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薈客廳丨誰解科技型中小企業資金之渴?

“人民薈客廳”活動現場。人民網 李昱辰攝
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科技型中小企業重任在肩,而融資問題與企業成長休戚與共。
江蘇是企業大省、創新強省,全省通過國家評價的科技型中小企業達8.9萬家,連續5年位居全國第一。截至2025年9月末,江蘇科技型中小企業貸款同比增長20.84%,獲貸企業數量較上年增加1207家。與此同時,信貸覆蓋面不足、供給適配性待提升、創新生態配套不完善等情況依然存在。
“誰解科技型中小企業資金之渴?”近日,人民網江蘇頻道“人民薈客廳”圓桌會聚焦熱點,邀請來自政府、高校、金融機構和科技型中小企業的代表進行了研討交流。
精准“畫像”:讓金融機構“看得懂”硬科技
科技與金融猶如“車之兩輪、鳥之雙翼”。鼓勵金融機構“投早、投小、投長期、投硬科技”,眼下已是政策導向。而讓金融機構“看得懂”科技型企業的硬核所在,重要的就是精准“畫像”。
“‘蘇創積分貸’是人民銀行江蘇省分行在全省推廣的一款政銀產品,旨在推動銀行敢貸、願貸。”人民銀行江蘇省分行信貸政策管理處處長李軍介紹,該產品根據不同成長階段、不同產業集群的科技型企業特點,構建創新發展積分評價體系,量化評價企業的創新能力和發展能力。
李軍表示,“蘇創積分貸”引導銀行從單一看歷史財務數據轉向多元看企業未來潛力,提高對科技型中小企業放貸的積極性,“截至2025年9月末,全省‘蘇創積分貸’余額為3812億元,較去年同期大幅增長”。
同理,江蘇省信用再擔保集團研發了“蘇創積分擔”評價模型,弱化財務指標,強化含“科”量,以“看技術”“看未來”量化授信准入標准。
“科技擔保的加持,讓銀行願意用較低的貸款利率將非標融資轉為普惠類、標准類貸款,有效降低企業綜合融資成本。”江蘇省信用再擔保集團副總裁姜斌透露,2024年集團新增普惠業務規模超1500億元,其中科技型企業達460多億元,佔比31%,解決了一大批初創期科技企業“貸不到、貸不足”的困境。
“5年前,江蘇中行普惠貸款總額700多億元,如今達3500億元,其中普惠型科技貸款近千億元。”中國銀行江蘇省分行普惠金融事業部總經理岑朝武說,這一變化同樣源於銀行思維和風控邏輯的變化。為了實現精准畫像,該行加強自身數據庫建設,在國內首創上線“1650”產業鏈數字拓客“全景視圖”,實現重點產業鏈客戶數據入庫,全面提升對企業的精准畫像能力,提前鎖定“含科量”高的潛在客戶。
研微(江蘇)半導體科技有限公司的融資案例正得益於此。這家成立於2022年的半導體設備企業,初創時沒有亮眼的財務數據、沒有充足抵押物,但是其技術實力和研發能力被中行看好。“成立3個多月,中行就給了我們1000萬元的‘孵鷹貸’,讓企業研發有了基本保障,而后又為我們定制了5000萬元的‘成長貸’。”公司董事馬仁虎表示,目前企業已實現量產,今年銷售額預計達3億元。
精准滴灌:全周期服務適配不同需求
輕體量賦予科技型中小企業獨特的創新優勢,但輕資產、高投入、高風險的特點,也使其在融資市場常常處於劣勢。
成立於2017年的馴鹿生物股份有限公司,專注腫瘤細胞免疫治療藥物研發與產業化,是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一款CAR-T藥物研發上市需投入數十億元,臨床試驗失敗率高,且企業長期處於未盈利狀態,這與銀行‘重歷史盈利、重抵押擔保’的傳統邏輯形成沖突。”該公司財務經理王淑麗道出行業痛點。
精准對接需求后,工商銀行江蘇省分行為其構建了“信貸+投行+股權投資”的全周期服務模式:研發階段通過“生物醫藥信用貸”,為企業核定2億元綜合授信﹔在企業進行紅籌架構拆除,為推進商業化發起並購時,提供資本項下結售匯服務並審批5.4億元並購貸款﹔企業擬實施債轉股時,聯動金融資產投資公司牌照,引入8000萬元股權資金,有效降低了企業負債率。
企業成長有周期,金融服務需適配。為不同階段的科技型中小企業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務,已成為金融業界的集體共識。
中行江蘇省分行針對種子期、初創期科技型企業,推出“蘇科貸”等11款銀政分擔產品及“苗圃貸”等20多款銀擔產品,其中與江蘇省科技融資擔保有限公司首發推出的“苗圃貸”,以“支早支小”“見貸即保”“科創認定寬泛”為特點,為近700家初創企業授信超40億元。
步入成長期,企業的需求更趨細分多元。江蘇銀行普惠金融部總經理施騁介紹,該行創新推出“卡脖子專項貸”“智改數轉貸”“設備更新貸”“低碳貸”等特色產品,精准匹配企業各類發展需求。工行江蘇省分行更是搭建“省行科技金融中心+分中心+科技支行+科創網點”的專營布局,打造“工銀蘇新+”品牌,提供全場景金融服務。
此外,隨著科技型企業數據的價值愈加凸顯,數據資產也為科技金融發展提供了新的增量空間。光大銀行南京分行副行長廖上勝表示,數據資產金融化是數實融合的必然趨勢,也是銀行服務科創企業、踐行金融使命的重要抓手,該行正在嘗試破題。
精准協同:多方合力織密金融生態網
對科技型中小企業的金融賦能非單一主體可為,而需要政府、銀行、擔保、創投及社會資本等多方協同、同向發力,共同織密金融生態網。
當前國內風投市場中,國資和政府引導基金是市場主體。2024年5月,江蘇省設立總規模達500億元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母基金,“耐心資本”支持了大量有潛力的中小企業,但協同不足的問題仍待解決。
“當前人工智能產業面臨技術孤島與場景碎片化難題,傳統產業政策難以實現技術供給與場景需求的高效對接,導致在前沿領域難以形成顛覆性創新合力。”南京大學商學院黨委書記王宇偉教授以人工智能產業的發展為例,建議創新體制機制,探索構建“市場鏈主+科技鏈主”的“雙鏈主”協同模式。
“人工智能產業的投資更像‘通關游戲’,是一個持續升級、不斷迭代的過程,不是看誰贏一局,而是看誰能一路進化、打通所有關卡。”王宇偉教授說,從現有省級戰略性新興產業母基金中辟出專項資金,支持“市場鏈主”形成產業資本(CVC),不僅出資金,還出場景、出生態,構建“技術—訂單—數據”發展生態,形成“以場景牽引技術、以訂單帶動創新”的發展格局。
作為江蘇省屬國有創投機構,江蘇高科技投資集團截至10月末累計組建183隻不同定位的股權投資基金,管理基金規模3052億元,投資支持了1625家創新創業企業。該集團副總經理崔兆飛提出,“耐心資本”要陪伴創新主體穿越周期,需進一步健全與科創規律相匹配的考核激勵政策體系,實施差異化、長周期考核,提高風險容忍度,激勵創投機構“投早、投小、投長期、投硬科技”。
南京市創新投資集團總經理萬舜則呼吁出台有效措施,激發社會資本積極性,與國有資本協同發力。萬舜用四句話概括理想的融資生態:“眾人拾柴火焰高”——多方資本為優質項目共擔風險共享收益﹔“一棒接著一棒跑”——更多機構參與全生命周期接力支持﹔“你方唱罷我登場”——完善退出機制保障資本流動性﹔“市場選擇促迭代”——讓優質管理人脫穎而出,引導資本流向優質企業。
李軍表示,未來,人民銀行江蘇省分行將持續引導金融機構完善科技型中小企業評估授信模型,創新投貸聯動、股債結合等服務模式。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