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進中國︱鄉野硅谷“新尚人”
秋高氣爽,稻田金黃﹔鄉野硅谷,咖啡飄香。
時下,江蘇昆山張浦鎮尚明甸村迎來了秋收時節。與此同時,駐村創業的王珂接連簽下多個智慧城市大數據平台建設項目,也在忙著為即將搬進新辦公樓做准備。
“過去‘四不管’,現在都想來。”村黨總支書記孔玉說。地處四鎮交界,尚明甸十年前還是個經濟薄弱村,此后隨著“江南圩田·鄉野硅谷”的發展定位敲定,這裡田埂間的泥土芬芳便與科創氣息緊密相融。
“鄉村+科創”,當地人真敢想,也真能干:盤活集體閑置用地,打造了21棟風情各異的民宿﹔以近2萬平方米存量集體廠房為載體招商引智,累計孵化培育科創人才項目16個,集聚青年人才180多位。

“鄉野硅谷”已是尚明甸村的鮮明標識。人民網 范堯攝
王珂欣賞這種“詩與遠方”兼顧的探索,也覺得把科創公司放在江南水鄉間是一件很酷的事。2021年4月,他們以5個人的初創團隊看准數字孿生、智慧城市等業務成立公司,首批入駐尚明甸村。
“我們把新村民叫做‘新尚人’,也著實當作心上人,時時牽挂,陪伴成長。”孔玉說,鎮村統籌解決好“新尚人”的衣食住行,盡力兌現“宜居宜業宜游”的發展環境。
王珂的家在蘇州工業園區,開車回去一趟用不了1小時,事實上,他大部分時間都在村裡:住有LOFT人才公寓,吃有農家樂送餐,開車去哪兒都方便,鎮內出行還配有公交專線。
“我們現在的狀態稱得上是‘安居樂業’。”王珂介紹,公司前年獲得天使輪融資,營收連年高增長,今年預計能邁上5000萬元台階。員工人數增加到50來人,他們從村民手上租了兩棟新翻建的小樓,供外地員工居住。
今年7月,鎮村企三方攜手又孵化了一家新公司。“面向周邊蘇滬浙的中小學生,我們致力打造一個集教育實訓、航模賽事、AR大空間和科普研學等功能於一體的綜合基地。”王珂並不擔心明年基地建起來后人氣不足的問題,“孩子有研學項目,大人有休閑空間,一家人住宿有不同風格的民宿可供選擇。”

王珂與公司團隊一起做項目分析。人民網 范堯攝
“起初,入駐的創業者、民宿主理人只是我們的客戶,后來漸漸成了鄉村振興的‘合伙人’,彼此之間也形成了良性互補的產業生態。”孔玉說。
舍裡咖啡主理人趙愛玲有著同樣的感觸,“科創人才和外來游客是我們咖啡店的主要客源,咖啡與民宿無形中也是吸引科創企業落戶的環境因素。”
漫步村中,你會時不時遇到年輕的創客們來舍裡咖啡買上一杯拿鐵,而后信步去所在的公司上班。不少高校院所的科創人才也是村裡的常客,他們來這裡開會研討、腦力激蕩,下榻在各色民宿內。
“別看現在村容整潔,配套都完善起來,我們剛來時也沒這麼好。”趙愛玲記得自己2019年第一次來村裡時還是道路泥濘的景象,車輛開不進來,只能步行進來。
孔玉說,他們在鄉村建設過程中把握整體定位,兼顧新老村民的發展需求,粉牆黛瓦與現代建筑各美其美,目前“新尚人”在此樂享創業,八成多的村民住上了新房。

元蓁齋文化民宿裡的咖啡機器人。人民網 范堯攝
5年前,上海人王鐸來尚明甸游玩,感受到鄉村的記憶與浪漫,心動之下在村裡打造了元蓁齋文化民宿。時近正午,村民朱永珍為她准備好了土味十足的午餐,“地產食材,吃著放心”。如今,像朱永珍這樣實現家門口就業的村民已有30多人。
“鄉村振興既要守住鄉愁,還要有城市達不到的幸福感。我們這裡有星空可以仰望,也有夢想可以追逐。”談及未來,孔玉眼睛亮晶晶的。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