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老工业基地“改”出新时代工人

2020年10月28日07:28  来源:新华日报
 
原标题:老工业基地“改”出新时代工人

虽然只有高中学历,但48岁的徐州市劳动模范刘超没有停下钻研的脚步。作为利民化学有限责任公司生产部一车间耙干与喷雾工段的工段长,他在生产中的多项发明攻克了技术难题,为公司节约近百万元。去年,公司首次评选“金牌员工”和“功勋员工”,刘超和9位奋斗在一线的同事当选,分获奖励5万-10万元。今年夏天,公司又大幅提升各个岗位的津贴,刘超和更多人进一步分享到了发展红利。工人们直言:“重奖的反响很大,就像炸了锅。”

在徐州老工业基地,刘超是221万产业工人的代表。作为全省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首批试点城市,徐州自去年以来不断探索,建立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对产改工作的组织领导,全面启动改革工作。

“我们明确提出实施引领聚魂、成长聚能、共享聚心、同频聚效四大行动20条举措,绘就全市产改工作的蓝图,成为推进改革的基本依据和有力抓手。”徐州市总工会党组书记、市产改办主任王子华说,今年,徐州又被进一步确定为全省产改全面试点城市,确定32家试点单位、151条工作清单,精细落实产改试点工作。

组织开展专题调研,总结产改试点经验,健全相关政策制度,形成产改特色经验和成效;优化校企合作制度,构建校企人才互通机制,搭建企业专家与学校教师互聘平台;校企共同开发市场技能人才职业标准,填补行业空白……一条条清单,为试点单位明确了责任,更让工人们感到成才有路、发展有望。

走进试点单位之一的丰县江苏君乐宝乳业有限公司,60多位优秀员工的照片,张贴在公司展厅的光荣榜上,激励着大家向榜样看齐。在工人们看来,工作不仅有了更多认同感和自豪感,还有满满的获得感。去年进厂的职工王晴告诉记者,今年已涨了两次工资,去掉“五险一金”,拿到手能有3000多元。“我在公司干了8年,原来有人问我干啥的,我说是打工的,甚至连工作服都不好意思穿出去。现在各方面条件更好了,我都说自己是上班族。”职工刘艳侠说。更让大伙暖心的是,企业最近正协调班车,准备帮职工接送上学的孩子,解除大家的后顾之忧。

今年疫情发生后,纺织行业遇到一定困难,职工队伍的稳定不仅关系到企业发展,更事关一个个家庭生计。同样作为产改试点单位,新沂市的江苏斯尔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通过轮休的方式,没有裁掉一人,确保了700多名纺织工人的固定收入。该公司生产车间班长闻志刚说,企业还在去年更换了车间的降温设备,改善工作环境,让工人们免遭高温之苦。

一张清单统领试点,各单位、企业挂图作战、各显其能。徐州市人社局推动出台《徐州市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等配套政策,计划3年投入5.8亿元,培训48万人次;徐州市总工会依托院校、企业等,建立六大产业工人赋能成长实训基地;徐矿集团推出“产改十条”和“五匠行动”;徐工集团与高校搭建技能等级“双认证”聘任体系;天虹时代纺织公司实施“党建来牵头、工人有盼头、文化暖心头、员工尝甜头”等改革举措。

正是以职工为中心,才让产改“改”到了大家的心坎上。最近,丰县公共交通有限公司将和职工们集体协商大家最关心的薪酬问题。“职工的心是企业的根,我们双方不是对立面,而是共同体。”公司总经理孔凡慧说,职工一趟公交单程最远要跑50多公里,花费近两个小时,很辛苦。通过协商,职工的保障工资计划从1620元增加到2100元。

工人们的心聚了起来,“主人翁”意识也不断增强。江苏华信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打造“四大员”队伍,让每名工人都主动成为企业的安全员、成本控制员、监督员和指导员。“我改造了计量设备,降低成本2万多元,延长设备使用5年以上,得到公司的奖励和表彰。”该公司三分厂原料工段工段长宋永基说。

如今,徐州的221万产业工人呈现出积极向上、努力进取的精神面貌。今年,徐州市政协围绕产改进行的调研显示:在产业工人里,超过九成有获得国家职业资格的愿望,近85%对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有所了解,76%有当劳模先进的愿望。本报记者 王 岩 吉 强

(责编:萧潇、唐璐璐)

江苏要闻

给领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