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關注︱東南大學教授黃永明:6G將成為智慧社會的“神經中樞”
2025年11月20日06:53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搭建智慧社會的“神經中樞”
黃永明《人民日報》(2025年11月20日第13版)
與5G相比,6G不僅僅是傳輸速度的簡單提升,更是集通信與無線感知、先進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於一體的“移動信息網絡”。相較於5G側重的“萬物互聯”,6G更強調跨領域融合這些技術實現“萬物智聯”。
在通信速率、時延和可靠性方面,6G將較5G提升10倍到100倍,形成覆蓋空、天、地、海全域的連接能力,全面支撐未來智慧社會的發展,是支撐社會和工業企業數字化轉型的“神經中樞”。

11月20日,《人民日報》第13版版面
6G的特征體現為“一極致三融合”,即以“無所不在的網絡化極致連接”為基礎,發展“通感算智控(DOICT)跨界融合、衛星與地面通信融合、數字與物理世界融合”3個新方向。
在工業領域,6G不僅能夠實現工業設備、傳感器等海量終端的實時數據傳輸,還能夠支持極高精度的工業控制和靈活生產﹔在車聯網領域,6G將扮演智慧交通大腦角色,支持實現實時可靠的車路協同,大幅提升自動駕駛的安全性與效率﹔在低空經濟領域,6G將支撐實現高密度低空飛行器的連續可靠通信、高精度感知以及多場景高效作業……
我國在6G研發領域已構建先發優勢,並加速向場景驗証與標准化工作邁進。2025年紫金山實驗室在江蘇南京紫金山科技城建設了首個6G通智感融合外場試驗網。衛星互聯網的建設和應用加快推進,“手機直連衛星”技術逐漸走向大眾化商業服務。
今年是6G標准化元年,預計2030年前后在我國實現商用。我們將加速推進6G技術的研發和應用,以務實姿態推進技術驗証與生態構建,為中國式現代化注入澎湃數字動能。
(作者為紫金山實驗室普適通信研究中心主任、東南大學教授,本報記者姚雪青整理)
(責編:張鑫、龔世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