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江苏频道>>生态

美丽宜居 江苏城乡处处好风景

2021年07月01日07:30 | 来源:新华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美丽宜居,城乡处处好风景

□ 本报记者 白 雪

波澜壮阔的城乡建设是江苏辉煌画卷中浓墨重彩的一个篇章。从逼仄“蜗居”到敞亮“安居”,从基础设施供给短缺到现代化配套全面“上新”,从破败凋敝、满目疮痍,到勃勃生机、美得有质感有温度……鱼米之乡的这方热土,风景独好。

百年风雨兼程,百年沧桑巨变。锚定让人民拥有美好生活家园的愿景,一代代江苏人孜孜以求,挥洒汗水,奋勇争先,让张张蓝图化作了宜居宜业的现实模样。

品质城乡,家门口可寻“诗与远方”

【样本】 傍晚时分,南京市民王玉峰夫妇路过黄山路与雨润大街路口时,被这里的小绿地吸引,便走进亭中休憩纳凉。“坐在这里,眼前就是花草美景,很适合休闲放松。”王玉峰说。

这处小绿地原为街角一处密闭绿化,为满足市民在家门口“游园”需求,南京园林部门对其“见缝插绿”、提档升级,打造成了“口袋公园”。

这样让市民转角遇见美的“口袋公园”已遍地开花。“十三五”以来,南京结合环境综合整治、拆违后空地再利用,让康盛花园小游园、南卫巷游园等近百个社区公园、“口袋公园”亮相街头,有效减少了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盲区,也让市民享受到更多“绿色福利”。

【数说】 党的十八大以来,城市环境综合整治“931”行动消除全省城市环境脏乱差问题8万多个。

全省获得“联合国人居奖”“中国人居环境奖”“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数量均位居全国首位。

全省累计建成1800个垃圾分类达标小区、近100个示范街道(片区)、151个省级垃圾分类试点乡镇。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理体系实现全覆盖,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运率超99%,300多个乡镇全域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试点。

截至目前,全省共命名六批365个既有“颜值”又有“内涵”的特色田园乡村,覆盖96%的涉农县(市、区)。

【解读】 “我省经历了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城市数量少、规模体量小、发展质量不高,到改革开放后城市数量逐渐增多,逐步形成区域一体化、城乡统筹发展态势的转变。”省住建厅副厅长陈浩东说,近年来,我省积极探索人居环境改善路径。2019年,住建部确定江苏为全国首个美丽宜居城市建设试点省份,为全国城市高质量发展探路。

城市向宜居品质迈进的同时,乡村也在蝶变。

“农村生态环境更美了,农业发展方式更‘绿’了,农民幸福指数更高了,江苏乡村就像是散落在人间的‘桃花源’。”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蔡恒说,全省农村无害化卫生户厕已基本普及。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水平也在显著提升,污水处理设施行政村覆盖率达74.6%,苏南地区已实现全覆盖,“白水绕东城”的景色在我省乡村随处可见。“户洁村美”蔚然成风。

自2017年启动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行动以来,已实现从点的创建向区域的延伸,铺展一幅“繁华都市”与“田园乡村”交相辉映的美丽画卷。

托起安居梦,“蜗居”迈向“宜居”

【样本】 72岁的陈士兴,曾和家人挤在破旧的小屋一熬就是30多年,深受环境脏乱、雨水倒灌等困扰。如今,通过棚改置换,他和老伴住进了徐州市玉棠苑E地块保障房小区,新房两居室,宽敞亮堂。他激动地说:“政府为我们办了件大事,居住条件与之前比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不仅是陈家,徐州全市110多万群众受益于棚改,圆了安居梦。徐州市副市长王先正介绍,近年来,徐州实施棚户区改造约6500万平方米,新开工建设定销房27.27万套,成为全国唯一连续三年荣获国务院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方激励支持的地级市。徐州城乡面貌也实现了从“一城煤灰半城土”到“一城青山半城湖”的华丽转型。

【数说】 截至目前,全省建成各类保障性住房374.09万套,超1100万城镇居民的居住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城镇保障性住房覆盖率达27.7%。全省改造城镇老旧小区8729个,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超过47平方米,比改革开放初期增长了8倍多。

农民的安居梦也在照进现实。截至2020年底,苏北地区存量农村四类重点对象危房实现“清零”,20余万户苏北农民群众搬进美丽家园,实现住房“升级换代”。

【解读】 陈浩东说,住房是民生之要,江苏从“蜗居时代”到“住有所居”再到“住有宜居”的历史变迁,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为实现千百年来老百姓“安居乐业”梦想所作的不懈努力。

改革开放后,我省在全国率先试点住房制度改革,全面实行具有互助性质的住房公积金制度,住房市场快速发展。

为保障人民群众住有所居,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又率先提出构建“系统化设计、制度化安排、规范化建设和长效化推进”的住房保障体系,扎实推动棚户区改造和保障房建设。同时,在基本实现住有所居目标基础上,持续推进老旧小区环境综合整治、省级适老化住区建设等民生工程,向住有宜居迈进。

农村也在发力。聚焦全面小康“拼图”短板,2018年以来,我省着眼“四化同步”,大力推进苏北地区农民群众住房条件改善,建成了一大批承载乡愁记忆、体现现代文明的新型农村社区,托起了村民安居梦。

补齐短板,基础设施迈向现代化

【样本】 苏州西美巷的供水管网建成快40年了。今年5月,西美巷完成老旧管网更新,170米供水管材都更换成更耐腐蚀、更环保卫生的球墨铸铁管。“水是生命之源,老旧管网‘更新换代’,实实在在帮助我们解决了管网漏损、抢修次数多等问题。”西美巷居民曹吉根满意地说。

为让居民喝上高品质自来水,苏州古城区很多供水管网都在“上新”。苏州市自来水公司供水管网所副所长常成说,目前该公司正在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老旧管网改造,古城区更新率已近97%,力争在“十四五”期间完成剩余40多公里的老旧供水管网改造,切实提升居民的用水安全感、幸福感。

【数说】 到2020年底,全省供水能力达3154.5万立方米/日,经过深度处理达到优质水的比例近93.3%,构建了完整的从“源头水”到“龙头水”的供水安全保障体系;

全省城市、县城和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实现全覆盖,污水处理能力达1990万立方米/日;

各设区市、太湖流域县级城市和苏中苏北地区部分县级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基本消除;

目前,全省已建成运行97座生活垃圾处理设施,日处理能力达8.94万吨,垃圾焚烧处理占比超80%,位居全国第一,实现了全量无害化处理;

近三年,全省新(改)建城市公厕约7000座、新增停车泊位超过58.1万个。

【解读】 道路交通、供水排水、燃气等市政公用基础设施,从解放初期严重短缺,到上世纪50年代后起步筹建,再到改革开放后驶入快速发展期、加码完善,城市建设在激扬奋进中日新月异。陈浩东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加大市政基础设施补短板力度的基础上,我省更加注重以系统性思维提升城市整体服务功能和环境品质。道路桥梁、轨道交通等设施建设步伐加快,绿色交通、海绵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等新理念、新设施得到推广普及。

农村基础设施也在向现代化迈进。苏北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我省要求同步规划、把好配套关,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一步到位,教育医疗、健康养老等公共服务一应俱全,力求配套“零缺位”,让农民群众住得安心、舒心。

(责编:李子佩、孟二波)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视频
  • 听淮安新安小学的小讲解员讲“新旅”的故事
  • 首届江苏农业科技节暨江苏农业与科技融合发展大会
  • Vlog|跟着“淮马”打卡经典淮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