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解科技型中小企業資金之渴?
人民薈客廳︱初創期如何穿越“死亡之谷”
輕資產、無抵押、周期長、風險高的特質,讓不少手握核心技術的科創團隊在起步階段舉步維艱。
11月13日下午,人民網江蘇頻道 “人民薈客廳”圓桌會在南京舉辦,本期主題為“誰解科技型中小企業資金之渴?”在“如何破解初創期科創型中小企業融資痛點”分主題討論中,來自企業、銀行、創投和擔保機構的代表進行了對話交流,政銀擔等多方協同成為共識。
研微(江蘇)半導體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馬仁虎交流發言。人民網 李昱辰攝
“成立初期沒有亮眼財務數據,沒有充足抵押物,有的只是技術積累,傳統金融機構往往望而卻步。”研微(江蘇)半導體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馬仁虎的發言,道出多數初創期科創企業的困境。這家2022年成立的半導體公司瞄准先進制程設備國產化替代,研發周期長、資金需求大是企業成長路上面臨的嚴峻挑戰。
江蘇高投集團副總經理崔兆飛交流發言。人民網 李昱辰攝
江蘇高投集團副總經理崔兆飛用數據印証了這一痛點。他說,科創型中小企業普遍有“高死亡率、高資金需求、長投入周期”特性,90%以上難以跨越從技術到產業化的鴻溝,長期高頻的融資特征又和債權融資的抵押要求、財務導向等傳統風控邏輯較難匹配,“融資難、融資貴”由此成為制約它們發展的核心瓶頸。
中國銀行江蘇省分行普惠金融事業部總經理岑朝武交流發言。人民網 李昱辰攝
面對困境,傳統銀行的風控邏輯正在被打破。中國銀行江蘇省分行普惠金融事業部總經理岑朝武透露,該行用五年實現了普惠貸款從700多億元增至3500億元,其中普惠型科技貸款近1000億元。“銀行的思維方式已經在變,從過去看歷史財務數據轉向看未來成長潛力,從看重抵押物轉向看重團隊和技術。”他說。
江蘇中行的轉型打法頗具章法。岑朝武介紹,該行大力推進自身數據庫建設,在國內首創上線“1650”產業鏈數字拓客“全景視圖”,實現重點產業鏈客戶數據入庫,全面提升對企業的精准畫像能力、需求響應速度、項目服務效率,提前鎖定“含科量”高的潛在客戶﹔與江蘇高投等創投機構合作投資22個項目共88億元,借外腦破解技術評估難題﹔通過資源傾斜、考核機制優化,實現普惠貸款免責比例超80%,讓客戶經理敢貸願貸。
研微半導體在獲取融資支持上是個“幸運兒”:公司成立3個月就獲得江蘇中行1000萬元“孵鷹貸”,今年初又獲得5000萬元“成長貸”,研發得以穩步推進。
江蘇省信用再擔保集團副總裁姜斌交流發言。人民網 李昱辰攝
銀行轉型的同時,擔保機構成為破解“信用失靈”的重要一環。江蘇省信用再擔保集團副總裁姜斌認為,初創期企業面臨信用表達、信貸准入、政策工具“三個失靈”,擔保機構則可以通過增信、分險、中介“三個功能”破題。該集團研發的“蘇創積分擔”模型弱化財務指標、強化“含科量”,讓技術流轉化為資金流﹔省科技擔保公司推出的“蘇科擔”對成立三年以內企業實行純信用零門檻准入,運營一年新增業務規模150億元,超三成為首貸首擔。
“我們通過國家、省、市、縣多級分擔風險,與國擔基金累計合作規模超9500億元,其中三成服務中小科技企業,集團再擔保代償補償共37億元,爭取省級以上政策支持資金21億元,有效降低了銀行不良率。”姜斌介紹,他們通過園區保綜合金融服務模式,與96家園區合作搭建融資平台,企業無需多頭對接即可獲得一攬子服務,規模達950億元。
除了銀行和擔保機構協同發力,創投基金“耐心資本”亦為科創企業成長提供了重要支撐。崔兆飛介紹,江蘇高投集團目前組建了183隻基金,管理規模超3000億元,通過“投資—賦能—退出—再投資”循環,支持1625家企業,其中273家實現上市或並購重組。另外,針對科創企業高風險特征,江蘇組建了省戰新產業基金,定位“耐心資本”,不以盈利為主要目標,在基金存續期、天使投資虧損容忍率、整體考核機制等方面加大探索,為投早投小和超前布局未來產業留足“耐心”空間。
科技與金融猶如“車之兩輪、鳥之雙翼”,唯有持續深化全生命周期服務,才能讓更多初創期科創企業穿越“死亡之谷”。與會者認為,破解痛點亟需長效制度保障。崔兆飛建議,健全與科創規律匹配的長周期考核機制,提高風險容忍度,激勵機構“投早投小投長期投硬科技”。馬仁虎則從企業視角期待金融機構提供全生命周期陪伴式金融服務,“這種信任和支持,能讓創業者心無旁騖專注技術研發和市場拓展”。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