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海外版︱多國市長為何期待“南京答案”?
多國市長為何期待“南京答案”?
——從“世界市長對話”看古都的文脈守護與綠色重生
《人民日報海外版》(2025年11月22日第1版)
“南京是一座既尊重歷史又展望未來的城市,屹立數百年的明城牆不僅是中國的遺產,也是全人類共同的財富。”近日舉辦的“世界市長對話·南京”活動中,埃及外交事務委員會理事會成員穆罕默德·赫加吉站在擁有600多年歷史的南京明城牆上,感慨六朝古都的文化遺存之豐厚,引發現場多國嘉賓的共鳴。
11月19日至21日,以“揚子潮涌 文明共啟”為主題的“世界市長對話·南京”活動在南京舉辦。來自文萊、埃及、德國、意大利、中國等共10個國家的城市市長及代表參會,分享各國城市治理經驗,探討城市未來發展趨勢,為推動全球濱水城市可持續發展貢獻智慧。

11月22日,《人民日報海外版》第1版版面
幾天的走訪活動中,“文化”“綠色”是外國嘉賓們交流中的高頻詞匯。
登上明城牆,外賓們伸手觸摸城磚的斑駁痕跡。不遠處的高樓下,秦淮河水悠悠流淌,歷史與現實在此交織,人文與自然相互交融。
參觀過程中,由南京城牆保護管理中心發起的“顆粒歸倉 守護城牆”項目引起國外嘉賓濃厚興趣。據悉,項目於2016年啟動,通過鼓勵市民提供城磚線索、參與城磚回收,構建了“全民守護城牆”的創新模式。2023年,項目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發的“全球世界遺產教育創新案例·探索之星獎”。
如何在尊重傳統的基礎上邁向現代化,同時充分尊重原住民的生活方式,是城市更新過程中常見的難題。
保留青磚黛瓦的傳統肌理,引入燈彩工作室、茶館、咖啡屋、民宿等多元化業態,有著600多年歷史的老城南小西湖社區在城市更新中,堅持“最小干預、最大尊重”的保護理念,摒棄大拆大建的模式,轉向精細化、可持續的“微更新”路徑,推動文化遺產從“靜態保存”邁向“活態傳承”。聆聽小西湖社區的更新故事后,嘉賓們一致認為,真正的文化遺產保護,不是將歷史“封存”,而是讓其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中。
“很高興南京也在做同樣的事,保護文化遺產、保留文化場所,同時讓人們繼續在此居住。”塞爾維亞諾維薩德市市長扎爾科·米欽說,塞爾維亞新帕扎爾市有不少居民居住在古老文化遺產建筑中,當地正翻新市中心的一處古老片區,南京提供了可資借鑒的模式。
素有“微笑天使”之稱的長江江豚既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更是長江生態的“活指標”。多年來,南京實施岸線修復、污染治理、長江禁漁等一系列保護措施,以江豚為代表的長江水生生物資源與多樣性呈現恢復向好趨勢。
登上長江海巡船,嘉賓們近距離了解江豚的種群動態,感受南京在水生生物保護及長江沿岸生態修復方面所做的努力。活動現場,多國市長及代表還獲得“長江江豚保護國際微笑大使”公益証書。
“舉辦‘世界市長對話’活動,旨在深化城市交流、促進民心相通、推動文明互鑒。”南京市代市長李忠軍說,期待各國城市攜手做歷史文脈的守護者、綠色發展的踐行者、智慧城市的探索者。
(據新華社南京11月21日電 記者陳聖煒、朱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