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江苏频道>>生态

江苏洪泽湖:野蛮生长的鱼 亟需科学的“控”

2022年01月25日07:36 | 来源:新华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野蛮生长的鱼,亟需科学的“控”

洪泽湖禁捕退捕是长江禁捕退捕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于长江干流的“全退全禁”,根据国家和省有关政策,洪泽湖除了6个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下称“保护区”)实行常年禁捕之外,其他水域实行“退而不禁”政策。然而,由于洪泽湖持证的6840艘渔船、13610名渔民全部退出,捕捞证全部注销,洪泽湖保护区以外的其他水域虽允许捕捞,但因没有合法证件而处于“实质性禁捕”状态。

一年多来,随着洪泽湖禁渔执法力度和增殖放流力度的加大,渔业资源呈现快速增长态势,“要不要捕”“该怎样捕”等问题随之而来。

多方反映:

鱼真的多了

湖里的鱼多不多,渔民最有发言权。泗洪县临淮镇退捕渔民安置小区居民段广玉的很多亲戚住在洪泽湖的穆敦岛和老子山。据经常到亲戚家串门的他介绍,“现在如果想吃鱼,也不需要去偷捕,只要乘船在湖上走一遭,鱼会自动跳上来,我已经遇到很多回。有一次因为跳上来3条大鱼而差点被湖管会罚款。”

因驾驶快艇偷捕获刑8个月的吕某保对记者说,“湖里的鱼真的多,开快艇偷捕一个晚上就能净赚3万元以上,是过去没有禁捕前的10倍。说实话,实在是顶不住这样的诱惑,于是铤而走险,现在后悔也来不及。”

洪泽湖里的鱼到底恢复得怎样?“洪泽湖渔业资源恢复情况与渔民们的直观感受是一致的,渔政员在下湖巡查时也经常遇到鱼受惊跳到执法艇上的情况。”省洪泽湖渔业管理委员会办公室资环处处长杨其海介绍说,“近日我们联合相关科研单位开展的同口径调查显示,与2020年相比,鱼类物种数量由48种增至52种,总体规格增加67.2%,资源密度增加145.8%,这都充分表明洪泽湖里的鱼确实是多了,而且多的不是一星半点。”

潜在危机:

“鱼多”也有问题

洪泽湖里的鱼多了,是不争的事实,但“鱼多”就一定好吗?带着这个疑问,记者采访研究湖泊生态的专家。

“从湖泊生态系统的角度来说,‘鱼多’是好事,但并非越多越好。湖泊生态系统是世界上最脆弱的生态系统之一,其自然承载力是有限的,如果鱼类的繁殖生长超过承载限度,生态系统的‘负反馈’调节机制就会发挥作用,使超限部分迅速死亡。鱼类遗体在分解过程中会消耗大量氧气而造成水生动植物的集体死亡。这一方面会污染水环境,另一方面水生动植物遗体沉入湖底后,会加速湖泊向‘沼泽化’方向演替,从而促使湖泊逐渐消亡。”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员程飞说。

“从维护生物多样性的角度说,‘鱼多’是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物种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指标之一。洪泽湖中生长能力较强的鲢、鳙以及一年生、生活史短的湖鲚、银鱼等种类如果成为优势种,那么它们会占据大量的空间和资源,对其他物种产生生态胁迫,进而抑制其他鱼类的生长繁殖。最终导致的结果就像美国的五大湖,以鲢、鳙为代表的‘亚洲鲤’泛滥成灾,其生态系统是极其不健康甚至是处于崩溃边缘的。”省洪泽湖渔业管理委员会办公室负责人、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张胜宇说。

路在何方:

生态原则贯穿全程

种种迹象表明,解决“鱼多”之后洪泽湖的生态问题,成为当前必须考虑的一个重大课题。为此,省洪泽湖渔管办未雨绸缪,积极寻找化解对策。

“当前,科学调节优势种类的种群规模和数量,是解决‘鱼多’之后洪泽湖生态问题的必由之路。生态学中有‘中度干扰假说’,即一个生态系统要维护生态多样性,就不能简单排除外在干扰,但干扰的力度要科学掌握。干扰弱了,优势种对其他物种的胁迫依然存在,生物多样性自然不高;干扰强了,正如过去无节制地捕捞,无论是优势种还是其他种类都没有生存机会。只有中等程度的干扰,通过科学调节优势种的规模,有效缓解种内竞争和种间竞争压力,才能使更多生物种类有生存的空间和机会。这为我们下一步开启洪泽湖渔业生态发展模式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工作方法。”张胜宇说。

“通过放流翘嘴鲌、鳜等肉食性鱼类控制湖鲚等浮游动物食性鱼类种群数量,调优了洪泽湖鱼类群落结构,大中型经济鱼类的比重得到增加,鱼类群落功能的多样性显著提高,渔业在湖泊生态系统中的调节作用充分彰显。放流鲢、鳙等滤食性鱼类,通过其摄食湖体藻类吸收固定氮、磷等营养元素,最后捕捞成鱼带离湖体,促进水体营养水平的下降,是利用非经典生物操纵手段修复水域生态环境的主要措施。”张胜宇补充说。

记者进一步了解到,洪泽湖渔业生态发展模式将把“生态原则”贯穿全程,着力形成“禁”“增”“捕”“管”发展闭环,让生态绿色渔业成为物质往复循环、能量有序流动、生物丰富多样、生境持续稳定的最强推动者、最大贡献者、最好维护者。一是严格“禁”,保护生态。强化执法监督,实行保护区常年禁捕,严厉打击违法犯罪行为。二是科学“增”,滋养生态。合理划定增殖区域,科学选择增殖对象,确定放流时间,做到时空上衔接、生态位互补、食物链耦合。三是生态“捕”,修复生态。加强资源监测,依据干扰理论,精准回捕特定优势鱼类及其种群数量,恢复生态平衡,维护生物多样性。四是妥善“管”,反哺生态。取之于湖、反哺于湖,按照“组织化、品牌化、产业化、市场化”思路,把回捕的渔产品加以科学经营与管理利用,最大化实现经济效益,最大程度推动产业发展。

□ 通讯员 陈林

本报记者 丁蔚文

(责编:萧潇、唐璐璐)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