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江苏频道>>民生

南京禄口从高风险回归低风险:7个人的31天

2021年08月27日07:37 | 来源:新华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禄口:7个人的31天

8月19日,南京召开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宣布即日起江宁区禄口街道由中风险地区调整为低风险地区,该街道继续实施7天过渡期管理。这是禄口街道乃至整个南京全面阻击此次疫情传播的第31天,至此,南京全域恢复为低风险地区。

7月20日,南京禄口国际机场公布检测出9份新冠病毒阳性样本,一场疫情防控阻击战由此打响。

从空中俯瞰,面积125平方公里的禄口街道把禄口机场围在中间。南京首批公布的9例阳性样本中,8例来自禄口街道居民。整个街道常住人口13.5万左右,有机场从业人员近4000人,加上家属近万人。可以说,这里是与疫情短兵相接的最前方。

31天,从高风险回归低风险,战疫最前方发生了什么?

他们的31天,或许能提供一些答案。

1

苏皖两省交界处,群山环抱之中,坐落着风景如画的禄口街道溧塘村。这个有674户、1578人的小村,离禄口机场仅6公里,全村147人在机场从事保洁员、服务员、搬运工。

当机场疫情发生后,溧塘村的紧张可以想象。

7月20日夜10点,禄口街道指令通过电话到达溧塘村:一个小时做好准备,连夜全员核酸检测!在溧塘村干了10年村支书的阮灿树,快速确定方案:

场地,放在村里社区服务中心,在一个200平方米的车棚里。夜里看不见怎么办?天热怎么办?找企业,借来6台大风扇、6盏镁光灯,安排电工马上接线,让灯亮起来、电风扇吹起来。

人怎么来?让15名村干部、十几名志愿者,到5个自然村挨家挨户敲门通知,不能一起喊来,错时叫人,轮流来做检测。

“只用了40分钟,场地准备好了。区里10名医护人员也赶到了。”这个夜晚的细节,阮灿树记得很清楚。

第二天凌晨1点20分,核酸检测开始。医护人员从2组变成4组,最后调成6组,同时采样,但还是快不起来。因为村民个人信息,要靠志愿者手写登记;中途试管用完了,又派人赶到禄口街道医院取,耽误了一个半小时。

这个夏夜,溧塘村整夜无眠,到清晨7点半,核酸检测做完了。阮灿树没时间去喘息,新的任务很快来了。溧塘村所辖铜山端自然村,1名机场工作人员确诊为阳性病例。必须立即设卡口,对铜山端90户、203人实行封闭管理!阮灿树说,全村后来共设11个卡口。

7月26日,溧塘村另一个自然村南夏村发现1例确诊病例。当天,全村封闭。7月29日,禄口街道全域成为高风险地区,溧塘村整村封闭,“不进不出”。

这一个月,阮灿树一次次经历“紧急时刻”。7月29日晚6点,禄口地区疫情防控前方指挥部打来电话,要求摸排核实机场工作人员及家属信息,当晚10点前上报。在机场上班的人,相互熟悉,找到这个,问出下一个,滚雪球一般,三四个小时核实到160个人,涉及80多户。

新的指令很快到来:名单上的人,每户只留1人,其他马上转运隔离。阮灿树赶紧安排社区干部,一家一家打电话,解释为什么要这么做。

“这是对大家负责”“早日隔离,早日回家”……这样的话,有些村民很难听进去,他们不愿离家,有困惑,也有大大小小的困难。留下的老人没人照顾,年幼的孩子不会做饭,地里的庄稼,圈里的猪、鸡鸭,甚至猫和狗,交给谁来管,他们都要有一个答案。

“我负责铜山端20户,电话打了两三个小时。”阮灿树说。

当夜11点,溧塘村160名村民赶到等车点,第二天凌晨两点,陆续登车前往指定地点集中隔离。看着转运村民的大巴离去,阮灿树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办公室。时间已是凌晨4点30分。

这一夜,他穿着防护服,在3个停车点来回奔波,和十几名党员干部一道,变着法子,安慰因为等待而变得焦急的村民。

这样的场景,此后又有几次。这一个月,溧塘村转运隔离237人。

非常时期,总有非常感动。“7月30日,医护人员上门做核酸检测,前一天晚上,我在微信群里让大家安心在家等,医护人员从社区走到各家,要花十来分钟。”第二天一早,让阮灿树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社区门口,停着十几辆电动三轮车,车上插着小红旗,志愿者们自发赶来接送30多名医护人员。

“核酸检测做多了,志愿者跟医护人员配合越来越默契,医护人员手一抬,就知道递什么东西。”阮灿树留心时间的变化:第一次上门检测,要3个多小时,第12次,也是上门检测,只用了45分钟!

2

“看到他们的车开走了,我蹲在地上,大哭起来。”事情过去十几天,洪平的委屈还有些没化开。

7月30日凌晨,溧塘村机场工作人员及家人转运现场,在焦急和不安中,周官梓村30多名村民看见接他们的大巴,便冲上去,争着上车。

“慢点,慢点,大家排队!”洪平的声音一次次被打断——“凭什么要排队?”这一夜,洪平不知道被村民怼了多少次。有两个人迟迟未到,打电话去,回答是:“凭什么要我去?”这位1999年出生的姑娘,只有一遍遍地解释,努力保持语气平静。

好在,大家一个不少都上车走了,此时委屈不重要了。对于洪平来说,当上志愿者,是因为7月20日夜,参加核酸检测时,她看到志愿者的辛苦,想想自己生活在这里,总该做点什么。7月23日,她暂时放下公司职员的身份,全身心干起志愿者,在多个任务之间飞快切换,每天忙着忙着就过了深夜12点。

配合医护人员做核酸检测,是洪平一直做着的事。“到8月20日,全村做了13次核酸检测,我参加12次,其中社区2次、上门10次。到24日,又做了2次。”每一次,她都有印象。

8月18日上午,第13次核酸检测,去南夏村做鼻咽拭子,两个鼻孔都要做,工作量翻倍,450个管子,3个小时就做完了。洪平很开心。

为什么能快起来呢?人手没变,还是16个人进村,8名志愿者配合8名医护人员,分成四组,每组“2+2”,1名医护人员加1名志愿者,固定搭配,给村民们做一边鼻孔的采样。

只有把每一个环节都分出来,专人干,有专门的流程,核酸检测才能快起来。

“刚开始,我们是到现场贴条形码,跪在地上贴。到村民家,少说要拎3个袋子,装试管、条形码、棉签,还有个手机,手根本不够用,怎么快得起来?”

改变,从提前贴标签开始。不仅减少现场一道工序,还减少混乱。试管-样本-人,三位一体,必须精准匹配。这方面,洪平和小伙伴们花了不少心思。

在洪平传来的视频中,志愿者的挎肩包、医护人员拴在腰间的袋子,各有用处。挎包,装贴好标签的试管;“腰包”,放采好样本的试管。有的医护人员,甚至有3只“腰包”。有了包,解放了手;专包专用,避免混放产生差错。

一个月过去,禄口街道从“高风险”调整为“低风险”,洪平来不及品味这个“高转低”,她的任务表上事情还很多。这31天对她来说,还没有结束。

“苦和累,都适应了!这些天,我穿过20多件防护服。有一天下雨,我把雨衣穿在防护服里面,结果,更闷、更热,核酸检测做到一半,人就晕倒了。后来,我们把一次性雨衣穿外面,随时能脱掉,这就好啦。”在不同寻常的经历中,这个22岁的女孩正在收获着成长。

3

8月19日,南京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相关情况发布会通报:即日起江宁区禄口街道由中风险区转为低风险区。

此时,禄口街道群力社区书记王益强正在实地查看,想找一个集中隔离人员返回社区的中转场所。和大多数禄口封闭区服务保障人员一样,王益强的时间概念里,只有今天、明天和昨天。这些日子,每一件事虽然都清晰记得,但每天都被事塞满了,只有翻看手机和记录本,才能把事件和日期对应起来。

7月20日下午4点53分,接到通知,群力社区一位在禄口机场工作的居民,他的10人混检试管中出现可疑阳性。

下午5点13分,社区将初步流调情况上报,并通知这位周姓居民已回上海的舍友和所在社区,建议相关人员暂居家隔离。

群力社区是机场北边最近的一个社区,今年3月,社区做摸底调查发现,整个社区有机场工作人员600名,加上家属共1100人。

很快,他发现人手严重不够用。

在禄口街道,群力社区常住人口排前三,有6000多户、1.4万多人,188幢楼,其中有56幢是不带电梯的多层。社区8个小区中,有4个是新近入住小区。社区工作人员仍按4个小区配置,总共17人,其中2人正在隔离。

核酸采样、人员转运,在前期是社区繁重的任务。群力社区前后转运走534户、891人。在7月29日禄口街道被宣布为全域高风险区之前,群力社区已做过四轮全员核酸检测。

连续10天,每天睡两三个小时,对王益强和他的社区团队来说,这不是最难受的。7月27日,王益强以及社区几个大男人经历了最为沮丧的一晚。

“有个小区封闭了两天,那天第一次发物资,居民很期待。我们计划当晚把菜全部送完,让居民高兴,冲淡一下这几天关在家的压抑情绪。”受台风“烟花”影响,物资送到社区已是晚上7点多。由于小区有一名确诊病例,所有人员进入这个封闭小区,都要穿防护服。王益强和伙伴们闷在防护服里,在倾盆大雨中卸货。面罩后的双眼视线模糊,摘掉面罩大雨打得眼睛都睁不开。

这个小区30幢楼,都是6层楼,没有装电梯,所有物资全靠社区工作人员肩扛手拎,送到800多户家门口。一个单元,12户人家,一个人左右手各拎12.5公斤重的包,跑上跑下要来回5趟。

“我们坚持能多送一家是一家。”到深夜12点,他们才送完8幢楼。考虑大家已疲劳到极限,王益强决定暂时放弃。

“当晚的雨水、汗水,都混在一起。想到很多居民会失望,每个人像是打了败仗。”王益强安慰小伙伴们尽力就好。

第二天凌晨5点30分,大家出发继续送货。早上8点30分,30幢楼的居民打开家门,都收到了那包蔬菜。

几百人在机场上班,加上家属上千人,王益强的心一直悬着,他不知道社区会有多少确诊病例。一接到核查、隔离在家、转运人员的任务,他一秒都不敢耽搁。

从7月25日小区出现第一位确诊病例至今,群力社区共有5位确诊病例,其中3位是在集中隔离点确诊。

7月24日晚,王益强接到信息,说社区居民老张的10人混检试管中有疑似阳性。当晚,这10个人全部被转运,暂时实施集中隔离,同住的家人按“次密接”转运。就在转运前,老张的儿子报告说,母亲出现发热症状。社区赶紧把老张单独隔离,并向指挥部报告,安排专车转运。第二天,老张被确诊为阳性。

另一位在社区发现的确诊者,是一位单独居住的空乘人员。7月20日,她在机场核酸检测检出阴性后即接到社区通知:戴好口罩,做核酸检测,居家不要外出,不要接触他人。此后,她在社区连续参加4次全员检测,结果均为阴性。7月30日,她被检出阳性,尔后确诊。

7月25日,一位因为“密接”被集中隔离的居民检出阳性,一接到消息,群力社区马上通知居家人员和所在单元集中隔离。网格员熊家欢来到这个未被纳入社区管理的小区,发现两个单元相通,赶紧汇报。禄口街道指挥部当即下达指令:两个单元居民全部转运集中隔离。第二天,那位居民确诊。8月2日,被集中隔离的另一个单元,有一位居民确诊。

群力社区最终确诊5位,同住的家人共有7位,所幸都没被感染。

31天过去,王益强不再担心人手,他的伙伴有很多:市区机关干部、国企人员80多人下沉社区,每幢楼都有志愿者,他们迎接集中隔离的居民回家,引导居民按要求在小区动一动。

这里,和禄口街道的很多小区一样,正在期待并且即将重启他们熟悉的生活。

4

“我本是来南京旅游,没想到变成‘旅居南京’。”张羽英说。

“这是我们‘旅居南京’的第31天,在这期间我非常感谢南京帮我们解决生活上的问题。白衣天使及志愿者们,你们辛苦了!”8月19日,来自贵州德江的张羽英像往常一样在抖音上发布她滞留南京的生活。

张羽英一行21人从贵州德江来到华东旅游,最后一站是南京。南京游玩结束后,7月20日入住禄口铜岭路一家旅馆,计划第二天清晨6点从旅馆出发,到禄口机场乘坐8点15分飞往贵州荔波的航班。“20日夜11点多,我们接到南京导游电话,告知我们全部要留在旅馆不能出去,航班也取消了。”张羽英说,21人纷纷和家人通过电话,都留了下来。

德江的这个旅游团有60岁以上老人18人,其中70岁以上10人,年纪最大的78岁。张羽英说,一开始大家也不接受,谁也不知道要在南京留多久,就想早点离开。可大家心里清楚,发生了疫情,必须听当地政府的。

因为临近机场,铜山老集镇那一带有上百家酒店旅馆,像张羽英这样滞留在禄口街道的人员有1500多人,有外地旅客,有租客,也有参加考研培训的学生。滞留人员和当地居民一样参加每轮核酸检测,从7月29日开始,因为禄口是全域高风险地区,要实施全封闭管理,滞留人员的一日三餐由指挥部安排盒饭,通过志愿者送餐上门。

“早餐有牛奶、鸡蛋和面包,中餐、晚餐有荤有素,还有一小盒酸奶和一个水果。”3位老人每天需要服药,降血压药、降血糖药,包括贵州人习惯的辣味调味品,像老干妈、辣椒酱之类,这些需求都交给片区志愿者,志愿者到定点场所代购。

困在禄口的日子里,每天唱歌、锻炼,还有两三天就有一次核酸检测,张羽英都在视频平台上进行直播。她说不管发生什么总要积极面对,不能任由焦虑摆布,多少要给老人们做个榜样。

有老乡在张羽英的抖音下开玩笑,“你们是南京的亲戚吧,把你们留那么久,照顾得这么好。”

更多的人在评论区问她什么时候回家,“快了快了,就在这几天。” 视频中的张羽英看上去很欢快。和一群老人在异乡的旅馆里足不出户,一呆就是31天,张羽英说这是她一生难忘的经历。

5

退役军人管伟,自认为过去46年的人生中,见过一定世面也吃过不少苦,没想到这次在禄口做志愿者,仍会感到体力耐力处于极限挑战,差点就坚持不住。

7月20日禄口机场发生疫情公布当晚,自由职业者的管伟立即报名做志愿者,第二天就到谢村上岗。禄口机场疫情发生后,谢村是确诊病例最多的一个村。

8月15日清晨,一位外地来宁的女游客,在酒店房间情绪失控。按社区指派,志愿者管伟和片警、女辅警前去安抚处理。3人花了个把小时,大汗淋漓,才帮女游客穿好防护服,送往禄口医疗救治站。

这轮疫情发生后,南京抽调68名医护人员,在禄口街道卫生服务中心组建医疗救治站。居民的用药需求汇总到救治站,有就诊需求的,派专人专车接诊。处置不了的危急重症患者,再转运至南京市区定点的医疗救治中心。禄口街道全域封闭管理以来,救治中心每天接诊450-580人次。

管伟送来的女游客,经医疗救治站和其外省的家人联系后,被初步诊断为双向情感交流障碍症,需送往南京脑科医院治疗,但这位病人非危急重症,高风险地区人员进入主城,必须上报待批。临近傍晚,管伟一行得到指令,可以将病人送走。不料,等他们来到南京脑科医院,女患者的家人在电话中表示无力支付入院费,于是片警四处联系,为病人申请社会救治。等这名女游客入院,已是深夜12点。

一直到入院前,这名女游客始终在闹,时不时要跑,穿着防护服的管伟和片警、女辅警,又热又闷,分秒不离地守着。从接到任务到达旅馆,到完成任务离开南京脑科医院,中间十五六个小时,管伟3人没吃过一口东西,没喝过一口水,嗓子渴得发干,一直强忍着。在南京脑科医院四五个小时,为安抚病人,3人不便坐下,始终站着。等病人终于入院,他们和司机完成自身消杀后,摘下面罩、口罩,长舒一口气,想吃点东西,可手机都用到没电关机了。片警借来充电器,充上电,到超市买了4瓶饮料,4人一饮而尽。

8月19日,管伟很忙,当天的忙碌却让他看到回归正常生活指日可待。上午去街道领回物资,下午清理垃圾,傍晚卸物资,夜晚再跟随大货车去领物资。

“这些物资,大部分是为在外面隔离的村民准备的。”管伟说,确诊病例的家庭,不少生活物品都被消杀清理掉,在他们回来之前,指挥部把生活物资补充到位,有床单、被单、枕头、毛巾、碗筷等,生活基本所需都有了。

6

8月19日上午,在素有“南京菜篮子”之称的众彩农副产品批发中心(下称“众彩”)卸完一车胡萝卜,张建赶到南京市中医院去做核酸检测,他计划第二天早上拿到报告后,带一车货回山东,再拉一趟胡萝卜回南京。

禄口机场发生疫情后,张建这位山东临沂小伙往南京跑了四趟,运的都是胡萝卜,这是禄口地区疫情防控指挥部急需的蔬菜。封闭期间,指挥部为居民提供的是方便转运又耐储存的蔬菜,像萝卜、土豆、洋葱、茭白、包菜、西兰花之类。

张建说,禄口机场发生疫情消息公布后,司机不愿往南京跑。禄口街道被全域纳入高风险地区时,在几家货运平台上,跑南京的单往往挂很久也没人接,因为跑了南京,就意味着去不了其他地方,人家不让下高速。这种订单,一般会加价。

往南京送货,张建不拒绝。他跑货运11年,两年前刚买了车,每月要还贷,他想多挣一点。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众彩物流有位批发商户是张建的老朋友,他提出需求,张建很少说“不”。

7月29日晚,这位商户得知张建刚好在山东寿光,要他赶紧运一车胡萝卜到“众彩”来。第二天6点,张建就到当地医院排队,等待做核酸检测。下午4点,他取到核酸报告后,马上去大市场配货。张建在车厢的三面铺好棉被和薄膜。3个小时后,从冰库搬出的一箱箱冒着冷气的胡萝卜,装满整个车厢,张建再在车厢后背包上棉被和薄膜,边角缝细细码平,这才驱车启程。张建说,从寿光的市场到南京居民的手上,至少要有两三天时间,天气热,路上这一夜的保温很重要。

夜色下,张建一路往南。以往出车,他尽量不走高速,高速费用能省就省。有了疫情,省道每几十公里就设卡口查验,张建不能耽误时间,这次他只走高速。高速不设卡,但一路电话不断。新沂、淮安、金湖、宝应、滁州……凡经过的地方,很快就有当地的电话追过来,问清张建有没有停靠,有没有下货。“可能有南京行程记录,我的行车轨迹被各地监控。老家临沂的派出所和村书记,分别联系过我。他们知道我去过南京,告诉我,如果回家要隔离21天。”

接到各路电话,张建不嫌烦,反而感到安稳。他说,一切都在政府掌控中,百姓不是更安全吗?

疫情对张建的挑战在于他要算准时间。禄口机场发生疫情后,南京连续多轮全员核酸检测,张建在南京无法取得当天的核酸报告,他要在寿光核酸采样后的48小时内,把胡萝卜送到南京,再赶紧找到运单,从南京带货赶回寿光。如果在南京配不到货,放空回山东,他的利润就所剩无几。

初步算了算,过去的这一个月,张建比往常多挣了万把块钱,把8月8214.53元的车贷还完,心情特别放松。

8月2日凌晨4点,张建比约定的时间提前一小时赶到“众彩”。不到一小时,他运来的胡萝卜开始被分发,足足有两三百人的作业场上,五六种蔬菜被依次放进每个包装袋,每一包都有张建刚运来的胡萝卜,一包有五六根。

想到几个小时后,禄口的居民就能吃上新鲜的胡萝卜,张建心里甜甜的。

7

8月19日下午4点28分,看到网格员在微信群通知居民戴好口罩可下楼有序走动时,李阳正在定点取货处帮居民收取货品。一周前,居民们就开始打听可以出门的时间。李阳想给爱人打电话,让她带女儿出去透透气,又想着家人肯定也知道了,还是把货运回小区再说。

7月21日一大早,李阳像往常一样开车上班,却发现通向城区的道路设了卡口,不能出去,他只好向单位请假返回家。前一天晚上,他看到新闻说禄口机场查出阳性,但没想到这事会对自己影响这么大。

紧接着,社区招聘志愿者,要求注射过疫苗、无任何身体不适症状、没接触过机场工作人员及家人,李阳全部符合要求,第一时间成为禄口街道招商依云郡小区货品代购代取志愿者。

小区封闭一个月,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从米、面、油到肉、蛋、蔬菜,还有洗衣粉、牙膏、卷纸等,这些基本生活物品由禄口地区疫情防控指挥部保障,按户统一发放。

而居民的个性化需求,则由志愿者到定点商场和定点药店采购。李阳就是一名服务居民个性化需求的代购兼送货志愿者。

每天9点到10点、下午4点30分,是李阳和志愿者搭档带着通行证,为居民购物取货的时间。取到货,他们再一家家送上门。小区组织13轮核酸采样,每家门上贴上字条注明有几口人,以方便上门的医护人员做好采样准备。很多家庭把这纸条变成了手绘的画,五彩缤纷,写着祝福鼓劲的话。从这些画前经过,李阳觉得心情也跟着轻快起来。

每天都有居民在微信群里给李阳发红包,100元的红包,一个接一个,李阳从不接收。

几天过去,居民对李阳熟悉起来。有居民加他微信后说,志愿者同志,实在不好意思,能不能代买女性用品?李阳回复:没事,你把物品名或图片发我。居民的慢性药,还有精神类用药,都是李阳经常要代购的药品,每每收到这些需求,他更是觉得没有谁容易,尤其是疫情期间。

□ 本报记者 颜芳 孙巡

(责编:萧潇、唐璐璐)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