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江苏频道>>生态

打造“长三角最美湖湾城”,常州武进如何“经得住远眺、耐得住细看”

马焘焘
2022年05月16日11:38 | 来源:人民网-江苏频道
小字号

微风拂来,满眼绿荫,漫步在常州市武进区滆湖公园的生态步道上,远处的湖面泛着粼粼波光,不时有野鸭、黑天鹅在湖中游曳。“这儿原本荒芜一片,现在成了茶余饭后的好去处。”家住聂家塘的刘先生说。

五年来,武进区全面推行深化河长制,积极改善滆湖水质,让居民低头见鱼、推窗见绿。2021年,武进在常州市率先实现跨界骨干河湖联合河长制机制全面覆盖,洮滆片区也成为全国18个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与可持续发展试点之一。“借势‘两湖’创新区,建设经得住远眺、耐得住细看的‘长三角最美湖湾城’,武进将打造长三角最具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创新经济发展高地,在更大格局中谋划高质量发展。”常州市委常委、武进区委书记、科教城党工委书记乔俊杰表示。

目前,武进区有13条市级“五好河道”,河道生态不断改善。武进区河长办供图

河长制当先 全阶层参与河道治理

走进武进高新区方家浜,清澈的小河缓缓流过村落。

71岁的吴黔芳从菜园子里拧下来一根黄瓜,拔了一些“鸡毛菜”就起身去准备晚饭。“小黑河不见了,蔬菜吃起来才放心嘛!”据吴黔芳介绍,曾经的方家浜是远近闻名的臭水沟,甚至踢球的孩子去河里捡球,都免不了“白袜子进、黑袜子出”。自从2017年推行河长制,方家浜开始发生变化。

“有垃圾就捡起来,管好自己这片小河道。”今年57岁的吴建国说。为了把河长制延伸到河道管理的最后一米,保证巡河、护河常态化,武进陆续发展了一批党员河长队伍,清淤、取样,河长们一马当先,穿着大雨裤深入河道,风吹日晒,也总有河长在大小支流附近守护。如今,志愿者河长在武进区逐渐推行开来,仅高新区北区10个社区,就已有60人的党员河长队伍。

在武进洛阳镇东尖村,村民们对家门口东尖引河赞不绝口。“这是我们自己的河流,现在已经干净得能洗澡了!”然而曾经这里由于东尖村三面环水,水域遭到大小鱼塘的切割,导致水系不通,排水不畅,内涝严重。小流域改造更是因资金问题一度停摆。

“自己筹钱干!”村党总支书记沈建忠说,百姓看到身边的环境越来越好,改善水质正是他们心头所盼,在村民的支持下,他将村里承包的三个鱼塘全部收回,把全村的水系打通,每个出资的村民从此再也不会随手把塑料袋扔进河里,看到有违法行为,村民也会主动报告到村委会。沈建忠认为,这里每一个村民都是河长,也只有这样的“主人翁意识”才能让村民真正把东尖引河当成自家的河流。

“武进成长起来的一批‘河长’,是基层力量、草根力量的创举。”武进区水利局局长、河长办主任刘建荣表示,近年来,武进区党委政府鼓励并支持河长队伍发展壮大,不断通过项目奖励、技术指导等多种多样的方式给予引导和支持。

“武进为全省水利工作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重点水利工程建设和河湖长制工作更是走在全省前列。”江苏省水利厅厅长陈杰指出,武进水利工作要在苏南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发挥先导作用,各级各部门要发扬苦干实干精神,加快补齐乡村水环境治理短板,坚持系统规划、整合资金、整体推进,加大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水文化弘扬力度,真抓实干,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为百姓打造留得住乡愁的“水美家乡”。

湟里镇大墩浜,水清岸绿景美。武进区河长办供图。

软硬件融入 夯实治污“最后一公里”

滆湖纵跨武进区和宜兴市两市(区),保护范围总面积192平方公里,其中,武进境内141平方公里,占73.4%。作为太湖的前置库,滆湖在太湖湖西水系中有重要的缓冲作用,其污染控制和水质净化对太湖水环境改善有重要意义。

据武进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通过控源截污、面源治理、湿地修复3项措施,已成功让滆湖水污染减负,逐步实现河畅水清湖美岸绿。监测数据显示,滆湖水质改善明显,总磷和总氮同比分别下降16.7%、20.3%。“目前,武进区正在加快建设5万亩滆湖‘以渔控藻’生态修复试验区,通过恢复区域水生生物种群规模,减轻水体营养盐负荷,起到‘生物坝’和‘生态屏障’的作用。同时,采取人工修复、增殖放流等措施,逐步提升滆湖自净能力。”

与此同时,武进区正着力补足污水处理短板。位于西太湖科技产业园的滨湖污水处理厂设计规模为10万吨/日,分两期建设。一期工程设计处理能力5万吨/日,配套铺设污水管网67.3公里,总投资4.5亿元,其中污水厂建设3亿元,厂外管网等1.5亿元。由于滨湖污水处理厂一期处理负荷已超过80%,目前,滨湖厂二期扩建项目已加紧启动前期工作。

通过“武进河长通”APP,前黄镇党委书记、镇总河长龚新宇可以查看自己每日的三维村查路线,并把浮萍、杂草、垃圾等巡查细节一一拍照上传至手机服务器。“以前我需要把这些东西形成文字和纸质材料,然后再向上交办,现在直接在手机上搞定。我权限之内的,也可以直接指派人员到点位上解决问题。”

据了解,各级河长通过APP,不但能在三维地图上记录巡查路线,还能把巡查中发现的河道问题实时上传至后台,由河长办快速交办,真正实现了河道即查即治。而在河长信息管理系统的“指挥中枢”,各级河长的巡查长度、巡河时间、问题处理率等履职情况都显示得一清二楚。

发现问题更要解决问题。

2020年6月,武进区首个河水净化固定设备投入使用,在长沟河与战斗河交界处,一个钢坝门分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水质。西边的长沟河沉寂稍浊,东边的战斗河却灵动清澈。武进区水利综合管理服务中心湖塘分中心负责人董伟介绍,水质提升设施由取水泵站及高效水质净化站组成,以长沟河为活水补水水源,每日可“吞取”水量20000立方,利用回流污泥高密度颗粒及未被充分利用的药剂,实现污染物与水的快速分离,最后将“清洗”过的水排入战斗河,实现河水循环净化。

滆湖的改变,也是武进区聚焦“两湖”创新区建设的“代表作”。常州市第十三次党代会特别把“两湖”创新区建设上升到“承载常州的未来和希望”的高度,举全市之力来专班推进,武进区亦将“两湖”创新区建设作为新一轮发展的最大机遇。

绿建区地处“两湖”创新区核心区,在规划建设之初就植入了“绿色低碳”基因。武进区委宣传部供图

立足低碳产业 擦亮生态底色

在常州绿色动力环保热电有限公司内,SER高分子脱硝系统正保障氮氧化物日均值稳定在80毫克/立方米以下。“这个标准已经远低于江苏省生态环境厅要求的垃圾焚烧企业氮氧化物不高于120毫克/立方米的整治要求。”该企业负责人介绍,公司主要为利用城区生活垃圾及其它可接受的垃圾进行焚烧发电,每年焚烧处理生活垃圾42万吨。2021年6月,绿色动力开展氮氧化物超低排放改造工作,投入了200多万元进行了低氮改造。

公开资料显示,截至去年,武进区已有19家规模企业进行了设施升级改造,环保方面整改提升总资金投入为2441.1万元。对污染源头进行精准把控,以提升污染防治能力促产业升级。

武进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环境与资源的矛盾日渐突出,环境保护的压力日趋加大。企业作为大气和水污染物排放的主要源头,其污染防治工作的扎实开展对实现环境质量持续改善至关重要。而随着环保标准的日益提高,部分企业治污设施陈旧、老化,治理效能较差,不能满足环保新形势下的新要求。

走近武进绿建区的江苏绿和环境科技有限公司,长长的分解管道内,大大小小的建筑垃圾正在被分解成不同类型的再生骨料。据现场工作人员介绍,这是核心的破碎筛分系统,再生骨料在这里被进行拆分和归类后,可以被加工成干混砂浆、混凝土制品等环保建筑材料。

“公司的年建筑垃圾处置能力为190万吨左右,2021年资源化处置建筑垃圾99.47万吨,相当于减少开采天然砂石约360万吨、节约填埋土地约1400亩,并减少排放二氧化碳约150万吨。”公司负责人介绍,目前武进区建筑垃圾循环利用项目已被国家发改委列入节能循环经济和资源重大项目。

同样把节能作为主要卖点的还有素来闻名的石墨烯产业。常州天蓬烯科技有限公司是公司总经理朱嵩表示,公司生产的涂料产品与传统材料相比,可节约能耗40%至60%。“公司位于绿建区,交通便利,还可提供技术与人才支持,其‘低排放、低能耗、高性能’的环保理念也与我们相符。”

作为全国唯一的绿色建筑产业集聚示范区,绿建区是武进乃至常州发展绿色产业的一张亮丽名片。目前,绿建区产业涵盖了绿色建材、绿色装备、智慧城市、设计检测等领域。“成立10年来,绿建区从无到有走出了绿色建筑产业的‘武进之路’,可谓‘竖了牌子、搭了台子、挣了面子、提升了里子’。”在乔俊杰看来,当下,抢抓“两湖”创新区历史性机遇,园区要发挥在绿色建筑示范引领、绿色产业集聚上的优势,以“智”造谋发展,以“绿”动建未来。

(责编:唐璐璐、吴纪攀)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