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關注︱鹽城農民攝影師李東明拍鳥15年
江蘇鹽城農民攝影師李東明拍鳥15年
“我想一直‘泡’在這片灘涂上”(守望)
本報記者 申 琳《人民日報》(2025年11月10日第6版)
一年中,他至少有300天在沿海的灘涂上,給鳥拍照、勸人護鳥、參與鳥類調查……就這樣樂此不疲地與鳥兒打交道,一晃已經15年了。他叫李東明(見圖,受訪者供圖),今年62歲,是江蘇省鹽城市大豐區的一個普通農民,也是一名生態攝影師、鳥類調查員。
李東明本來在大豐城區開了一家店,主要做照片沖洗、攝影器材的生意。15年前偶然涉足鳥類攝影,從此就愛上了拍鳥。

11月10日,《人民日報》第6版版面
李東明愛上拍鳥,一大半原因是遇到了勺嘴鷸,“這鳥長得很特別,個子小小的,嘴巴扁扁的,像個小湯勺,看起來特別可愛,后來聽專家說勺嘴鷸屬於極危物種,太珍貴了!”15年來,李東明對勺嘴鷸越來越熟悉,根據勺嘴鷸的來往時間、棲息和覓食的地點、各種動作和習性,他在有幾百隻鳥的鳥群中能很快辨認出哪些是勺嘴鷸。
從愛上勺嘴鷸,到愛上鹽城黃海灘涂上的各種禽鳥,李東明記錄下大量珍貴的影像資料。15年來,他在這片灘涂上拍攝了近300種鳥類,影像資料存滿了30個移動硬盤。2019年,以這片灘涂為主體的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一期)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李東明的作品為申遺作出了貢獻。
李東明拍鳥,重點在一個“泡”字上。首先是一年300多天的堅守。從春到冬、從早到晚,無論陰晴雨雪,他只要人在當地、沒有生病,就會出現在這片灘涂上,有時甚至要凌晨3點多起床,趕在天色泛白前到達海邊。“泡”的第二個含義,是真的泡在灘涂的泥水裡。鹽城黃海灘涂屬於淤泥質,潮水退去后全是黑灰色的泥水,他必須穿著長筒靴,有時還得穿上橡膠漁褲。鳥兒大多膽小怕人,為了不驚動小鳥,他很多時候只能是趴在泥水裡拍照。冬天,泥水上結著一層冰,他在冰水裡一趴就是幾個小時,起身時身上全是薄冰。

有人不理解:把精力都投入到拍鳥這件事上,圖什麼?李東明說:“關鍵就兩條。第一是熱愛,人這一輩子總要干一件自己特別喜歡的事。第二是對社會有用,我是一個普通農民,能夠為世界自然遺產地的申辦、研究和保護出點力,值了!”
李東明一邊拍鳥,一邊護鳥。有時鳥兒撞到漁網上,漁民們不仔細,扯著鳥兒的翅膀就往下拽,李東明一看到,“心疼得都要掉眼淚”。他耐心給漁民講解:這屬於什麼鳥,有多珍貴,全世界一共有多少……
這幾年,漁民的愛鳥意識逐漸增強,過去的不文明行為也減少了,李東明又把精力轉向了青少年科普。“我給來研學的孩子們講愛鳥護鳥的知識,這個意識應該從娃娃抓起。”李東明說。
近幾年,李東明被當地聘為鳥類調查員,每月領取津貼,當地還為他就近提供食宿。“政府越來越重視我們這些社會力量,我自己也很受鼓舞。只要還扛得動器材,我想一直‘泡’在這片灘涂上。”李東明望著眼前遼闊的黃海灘涂和歡快覓食的鳥兒,眼神裡充滿了溫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