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江苏频道

龙光阁

2017年02月09日17:21 | 来源:人民网-江苏频道
小字号

龙光阁 朱天羽 摄

明崇帧八年(1635),思宗朱由检调朱大典总督漕运,驻节淮安。朱大典字延之,浙江金华人,《明史》有传。他到职的第二年(1636)就建起了龙光阁。《重修山阳县志》卷五“职官”说他“在淮振厉风纪,扶植士气,建城外龙光阁以壮形势。”又同书卷二“建置”:龙光阁在“南门护城岗上,明漕抚朱大典建造,以壮文峰,其门西向,与西北文通塔相应。”

入清以后,漕督辽左蔡士英(原籍宿迁)于顺治十二年(1655)及康熙初年(1662)漕督大兴林起龙先后各修葺一次。《县志》说“后改门南向,顿失旧观。”门改向南,当在二人维修时。到了康熙年间,即已倾圮无存。

淮人张养重曾写了一首七律《登龙光阁》:

危栏面面玉玲珑,俯瞷层城气概雄。

万堞参差迷近远,两河喷荡失西东。

谁家砧响凉风外,有客帆飞入叶中。

我记阁成犹弱冠,前贤高宴坐晴空。

张养重字斗瞻,别号椰冠道人,明末秀才,入清不试,自愿作为“落笈诸生”,因号“虞山逸民”,生于明万历四十五年丁己(1617)。按其诗“我记阁成犹弱冠”,“弱冠”是二十岁,张养重二十岁时正是崇祯九年(1636)朱大典建造龙光阁之时。当时说的是以振文风,其实朱大典是带兵的武官,深明韬略,当明末农民起义军纷起之时,建筑此阁,必然具有军事上的作用。他深知百姓怯于战争,故意示人以暇,作镇静雍容之势,招邀宾客,觞咏流连,因此有“前贤高宴坐晴空”之句,可以想见当时之盛,题咏之多,可惜留传至今的诗篇真是寥若晨星。

另一首七律是马骏的《岁杪与友人登龙光阁》:

驴背归来已夕阳,俯巡阁道野天荒。

满湖冰雪寒飞白,四野沙尘晚射黄。

财赋东南留巨镇,郊坛今古在高岗。

云烟过眼成千载,得与吾徒清啸长。

马骏是康熙八年(1669)举人(生卒无可考),他登临此阁,大约总在康熙前期。此后在雍正、乾隆两代的七十余年中,则寂然无闻。乾隆皇帝曾六次南巡,经过淮安时对漂母祠堂、韩侯钓台都有题咏,就是没有提到龙光阁。

嘉庆六年(1801)淮安汪廷珍(1757-1827)回里时,约了一位识得风水的季惇大同来,周览淮安的形胜,认为龙光阁急宜修复。但工程巨大,未能实现。此后又经三十余年,汪廷珍已经逝世,他的学生李宗昉(1779-1846)于道光十四年(1834)回淮扫墓时,又同乡人提及修复龙光阁事,也未能如愿。直至道光二十一年(1841)民族英雄关天培在虎门抵抗侵略殉难后,淮安亦因战备需要,修缮城垣,经管人员何锦、丁晏(1794-1875)等以修城余款及用剩的建筑材料,并得到当时地方官员的支持,遂于道光二十三年(1843)四月在原址动工兴建,至同年九月竣工。当时李宗昉在北京听到很高兴,亲笔书写“龙光阁”三字巨额,又撰了一篇《重建龙光阁记》附记修城官绅题名,刻石(高约二尺,长约四尺)两块嵌置在阁下壁上。因为叙述不详,又由丁晏撰写一文(附录于后)以纪其事,刻入《石亭记事》今尚流传。新阁门仍向西北与文峰塔遥遥相对。阁之左方并建上下厅屋,上厅朝南,中悬“聚星堂”巨匾,为著名书法家周寅(木斋)(1786-1848)所书;下悬“礼门悬规,义路植矩;讲求道德,吟咏诗书。”这副楹联为萧山书法家汤金钊所书。接连东首有一暖房,中置几榻,壁上悬有古琴,为游客休息之所。内悬一联:“於半城半郭之中;有一咏一觞之趣。”为吴江诗人郭麟所书。下厅奉朱大典牌位,上悬程矞采书“一门忠孝”匾额,旁悬丁晏联云“毓德淮南,桂树丛中培世泽;督师江左,梅花岭上配忠魂。”左侧有何锦之子何其杰的“长生禄位牌”。何其杰(1832-1895)曾于光绪四年(1878)捐献田亩,勒石纪事:《重修龙光阁并捐置田商记》。文生周贤所书,碑高约八尺,阔约四尺,碑早已不存。厅屋东西皆有走廊,西廊有月洞门。门外小院内有僧舍及厨房三间,中有后门出入,上有“龙光精舍”四宇篆书。正门经常不开,门楣有“龙跃天衢”四字,为淮安知府满人福懋所书。

阁在正门之内,上有魁星塑像,旁有圉人牵马,中层祀文昌木主,丁晏亦有联云:“旋斗运输,乃服文德;握珠怀玉,生育贤才。”上层窗外悬李宗昉书“龙光阁”三字巨额,中层窗外悬淮安知府新建曹联桂书“大魁天下”四字巨额,下面屏风上为孔子六十九世孙孔继涑书“大学之道”一章。

地方人士每逢重九相率登临龙光阁,凭栏四顾,不仅三城在望,辽阔肥美的田野也一览无遗。丁晏有诗二首纪其事:

壬戌重九日登高偕廖菊屏,高伯平、李小淮、金筱韵、曹莼江、杨石卿、李少石集饮龙光阁:

金风秋肃届重阳,高阁登临快举觞。

黄菊餐英香溢酒,丹枫绚采老凌霜。

层楼盘郁腾云上,一水萦回绕郭长。

极目南天烽未靖,持螯莫负此家乡。

癸亥重九登龙光阁

凉秋夜雨洒平皋,倏见朝阳兴倍豪。

丰稔时宜人共乐,晴和天许客登高。

水长东海迎龙脉,野阔西风落雁毛。

胜侣招邀拼一醉,莫将佳节负题糕。

中秋日亦有登高赏月之举,先曾祖叔居(丁晏之三子)先生有诗:

中秋月夜登龙光阁十六韵

杰阁苍穹近、登临望远堤。

微波落沙岸,早稻熟秋畦。

风静铃无语,云黄影不齐。

遥村惊犬吠、隔树乱鸦啼。

碧水鸥凫浴,雕檐燕雀栖。

柳阴依古寺,篝火露前溪。

天迥夜光冷,霜寒木叶凄。

楼高疑月小、野阔觉星低。

闪闪灯辉耀,青青草色萋。

纳禾休叱犊、植麦又扶犁。

耆寿皆称盏,童年正佩觽。

披襟凭倚槛,曳袂上云梯。

放论人同乐,吟诗笔欲提。

归途湿凉露,荒店唱鸣鸡。

遗像常尊奉,忠诚试考稽。

待看悬蕊榜,帖报喜金泥。

龙光阁亦作邑人士春游之所,如邱锡彤《登龙光阁春望》诗云:

龙光高阁耸遥岗,俯瞰郊原万顷苍。

石碣荒凉藏野草,河流屈曲绕城墙。

麦苗经雨含深碧,柳色摇风展淡黄。

陌上踏青人不少,年年踊跃为春忙。

祖饯、洗尘亦有假龙光阁以增其盛,如邑人顾震福(竹侯)诗:

将赴省试偕周佩玱(珩)、张郁斋(绍文)、丁善甫(积福)、王蓉轩(镜人)、王鲁山(恩绎)暨从兄培深(达源)集南城外龙光阁:

巽冈杰阁耸层岩,翘秀淮山久不凡。

万里寒光射星斗,三城秋影送风帆。

高飞鸿雁辞菰蒋,小隐虬龙拥桧杉。

千仞振衣遥望处,葱茏佳气日边衔。

这座龙光阁自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修复至一九四三年拆毁,在一百年中一直是地方人士及各地过客游览的胜地,题咏甚多,大半散佚。所幸尚存当年照片一帧特加复制俾后之人得窥其风貌。

附录丁晏《重建龙光阁记》:

郡城南郭外,旧有龙光阁,前明漕督朱烈愍公所创建也。自建阁后,科甲鼎盛,民物殷富。形家谓巽地高峰,为一郡风水所系,故建诸护城冈上,踞最高之地,俯瞰城中,与文通塔首尾相应。阁门向西,亦与县庠门相应也。阁圯于康熙二十年间,久之划为平地。嘉庆辛酉汪文端公延季解元惇大来淮,周览形胜。谓龙光阁急宜修复,后效方长。文端倡修,以工钜不果。

道光甲午,李总宪在笈,与余商榷重建,捐资得五百金。经费不及十之一,总宪入都,事遂寝,壬寅夏有事修城之役,余锐意并成之。会东阿周公任漕督,购大木将有所建,公旋代去。署漕督安邱李公,余请以拨用建阁,李公欣然允从,得大木千有余株。盐河北旧有废垣砖圈,城外古红桥有废河石工,埋于深土。余请于当事,取以济工。掘地丈余,得古砖十万余个。大者重五十斤,小者亦十余斤,砖厚且坚,非近今所有。又掘土得大石七百余块,质重而色赭,工人谓石之最坚者。时鹾商毁宅,有大石门二区,大石础数十个,皆深绿色有文,他宅皆不称。无有购者,久欲施建庙宇,而不之用。至是遂捐以建阁,今前后所置巨石高门是也。计木石砖三者最钜,皆天所赐,遂诹吉于癸卯四月中旬决意兴作,及举锸起土,而基址尚存,阁之方向宛然矣。阁凡八角、象八风、缭垣皆中实,下墙厚三尺六寸,递上而减。瓴甋置里,煮糯米汁灌之,鐍以铁挶。阁凡三层,外有周廊,共高七丈有余。上二层开壁窗燃灯,凡二十四,象二十四气。工将大半,而顶仍缺如。匠言当铸以铜,索值甚昂,且非数月不能办。先是清河建塔,既建复毁,其铜顶犹存司工家,余宛转求得之。加以刮,摩以汞,镀黄金四两,下承铁锅重六百斤。遂于九月十五日告或,祀文昌,魁斗之神。塑像以桂,龛以楠,几以柏,楼板及槛皆用柏,雕画精丽,皆良工也。既成而官绅致祭,读祝者为上舍汪鹤龄、祭土神者为武生倪君家駰,二君即以是科捷乡魁,萃于一时。则后此擢第掇科,正未有艾也。

越二年,又于阁前建精舍,有厅、有房、有庖、有圊、有僧寮。旧有朱烈愍公祠在二郎庙,今移祀于北厅以报忠烈,不忘初也。置稻田一顷零,以为岁修之费,勒石详载,共用钱九千余緍。方是阁之初建也,余如蚊蝱负山,又兼修城大役,颇有嗤其不量力者。迨其成也,观者云集,莫不惊为奇特。然以如是之钜工,而成之如是其速。城工既竣,斯阁复巍然峙于东南,则皆天之祐助士风民生,将兴起以鸣国家之盛。而余之苦心,藉以大慰。要其所以成之者,则非余之所能为也。至于协谋佽力,何君锦用心最勤,牟君炳章次之。同乡有相助为理者,则有总宪之文在,兹不备书。道光二十四年岁在甲辰十二月。(丁志安)

来源:文史淮安网

资料提供:黄洁

(责编:张鑫、唐璐璐)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