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雨花台區:應急管理從"多頭查"到"一體管"
“防火門、水壓表......每項檢查都馬虎不得。”10月31日早晨8點,南京雨花台區雨花街道應急管理—消防一體化工作站(以下簡稱:一體化工作站)隊員張強戴好執法記錄儀,向隊友提醒幾句后,便穿梭於轄區內部分商鋪和小區,進行日常巡查。
雨花街道面積12.16平方公裡,下轄16個社區、近10萬人口,“九小場所”星羅棋布,又緊鄰南京南高鐵站,南北往來人員繁雜,安全防線面臨多重考驗。隨著街道一體化工作站的啟用,這些難題迎刃而解。
為破解基層應急與消防監管力量分散、效能不足等問題,2023年8月,雨花台區全面啟動一體化工作站建設,歷經兩年整合,該區應急管理實現了從“多頭查”到“一體管”的轉變。

雨花台區雨花街道應急管理—消防一體化工作站。南京市雨花台區應急管理局供圖
智慧賦能,共建立體防線
“煙感報警!速派隊員核查!”前不久,雨花街道普德村社區的一位獨居老人家中煙感報警器觸發警報。街道一體化工作站智慧消防指揮中心工作人員接到指令后,立即出動,同時協調了物業與消防快速處置隊同步趕赴現場,成功處置了這起險情。
兩年前,南京市應急管理部門啟動一體化工作站改革,通過整合轄區內安全生產、消防、防災減災等機構人員力量,實現應急、消防一體抓、一站管。
像雨花街道這樣的一體化工作站物聯網終端僅在雨花台區就有59.8萬個。它們如同戰場上的“偵察兵”,織就了覆蓋小區、廠房、商鋪的“感知網絡”,實現了秒級預警,為應急安全處置贏得了寶貴時間。
“一體化工作站相當於老百姓家門口的‘應急派出所’,旨在全力打通應急管理‘最后一公裡’。”南京市應急管理局相關負責人稱,“偵察兵”堅守一線,一旦發現“敵情”,可通過雲端即刻“吹哨”,基層“哨點”聞令而動、迅速響應,最快時間奔赴現場化解危機。“通過從線上預警到線下處置的無縫銜接,筑起了一道堅實可靠的立體防線。”
以雨花街道為例,在街道一體化工作站的統籌下,清理了群租隱患、管控了工地安全﹔劃設了近百個小區消防通道,保障了264棟高層水壓穩定﹔規范了908家“九小場所”和26家園區安全設施。
雨花台區應急管理局相關人士稱,目前全區8個一體化工作站已實現網格化管理,分設64個應急網格、42個專屬網格,配備了6個智慧消防服務中心24小時監測,在崗人員171人。“所有人員均配備電動自行車、執法記錄儀等裝備。”
數據顯示,去年以來,全區已累計巡查走訪12.1萬余家次,發現隱患11.5萬條,1740條挂牌隱患全部“見底清零”,推動基層安全治理從“運動式”向“常態化”轉變。

雨花街道智慧消防中心。南京市雨花台區應急管理局供圖
多管齊下,實現高效聯動
對雨花台區來說,高層建筑、“九小場所”及保障房小區分布密集,做好應急與消防工作並非易事。
為此,該區針對197個高層住宅小區的近萬扇地下室防火門,實行“一門一碼”管理。“‘一門一碼’能精准追溯到每一扇防火門巡查情況,確保其始終發揮著防火分隔作用。”雨花街道一體化工作站站長陳文彬說。
為了早日破解“九小場所”等監管難題,雨花台區應急管理局每日派出多個監督小組開展“飛行檢查”,每月還通過“回頭看”等舉措防止隱患回潮。他們還依托“181”社會治理一體化平台等協同機制,實現轄區小場所監管全覆蓋。
“過去,街道安全檢查經常是‘消防查消防、安監查安監’。如今,一次檢查就可以把問題說透,既省心又安心。”轄區內一位超市經理對目前的檢查形式頗為贊同。
針對轄區內房齡超過15年的老舊小區,雨花台區應急管理局還聯合住建等部門開展了消防“三要素”整治,安裝電動自行車阻停裝置千余個,完成近百戶困難家庭電力隱患整改。不少居民反饋稱,現在小區設施新了、巡查勤了,住得也踏實多了。
去年,雨花台區創新推行安全生產“雙挂鉤”制度。今年年初,區應急管理局再次細化責任,牽頭印發《安全生產重點問題隱患清單》,將昔日“無人認領的燙手山芋”落實到人。同時,區應急管理局還推動“支部建在站上”,聯合一體化工作站開展結對幫帶,組建黨員志願服務隊,全區8個一體化工作站加入“雨安衛士”黨建聯盟,以紅色紐帶匯聚起各方力量。
隨著線上預警與線下處置的無縫銜接,以及“一門一碼”等高效管理模式的推行,雨花台區逐步打破了傳統“單點防控”的局限,實現了基層安全治理的“全域聯防”升級,進一步筑牢了城市安全的“最后一公裡”。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