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学术会议“井喷”需改革科研评价体系

2020年11月20日13:35  来源:北京青年报
 
原标题:原标题:治理学术会议“井喷”需改革科研评价体系

治理年终学术会议“井喷”乱象,必须落实中央《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切实改革经费管理制度。要给科研人员更大的信任度,相信他们能用好经费,从预算管理转变为经费包干制。通过对不涉及国家秘密的科研经费使用的公开,建立更为科学的经费管理制度,既保障科研人员的科研自主权,又避免科研经费被挤占、挪用。

距离2020年结束仅剩40余天,最近线上线下学术会议扎堆举办。据报道,不少科研“圈里人”反映,“快到年底了,经费不花就要收走了,学术会议搞起来。”“一周开两三天会,这一周就废了。一个月开两三次会,这一个月就废了。”专家认为,承载着各种应有和不应有功能的学术会议,让组织者和参与者不堪其扰,却又不得不疲于奔命,而会议“井喷”影响着国内整体学术会议的“含金量”。

年终学术会议,尤其是“国际”学术会议井喷,学者到处赶场子,并非今年的新鲜事,而是多年来就一直存在的学术怪象。没有学术含金量的所谓国际学术会议,既浪费国家的科研经费,又折腾学者的精力。要治理这一学术怪象,必须改革科研经费管理办法,给科研人员更大的科研经费自主支配权,并建立重视学者本身学术能力与贡献的学术评价体系。

我国科研经费支出一直存在“缺钱花,花不出,赶紧花,胡乱花”的问题,缺钱花是申请项目后,经费不到位;花不出是花钱必须按事先确定的预算进行,在项目立项时没有列入预算的开支,哪怕在具体科研中必须花,也不能花;赶紧花则是必须赶在规定时间(如年底)完成,花不完的钱要上交;随之带来的就是胡乱花。年终赶在经费必须花完的节点召开学术会议,主要是“赶紧花”和“胡乱花”的表现。

2016年中共中央印发《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要求完善符合人才创新规律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改革完善科研项目招投标制度,提高科研项目立项、评审、验收科学化水平;进一步改革科研经费管理制度,下放科研项目部分经费预算调整审批权,推行有利于人才创新的经费审计方式。当时科技部有关负责人介绍,科研经费只要用得合理、规范,课题也验收了、合格了,剩余的科研经费可以留在本单位继续用于科研活动。不过在实际执行中,一些地方和有关立项单位担心科研人员乱用钱,还是要求必须上交没用完的经费。

热衷举办学术会议,尤其是国际学术会议,还与当前的学术评价体系有关。之前很多科研人员参与学术会议,是为了发表会议论文,现今发表会议论文已不是科研人员的主要追求,而是为了完成“国际”指标。在科研评价体系中,是否有国际合作,是否组织或参加国际会议,是重要的评价指标之一。为完成这样的指标,一些主要为国内学者参加的学术会议,也要命名为国际学术会议,参加学术会议的外国学者可能只有几人,把会议装点为国际会议的样子。

这样的国际学术会议主要是走过场,完成经费支出和考核指标,当然没什么学术含金量。对于这样有名无实的国际会议,主办者所在高校和科研机构心知肚明,但是却不愿揭穿。这样的国际学术会议,被校方和科研机构作为国际化政绩,国际学术会议越包装得高大上越受欢迎。

治理年终学术会议“井喷”乱象,必须落实中央《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切实改革经费管理制度。要给科研人员更大的信任度,相信他们能用好经费,从预算管理转变为经费包干制,并建立科研经费公开制度。通过对不涉及国家秘密的科研经费使用的公开,建立更为科学的经费管理制度,既保障科研人员的科研自主权,又避免科研经费被挤占、挪用。

学术评价应该关注学者本身的学术能力与贡献,而非外在指标,把“国际会议”作为一项评价指标,与唯奖项、唯帽子评价一样,都属于急功近利、形式主义的评价指标,如此学术评价体系非改革不可。只有构建真正基于学术本位的学术评价体系,才能刹住热衷组织参加、过度倚重“国际会议”的不正之风。

(责编:萧潇、张鑫)

江苏要闻

给领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