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江苏频道>>舆情·评论

快乐学习,办法有很多

赵雅娇
2021年11月29日14:24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说起物理课,晦涩的原理、繁多的公式、复杂的推演,让不少人在学生时代感到头疼。然而最近,72岁的同济大学物理学教授吴於人,却凭着科普物理的短视频走红网络。一头灰白短发,一副挂脖眼镜,一件多功能马甲,语言表达干净利落,科学实验手到擒来,百万粉丝亲切地称她为“吴姥姥”。

在吴於人这里,物理变得“好玩”起来。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中国天眼”怎么工作?她用一口大铁锅模拟。太空中的宇宙射线长啥样?她挥动竹扫帚来讲解。火箭是怎么上天的?她吹大一个气球,突然松手,气球噌地蹿上了天,画面感有了!吴於人就是这样利用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工具,通过妙趣横生的演示和通俗易懂的讲解,让复杂的现象、规律变得清晰又有趣。

轻快有趣的短视频背后,是对科学精神的不懈坚守,是对科学普及的孜孜追求。吴於人做青少年物理科普已有16年,一直努力将复杂的原理和艰涩的术语转换成通俗易懂的语言和贴近生活的实验,让更多人能够认识到物理的魅力,领略到科学世界的乐趣。如今年过七旬,面对短视频这一新鲜事物,她重新适应和学习,才有了“爆款”的诞生。

与她的视频风格一样,吴於人的平台账号名字同样简洁明快,就叫“不刷题”。“带你不刷题探究迷人的物理之惑”,正是吴於人的态度。其实,不只是物理,中小学生接触的许多学科知识与原理,本就来源于日常生活。它们理应鲜活生动、亲切自然,让学习者发自内心感受知识的魅力,而不是深陷题海之中。让学习不再是一个苦差事,而成为内在驱动的自觉行为,是教育的应有之义。让学科回归本质,让教育回归初衷,让学习回归本位,教与学才能真正达到心灵唤醒的效果。

吴於人科普视频广受欢迎,是一场老师与学生的双向奔赴。2007年,吴於人在各界帮助下创办了面向青少年进行科普的实践工作站。但是,成立4个月,工作站仅接待了600多名学生。有些家长听闻“跟考试关系不大”,便打了退堂鼓。最惨淡的时候,偌大的实验空间只有3名小朋友。如今,吴於人的科普账号拥有百万粉丝,许多学生和家长一道,主动打卡完成她布置的“作业”,这也从一个侧面折射出当前教育心态的转变。学习不再局限于课堂,更延展到能够领略科学奥秘的各种场景。

吴於人的走红,也是一场优质资源与网络平台的双向赋能。有人说,大学教授做大众科普是“知识降维”,事实上,点燃大众探索科学的好奇心、求知欲,毋宁说是一种“教育升维”。不只是吴於人,如今网络平台上涌现出众多科普达人,网络平台为他们提供了丰富便捷的技术支持,让知识的普及、分享、共创成为可能。短视频、直播等向着知识分享、经验共享等更加健康、深入和多元的方向拓展,展现的正是知识价值和平台价值的双重提升。

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让孩子们在好奇心的引领下,解放自己的大脑和双手,畅快地学习和探讨,也是“吴姥姥”走红带给我们的重要启示。

《 人民日报 》( 2021年11月29日 05 版)

(责编:萧潇、张妍)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