農業縣,沛縣同樣感受到日益嚴峻的農村老齡化和養老壓力。“醫養融合可以有效解決農村地區‘衛生院不能長住、養老院不能醫病’的‘兩張皮’問題。”在沛縣衛健委副主任張友印看來,如何將醫療資源和養老資源有效整合,形成一套完整的養老服務體系,是改革過程中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

在沛縣,除了“托管”模式,醫養結合還有另一種“解法”。朱寨鎮閆集衛生院曾因遠離鎮政府駐地,一度難以維持正常運營。2023年6月,該院轉型為康養中心,尋求“自救”。

“農村失能老人居家養老有諸多不便,一來大多兒女不在身邊,二來請護工費用較高,入住醫養服務中心,再合適不過。”閆集康養中心負責人趙峰說,目前中心共有50多位失能老人常住,其中獨居老人佔了近一半。

記者從江蘇省民政廳獲悉,目前,該省正在推動鄉鎮敬老院打破傳統運營思維、拓展服務外延。“醫養康養融合發展將成為后續重點工作,省民政廳將指導各地推進鄉鎮敬老院與鄉鎮衛生院統籌規劃、毗鄰建設,實現資源共享與服務銜接。”

(責編:張鑫、李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