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有形壁壘 江蘇機關單位推進資源向社會開放
原題:車位讓居民共享,食堂請游客進餐 江蘇機關單位推進資源向社會開放
拆“圍牆”,更拆“心牆”
11月22日晚,第二屆省足球發展重點城市對抗賽在南京奧體中心打響,6萬多名觀眾到場觀賽。和南京奧體中心一街之隔的南京市政務服務中心所在的新城大廈,當日一早安保人員就已到位,引導賽事志願者團隊車輛停放﹔下午,觀賽社會車輛開始進入大廈地下車庫與地面新能源車位。直到深夜最后一輛車輛安全離場,當日這裡共停放社會車輛約400輛次。
“蘇超”在南京奧體中心的各個比賽日,這樣的開放場景都在上演,這也是江蘇黨政機關辦公場所資源向社會開放的一個側面。機關食堂節假日接待游客,機關車位讓市民錯時共享,“拆牆透綠”讓機關大院變市民公園……一場打破機關與群眾有形壁壘、重構公共資源使用格局的實踐,正在全省持續推進。
讓“潮汐資源”對接“民生需求”
18時20分,南京龍江片區的交通晚高峰還未結束,省住建廳辦公區的入口處已亮起路燈。市民王佳寧駕駛著私家車緩緩駛入,門口保安抬手示意放行,車輛平穩停進指定泊位——王佳寧申請到的這個共享車位,距離她家所在的中青園小區不過5分鐘步行路程。
“以前這個點,我還在小區周邊繞圈找車位呢。”王佳寧記得,過去每到下班時段,小區周邊的路邊車位“一位難求”,有時得開到1公裡外的金潤發商場停車場,再帶著孩子、拎著沉重的書包步行回家。
王佳寧的困擾,是不少城市“停車難”的縮影。南京市鼓樓區位於主城區,停車需求與現有泊位存在較大缺口,佔道停車、堵門停車、佔用綠地停車等亂象,不僅擾亂交通秩序,更影響居民生活質量。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黨政機關辦公場所資源使用的“潮汐現象”:工作日人流量大,停車位、活動場地、衛生間等資源利用飽和度普遍超過95%,但夜間、周末及節假日等時段使用率不足30%。
在揚州,另一類民生需求同樣突出。每逢節假日,古城揚州游客如潮,“吃飯難”“停車難”嚴重影響旅游體驗。“當時是摸著石頭過河,也是走在了全國前列。”揚州市機關事務管理局副局長顧曉暉回憶,2019年揚州在全國率先推出機關大院節假日向游客開放免費車位、機關食堂供應餐飲的舉措,深受游客好評。
“一邊是群眾‘一位難求’,一邊是機關資源未能充分利用,這不符合公共資源取之於民、用之於民的初衷。”省機關事務管理局房地產管理處負責人介紹,近年來,以民生需求為導向,江蘇積極探索實施機關辦公院落、機關食堂、停車位等服務設施有序適度向社會群眾開放共享。
截至目前,全省黨政機關已提供共享停車位9.7萬個、庭院綠地408萬平方米、運動場地374個、室外衛生間1160個、機關食堂3.9萬平方米,一系列民生痛點在資源共享中得到緩解。
比如,針對“停車難”“充電難”,省級機關在老城區拿出近兩成車位供周邊居民錯時停放﹔蘇州市級機關騰出100個停車位免費向附二院職工開放,置換出醫院停車位服務就醫群眾﹔南京市推動東部戰區總醫院和熊貓電子大廈停車資源共享,預約共享泊位150個,該路段高峰通行率提高28%。
如今,江蘇正從單一資源共享向多場景、廣覆蓋的惠民服務延伸。在宿遷,建設大廈附近居民早已習慣到大廈樓下的公共綠地休閑散步。這裡原本是封閉的機關庭院,開放后與周邊環境“無縫對接”,成了家門口的公園。目前,宿遷市開放改造機關庭院65家,共享單位綠地約56萬平方米、停車泊位8000余個、內部衛生間230余處。“主城區超九成機關單位庭院已開放,不僅形成獨具特色的城市景觀,還補齊了民生服務短板,受益人群超20萬人。”宿遷市機關事務管理局王凱說。
要“開門迎客”更要“賓至如歸”
機關辦公場所資源向社會開放,絕非簡單的“開門迎客”,如何平衡服務民生與保障機關正常運轉,如何解決開放后的安全管理、責任劃分等問題,考驗著各地的治理智慧。
今年國慶中秋長假期間,揚州機關食堂累計接待游客就餐4411人次,提供停車服務1.43萬輛次,實現“服務零投訴”。為了讓游客賓至如歸,揚州在細節上狠下功夫:開放前,機關事務部門會提前改造洗手間、完善指示牌,增設開水供應點和寶寶座椅﹔食堂菜單根據時令動態調整,清明有青團、國慶有藕粉圓子,既保証營養均衡,又體現淮揚菜特色。今年,揚州還首次引進食品安全快檢技術,每日用專業設備對蔬菜、肉類進行檢測,從源頭筑牢食品安全防線。
“游客吃的是成本價套餐,但服務標准不能降。”顧曉暉介紹,食堂廚師均是全市機關事務管理系統廚師技能比武獲獎人員,或從業15年以上且擅長淮揚菜的專業技師。為減少等待時間,食堂採取提前開飯、延后服務的方式,還無償提供熱水、手機充電、雜志借閱等服務。除日常食材檢測外,食堂還建立嚴格的食品留樣制度和應急預案。節假日期間安排醫護人員值守,提前預判客流、優化取餐流程,避免擁擠混亂。
在宿遷,庭院開放不止於“拆圍牆”,更注重功能升級與場景融合。當地以“人進得去,有活動空間,有服務功能”為標准,將單位庭院綠地與城市綠地進行有機串聯,融合周邊區域建筑、景觀,合理配置椅凳、健身器材、閱覽室等服務設施,增強服務功能。如市交通局院內建設慢行綠道,將單位庭院與迎賓大道綠軸景觀有序串聯,形成集景觀與功能於一體的休閑游樂場地。
機關庭院開放后如何進行有效管理,是宿遷開放辦公資源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之一。王凱介紹,市機關事務管理局聯合市城管辦制定出台多個管理制度,明確了環境衛生、容貌秩序、功能設施、園林綠化等庭院管理標准,編制的《黨政機關單位庭院管理規范》成為全省地級市機關事務部門唯一獲得立項的省地方標准項目。
南京則通過機制創新與技術賦能,破解停車資源共享的痛點難點。南京市機關事務管理局房地產處處長鄧寶蘭介紹,2021年10月,南京市城市管理局湛江路65號辦公院落被確立為共享試點區域,以此為樣本專題研究運行管理辦法,為全面推開提供政策依據。比如,流程上按照共享停車備案、小程序登記、市民報名等程序形成工作閉環﹔優化市級機關事業單位停車資源共享管理平台,實現共享泊位線上開放。
除了市級機關,在寧40多個省級機關也加入停車共享“朋友圈”。省住建廳自2022年8月起,從90余個地面泊位中“擠”出20個用於共享,每月收費150元,不到周邊路段路邊停車費用的1/3。“周邊都是無地下車庫的老舊小區,停車需求特別突出,我們響應全省政策主動開放。”省住建廳后勤中心主任李鐘介紹,為了規范管理,省住建廳明確了“一次提醒、二次警示、三次取消資格”的規則。“兩三年運行下來,沒有出現超時停放、亂停亂放的情況,也沒發生過安全問題,整體效果超出預期。”
以“資源共享”推動“心靈相通”
在揚州機關食堂的留言簿上,一位游客寫道:“政府食堂對外開放,讓我們感受到了實實在在的親民態度,這樣的政府值得信賴。”
這句朴實的評價,道出了黨政機關公共資源向社會開放的深層價值——它帶來的不僅是公共資源使用效率的提升,更在無形中拉近了政府與群眾的距離,推動了政府治理理念的轉變。
從資源使用效能來看,開放讓“沉睡資產”煥發了新活力。院落綠地、停車位等公共部位服務設施的平均使用時段,由10小時提高到18小時以上﹔機關食堂就餐人次增長30%以上,休息時段停車位使用率達到80%以上,服務設施資源由“工作日保障”轉向“全天候服務”。
更深遠的變化,在於打破了物理隔離背后的心理隔閡。過去,“門難進”是不少人對機關大院的印象﹔如今,不少大院“拆牆透綠”,將市民游客請進門,也讓黨委、政府與群眾的心理距離越來越近。“來政府機關辦事,經過像公園一樣的綠化帶,就像串門走親戚似的,感覺很親切。”宿遷市民楊女士的心聲,正是這種心理距離拉近的生動寫照。
如今,這場“開放大院”的實踐還在不斷深化。在“蘇超”賽事期間,全省比賽場館所在地的設區市、縣(市、區)機關事務管理部門,共協調周邊機關、學校等單位開放停車位3.6萬多個,並提供免費熱水、洗手間、接駁引導等服務。其中,常州在主場賽事期間新增15處共享停車場2355個停車位,距離主賽場步行僅6分鐘。
面向未來,各地正圍繞群眾需求持續謀劃下一步舉措。宿遷計劃依托已開放的機關庭院,適時探索打造寓教一體、公益宣傳等示范項目,比如在庭院適當位置設立“手機臨時充電角”“法治宣傳點”等,為干部群眾提供優質便捷的個人服務以及思想文化教育。南京將研究逐步把食堂、綠地、活動場地、衛生設施等共享開放范圍由集中辦公區拓展到獨立辦公區,惠及更多群眾﹔把停車便民服務的對象從本地市民擴大到外地游客,緩解熱門景區周邊停車難題。(顧敏 陳月飛)
來源:新華日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