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江蘇頻道>>生態

刷新花臉鴨種群數量觀測歷史,宿遷的秘訣是什麼?

2025年11月20日07:08 |
小字號

原題:刷新觀測歷史,坐實“國內第一”!宿遷的秘訣是什麼?

這個冬天,宿遷再次成為世界鳥類觀測界的焦點。最新監測數據顯示,近日飛抵這裡越冬的國家二級保護動物花臉鴨,其種群數量已連續七年穩定在2萬隻以上,創下了國內發現花臉鴨種群數量最多的歷史紀錄。而今年,約5萬隻“京劇花臉”的到來,更是刷新了歷史峰值。

不只是花臉鴨,在沭陽的淮沭河,成群的白骨頂雞也已安然“入住”﹔在駱馬湖、成子湖等地,萬鳥齊翔的景象也已成為冬日常態。這些“藍天精靈”用最真實的“用腳投票”,選擇了宿遷作為它們漫長遷徙路上的重要驛站和溫暖家園。

它們為何如此青睞這片土地?答案,藏在一系列堅實的行動和數據之中。

一個食物充足、安全靜謐的“生態家園”

“如此大規模的鳥類選擇在這裡越冬,並呈現逐年遞增的態勢,與近年來大力實施的一系列生態修復工程密不可分。”泗洪縣一位鳥類專家的觀點,直接點明了核心原因。

鳥類的選擇,首先是對棲息地質量的直接反饋。它們需要的是食物充足、不被打擾的理想家園。

一個最具說服力的例子,是洪澤湖正在進行的生態系統修復。這場為湖泊爭取休養生息的行動,帶來了驚人的生態蝶變。江蘇泗洪洪澤湖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護監察科科長許志敏對一份生態成績單如數家珍:“如今保護區的水質已由原來的四類穩定提升至三類,野生動物種數超1361種,較之前增長了近一半。尤其是鳥類,從140多種增長到現在的240種,總數超過80萬隻。”

水質的提升,直接催生了生態系統的正向循環。省洪澤湖漁業管理委員會辦公室的數據顯示,目前洪澤湖魚類物種數量由48種增至52種,資源密度增加了145.8%。花臉鴨喜食的輪葉藻、菱角等水生植物也得以繁茂生長。對於候鳥而言,一個更穩定、更豐富的“天然食堂”已經准備就緒。

一張精心編織、連點成片的“生態綠網”

鳥類的選擇,不僅看重“一飯一宿”的舒適,更依賴於整個區域生態系統的健康與聯通。宿遷吸引候鳥的深層原因,在於其遵循“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理念,精心實施的一系列系統性生態修復工程。

近年來,宿遷累計投入超百億元實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工程。一串堅實的數據勾勒出修復的力度:完成濕地修復2351公頃、河道岸堤整治184公裡,清退圩區654公頃。在駱馬湖畔和洪澤湖濕地,數萬畝圍網養殖設施的悄然退場,讓“碧波重現,水草豐茂的濕地生態系統逐步復蘇,化身珍稀鳥類眷戀的棲息天堂”。

更重要的是,這些修復並非孤立的點,而是被連成了片。通過構建“兩湖兩河”(洪澤湖、駱馬湖、京杭大運河、古黃河)生態廊道,宿遷為候鳥打造了一張廣闊而安全的遷徙網絡。這意味著,鳥類可以在洪澤湖、駱馬湖、淮沭河等多個棲息地之間自由、安全地移動,整個區域的生態承載力得到了極大提升。從“荒山禿嶺”到森林公園,從“垃圾鎮”到“生態鎮”,一個個生態節點的修復,共同織就了一張巨大的“生態綠網”,為候鳥提供了更廣闊、更多樣化的生存空間。

一套“智慧”守護下的長效保護機制

如果說生態修復是為候鳥建好了“房子”,那麼科學高效的治理體系就是為這個家園裝上了“智能安防”,並提供了長效保障。

面對廣闊的水域和復雜的管理難題,宿遷早已告別了“人海戰術”。在洪澤湖濕地,一套“2+6+N”共建共管機制打破了部門壁壘,形成了“水上打、岸上堵、市場查”的監管合力。保護區綜合管理科科長王雲雲介紹:“我們將日常巡查、問題督辦等全部納入‘智慧濕地’管理平台,利用無人機、高清攝像頭等設備,構建了水、陸、空一體化的立體巡查網絡,讓非法行為無處遁形。”

近日,宿遷市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的《關於加快建設“江蘇生態大公園”的決定》,更是將生態保護從具體行動上升到法治化、系統化的新階段。這一決定為全市的綠色發展錨定了清晰航向,確保了生態優先的戰略能夠長期、穩定地執行下去。這張織密、織牢的保護網,為候鳥的到來提供了一份長久而堅實的安全承諾。

從5萬隻花臉鴨的集群狂歡,到東方白鸛連續四年在此安家繁衍,再到多年未見的豹貓重現蹤跡……這些珍稀“原住民”和“新訪客”的到來,是宿遷生態環境最生動、最真實的注腳。(孫旭暉 丁華明)

來源:新華日報·交匯點

(責編:張鑫、龔世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