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做好“创”与“转” “大块头”展新活力

2020年05月15日11:22  来源:新华报业网
 
原标题:江苏:做好“创”与“转”,“大块头”展新活力

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通报,对2019年落实有关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实干、取得明显成效的地方予以督查激励,在推动产业转型创新、促进动能接续转换方面,作为区域“双创”示范基地的南京市雨花台区、促进工业稳增长和转型升级、实施技术改造成效明显的苏州市、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力度较大的常州市获得表彰。

作为工业大省和产业大省,通过各地的创新实践、转型探路,江苏“大块头”正展现出“瘦身健体”的新活力。

工业大市以“转”促“稳”

作为工业大市,苏州家底深厚——全市拥有12万家工业企业,其中规上企业超万家。去年,23家企业上榜“2019中国民营企业500强”,26家企业入围“2019中国民营企业制造业500强”,5家企业营业收入超千亿元;全年规上工业总产值达3.36万亿元,工业增加值达7592.4亿元。

“工业经济得以持续稳健发展,与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息息相关。”苏州市工信局副局长金晓虎历数其产业结构调整的成果——去年,苏州全年完成工业技改投资879.4亿元,占工业投资的比重达73.3%;工业新兴产业投资985.5亿元,高新技术产业投资499亿元,占工业投资比重分别达82.2%和41.6%,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成效明显。

“越是特殊时期,越是要加快技术改造步伐,争分夺秒抢回耽误时间、抢抓市场机遇。”位于苏州高新区的国巨电子(中国)有限公司是一家电子元器件生产企业,公司财务经理陈兴文坦陈,“自主创新”是公司发展更具韧性的诀窍,今年以来面对疫情冲击,公司攻坚克难,一季度工业产值同比增长63%,实现逆势上扬。目前,公司正紧锣密鼓推进电阻器电容器技改升级项目,这个建设周期两年的项目将新增投资16亿元,预计未来每年将新增产值16亿元。在苏州,大量企业不仅达成持续技改的共识,还瞄准自主可控,深化研发创新。

江苏省工信厅制造强省推进处相关人士分析说,苏州工业经济体量大,转型发展的压力也大,这就需要以扎实高效地“转”促“稳”的发展。一边持续技改,一边发展特色产业,正是苏州工业稳增长的两大抓手。就在去年,江苏首个制造业创新中心——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落户苏州。目前,苏州高端化纤产值到全国13.5%,光纤光缆、电梯装备更是约占1/3,成为全国重要的基础石化、医疗器械、集成电路、汽车及零部件生产基地,全球八大纳米产业集聚区之一,多个产业在国内外具有竞争优势。

老工业基地“换道”迎新姿

在大运河常州段岸边,常州恒源畅厂、常州第五毛纺织厂等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明星企业”,如今已摇身变成“网红打卡”双创街区,老厂房、老仓库、锅炉房焕发出新活力,形成以网络信息、创意设计、现代服务业等上下游周边设计为配套的产业集群。

“工业转型,首先要找准‘撬动点’。”在常州市钟楼区委书记赵正斌看来,要把科技创新作为第一动能,强化“都市工业+三新经济”双轮驱动,走城市型经济的发展道路。国家智能制造体验验证中心、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两大国家级重大平台相继落户,让钟楼区在平台经济赋能高质量发展上走在了前列。

转换“赛道”,加速老工业基地改造步伐的不止鼓楼。智能驾驶产业园、文化体育产业园等新兴产业园区集聚,常州检验检测认证产业园创成国家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常州市天宁区发改委局局长李汉田介绍,天宁区把调优传统产业和培育新兴产业作为主攻方向,聚焦载体建设、重大项目和企业培育3个重点,5年已累计征迁686万平方米,腾出发展空间2000亩。

常州大数据产业园 顾克琦摄

“老工业”转型需要更高质量的技术人才支撑。常州市委常委、科教城党工委书记韩九云认为,常州智能制造产业的快速崛起和工业经济的稳步增长,离不开当地高等职业教育的助力。在“经科教联动、产学研结合、校所企共赢”的产教融合“常州模式”下,常州科教城现代工业中心作为区域共享型实训平台,每年接受学生实训516万人时、4.3万人次。

“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常州已创成国家级两化深度融合试验区,建成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项目1个、省级示范智能车间100家,上云企业突破6000家。”常州市发改委主任汤如军介绍,常州立足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围绕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改造与全面振兴步伐,以智赋能,探索创新驱动发展的有效路径,全力打造“工业智造明星城”。

示范基地蹚出特色“双创”路

“就在前几天,翼辉信息与龙芯完成产品兼容互认证,整体系统运行稳定。”14日,在南京市雨花台区云密城的中国(南京)软件谷双创服务中心,南京翼辉信息公司总经理黄晓清语气中透露着兴奋。该公司团队耗时十多年开发出国内唯一完全自主嵌入式操作系统,选择落户南京后,公司业务从国防军工、航空航天领域,拓展到轨道交通、汽车电子等关键民用领域,系统被装载到我国首个升空入轨的民营航天火箭“双曲线一号”。

这家“关键少数”企业身后的园区里,高密度集聚着一大批“隐形冠军”和“小巨人”企业。人工智能企业天数智芯公司由一批硅谷回国专家创立,在高性能通用计算芯片与基础软件方面多次获行业大奖;华捷艾米的3D专用芯片已成为全球安卓阵营唯一可用的3D视觉识别芯片;南瑞微电子研制出中国电网第一款自主可控电力载物通讯芯片,打破美国独家供应局面。

“这里‘土壤好’、服务赞,遇到大小难题,总能第一时间得到解决。”校园电商巨头八天云商创始人顾问对“雨花好生态”赞不绝口,公司入驻时就拿到15套人才公寓,助其吸引年轻员工“扎根”。

“融通创新是区域创新生态的一大特点,表现是头部企业不断裂变孵化,科创森林里种出‘大树’‘小苗’。”雨花台区发改委副主任王翔说,该区于2017年入选全国第二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也是全省唯一以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为特色的区域性示范基地,软件从业人员超过25万。最早在该区扎根的华为、中兴等平台旗舰型头部企业发挥“黄埔军校”作用,从其中走出去的创业者,创办出嘉环科技、美篇、新立讯等大批优质企业。去年,雨花台区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13家,累计达546家,增速全市第一。

这是雨花台区连续第二年受到国务院“点赞”。江苏省发改委相关人士分析说,这有赖于该区不断完善服务体系,厚植创业创新生态,树立营商环境“样板区”,高质量促进创业带动就业,打造出一条特色“双创”路。

(责编:耿志超、唐璐璐)

江苏要闻

给领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