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系青海,五年来习近平这些嘱托一以贯之

马昌 任一林

2021年03月09日14:15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原标题:心系青海,五年来习近平这些嘱托一以贯之

2021年3月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青海代表团的审议。 新华社记者 李学仁 摄

3月7日下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参加了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青海代表团审议。

从2016年3月第一次参加青海代表团审议,同年8月在青海调研考察,到今年再次参加青海代表团审议,习近平对青海生态、民生、发展的嘱托一以贯之,不断引领青海迈向新台阶。

关于生态保护:习近平持续关注、念兹在兹

——“对国家、对民族、对子孙后代负责”

2016年8月23日下午,习近平在青海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考察。 新华社记者 庞兴雷 摄

青海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生态地位十分重要。同时,地处青藏高原,生态环境非常脆弱,决定了青海保护生态环境任务重、难度大。对于青海的生态保护,习近平一直都非常重视。

5年前,习近平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青海代表团审议时就强调,一定要生态保护优先,扎扎实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保护好三江源,保护好“中华水塔”,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

“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习近平语重心长地说。

此次会议5个月后,习近平来到青海考察,进一步看落实、提要求。

“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持续发展最为重要的基础”。他强调,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来抓,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

今年再次参加青海代表团审议,生态保护仍然是习近平关心的重点。

他指出,青海对国家生态安全、民族永续发展负有重大责任,必须承担好维护生态安全、保护三江源、保护“中华水塔”的重大使命,对国家、对民族、对子孙后代负责。

“这些年来,青海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作了很大努力,但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习近平对形势作出冷静清醒的判断。

“把生态保护放在首位,体现了生态保护的政治自觉。”习近平指出。

对于如何保护好当地生态,习近平提出了进一步的具体要求——要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严格落实主体功能区布局,加快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正确处理发展生态旅游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关系,坚决整治生态领域突出问题,在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上走在前头,让绿水青山永远成为青海的优势和骄傲,造福人民、泽被子孙。

留住青山,赢得未来,习近平深谋远虑。

关于改善民生:习近平一直牵挂的“心事”

——“多为各族群众办好事、办实事、解难题”

2016年8月23日上午,习近平在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五十镇班彦村村民吕有章的新家察看房屋格局和建筑质量。 新华社记者 兰红光 摄

5年前,习近平在参加青海代表团审议时与娘毛先代表就有关基层群众卫生健康的问题有过这样一段对话,令人印象深刻。

习近平问:“农牧民现在生孩子都到医院去吗?”

娘毛先答:“现在都到医院来,比较远的地方的产妇,提前来租个房子,分娩完再回去。”

“村里都有保健室吗?乡里都有医院吧?”

“现在都有。”

“青海有的地方面积很大,农牧民看病怎么解决?”

“基层都配医疗保健车,县乡都有巡诊车。”

同年8月,在青海班彦村土族贫困户吕有金家,习近平同一家人围坐一起,看反映乡亲们一直居住的旧村状况的视频。得知去旧村有7公里陡峭崎岖的山路,村民祖祖辈辈居住在出入不便、严重缺水的地带,习近平对一家人说,党和政府就是要特别关心你们这样的困难群众,通过移民搬迁让你们过上好日子。

时隔5年,习近平再次来到青海代表团参加审议,民生问题依然是他牵挂的“心事”。在听取了阿生青代表发言后,习近平问:“村民们的电热炕是什么样的?”“比较实惠,一晚上就一度电、几毛钱。”阿生青回答道。

一桩桩、一件件,再小的事情,只要是关系乡亲们衣食冷暖的事,都是习近平惦念的大事。

围绕改善民生,习近平作出进一步部署,强调了四个“要”:

——要着力补齐民生短板,破解民生难题,兜牢民生底线,办好就业、教育、社保、医疗、养老、托幼、住房等民生实事,提高公共服务可及性和均等化水平。

——要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改善城乡居民生产生活条件,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培育文明乡风,建设美丽宜人、业兴人和的社会主义新乡村。

——要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加快民族地区发展,多为各族群众办好事、办实事、解难题,促进各族群众共同富裕,促进各族人民大团结,携手共建美好家园。

——要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完善公共安全应急响应体系,及时排除各类风险隐患,确保国家安全和人民安居乐业。

不停息,不放松,新的征程已然开启。

关于发展:习近平坚定不移地推动

——“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

2016年3月10日上午,习近平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青海代表团的审议。 新华社记者 黄敬文 摄

对于青海的发展,习近平一直十分关心。5年前,在参加青海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强调,要着力加强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培育民族地区特色优势产业,有序开发民族地区特色优势资源,提高民族地区产业结构层次,增强民族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他进一步指出,社会事业发展和民生建设资金要向民族地区倾斜,让民族地区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在青海考察调研时,习近平对青海的发展作出具体部署。他指出,要充满信心、保持定力,坚持用新发展理念统领发展全局,着力解决制约发展的结构性、体制性矛盾和问题,努力开创发展新境界。要把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发展和经济工作的主线,着力优化现有生产要素配置和组合,着力优化现有供给结构,着力优化现有产品和服务功能,切实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打造新引擎、构建新支撑。

今年参加青海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重点谈到高质量这一主题,他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

从“发展”到“高质量发展”,要求更高了,部署更细了,分析更明了,而贯穿其中的是习近平坚定不移地推动。

围绕“高质量发展”,习近平进行了详细阐释:

——高质量发展不只是一个经济要求,而是对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的总要求;

——不是只对经济发达地区的要求,而是所有地区发展都必须贯彻的要求;

——不是一时一事的要求,而是必须长期坚持的要求。

“方方面面”“所有地区”“不是一时一事”……这些细节要求对未来如何更好迈向高质量发展描绘了蓝图。

对青海而言,因地制宜、扬长补短走出适合本地区实际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更是至关重要。

如何解“题”?习近平指出了明确方向——要结合青海优势和资源,贯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建设体现本地特色的现代化经济体系。

“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就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习近平说。

方向已明,奋斗在征程。

(责编:萧潇、张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