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玄武区孝陵卫街道:选好服务群众“小切口” 做好基层治理“大文章”
27.47平方公里内坐落着高校、企业、居民小区,人口构成复杂;基础设施陈旧,不少老旧小区人居环境亟需提档出新;毗邻国家AAAAA级景区钟山风景名胜区,其城市形象展示“窗口”的客观定位,又对区域空间品质提出全新要求……作为最早启动城市化进程的片区,玄武区孝陵卫街道堪称南京老城的代表。相对而言,存在宜居程度不高、服务功能短缺等诸多痛点,探索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这里便是天然“试验田”。
近年来,孝陵卫街道以更高站位和更大格局汇智聚力,在化解群众“急难愁盼”中增进民生福祉,在攻坚城市“脏乱差”中提升面貌形象,在破题治理“堵梗塞”中优化体制机制,选好服务群众“小切口”,做好基层治理“大文章”。
“基层治理千头万绪,关键在于把党的全面领导贯穿到基层治理的全过程各方面,靶向发力,稳中求进,统筹发展与民生。”孝陵卫街道党工委书记章凯表示,今年以来,街道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区要求,一方面推进大走访、大排查、大攻坚“三大行动”,回应民生关切;一方面推广新时代枫桥经验,解开群众“心结”。望、闻、问、切多管齐下,基层治理到边到沿,让居民幸福感与满意度拔节提升。
拆除后的罗汉巷。王潇雪摄
推进“三大行动”,回应民生关切
前不久,孝陵卫街道孝陵卫社区书记光丽,收到了一份特殊的12345工单。工单里,家住罗汉巷附近的高师傅,表扬了街道、社区在违建拆除、化粪池治理上的成效,来自居民的认同感让光丽心里暖洋洋的。
位于孝陵卫街道的罗汉巷,毗邻南京理工大学1号门,总长约200米,不仅坐落着农贸市场,沿街还分布着面馆、卤菜店等74家商铺,有着十足的烟火气。巷子虽不长,治理难度却不小。过去,罗汉巷道路破损、违停拥堵、油烟扰民等问题频发,尤其是两幢临街平房,将原本不算宽的路幅占掉大半,严重阻碍人、车通行。
今年3月以来,孝陵卫街道党工委常态化推进大走访、大排查、大攻坚“三大行动”,罗汉巷居民诉求也借此契机列入民生清单。街道、社区综合调研后发现,这两幢平房始建于20世纪90年代,较居民楼建楼更早,已成为历史遗留问题。走访中,章凯当即拍板,限期拆除这两幢平房,还路于民。
好钢用在刀刃上,优质资源也要汇聚到群众的“急难愁盼”上。街道积极召开居民议事会、动员租户迁出、协调施工部门……一系列扎实举措下,5月31日,城管、消防、安监、公安等多部门与社区联动,彻底拔出了这一留存30余年的“疤痕”。后期,该地块还将设置非机动车车棚、充电桩等便民设施。
老城更新,享受到福利的并不止居民。“近几年,校园周边环境治理的步伐在明显加快。”南京理工大学电光学院教师薛彪感叹,去年以来,罗汉巷双向停车变更为单向,另一侧隔出非机动车道,生长过密的行道树还“理了发”,整个道路看起来宽敞了不少。更让人舒心的是,农贸市场门前道路也重铺沥青,逢雨积水的坑洼路面不再,沿街无证小商贩没了影踪,片区环境明显上了个档次。
孝陵卫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针对罗汉巷环境综合整治,街道还有更长远的规划,后续将对居民楼外墙、道路病害、店招门头、油烟排口等进行系统提升,将这一有烟火气的小巷打造为既便民、又舒心的网红街。
孝陵卫司法所就小区地下车库问题组织开展协调会。王潇雪摄
推广新时代枫桥经验,解开群众“心结”
“太感谢你们了,困扰我们22年的停车难题,总算得以解决。”来自居民的一席谢言在玄武区司法局孝陵卫司法所调解室久久回荡。这是孝陵卫深入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推进“访调对接”工作,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的生动实践。
南京市玄武区孝陵卫街49号住宅小区于1999年建成,小区的地下停车库却被对外出租,用于开设餐饮、网吧等经营性场所,小区业主22年来从未使用过车库。2017年,车库因违规搭建被拆除,现场大量建筑垃圾遗留、污水管道破损,影响出行更危害房屋安全。小区业委会与开发商交涉未果,向街道信访。
对于这场纠纷,孝陵卫司法所第一时间介入,进行详细调查,协同律师和人民调解员共同研判案件。随后,小区业委会采纳孝陵卫司法所的建议,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该事件的症结在于,开发商公司已处于歇业状态,部分股东也移居国外,不管法院判决车库归谁所有,开发商都无资金投入改造,居民亦难以在短期内筹集几十万元的前期改造费用。‘谁来进行修复,谁应享有车库相关权利’的疑问待解。”孝陵卫司法所相关负责人介绍,解开基层矛盾调处的“方程式”,必须发扬新时代“枫桥经验”,将治理重心下沉一线,形成矛盾协同化解、事件联动处置闭环模式。案件审理过程中,孝陵卫司法所与法庭、城管中心、社区等多次前往开发商公司调解。
去年11月,开发商表示放弃主张地下车库的权利,将地下车库全权交由业委会管理,业委会负责清理车库,使车库恢复停车功能。今年5月5日,车库里原先一米多深的积水终于被全部抽干,遗留在车库里的各种杂物也被全部清运。地库40多个停车位,极大地缓解了老旧小区停车难的问题。
“街道、社区是社会肌体的‘最小细胞’,层级不高、资源有限,但却是回应群众关切的‘第一渠道’。如果居民的‘家长里短’‘急难愁盼’不能及时回应处理,很容易把‘小事拖大、大事拖炸’。”孝陵卫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作为全市最早启动城市化进程的片区,孝陵卫街道历史遗留问题多、困难人群数量大,近年来,街道通过扎实推进“信访突出问题攻坚化解年”行动,强化信访积案化解,解决群众合理诉求,确保各类矛盾纠纷发现在小、处置在早,辖区社会秩序明显好转。
出新后的双拜巷151号小区。王潇雪摄
办好民生实事,“幸福”触手可及
“改天来我家做客,带你看看我们的新小区!”家住双拜巷151号小区的居民周亚玲,在电话中高兴地对朋友发出邀约。日前,双拜巷151号小区综合整治正式竣工。小区居民“原地”迁新房。
双拜巷151号小区始建于20世纪90年代,因建设时间较长,小区建筑立面陈旧,院内围墙、道路破损,机动车停放无序,花园绿地被侵占,卫生保洁缺失,还有居民违规种菜、私拉电线等行为。为持续提档人居环境,改善居民生活品质,去年3月,双拜巷151号小区出新被列入玄武区整治“清单”,在区委、区政府的关心下,该小区还纳入全区重点打造的2个系统性综合化标杆样本小区之一,趟出中心城区老旧小区一体化整治“新路”。
人民网了解到,与粗放式、零散化小区出新不同,双拜巷151号小区自整治伊始,就注重系统性与整体性。小区出新风格与周边居民区协调统一,立面、屋顶、道路、管线、绿化、公共设施等一体化施工布局,避免二次破土。此外,小区在平衡消防通道、停车位及绿化面积的基础上,为增梯预留了空间,让小区兼具美观度、功能性与可成长性。
与早期老旧小区改造、街区整治出新等项目主要由政府主导不同。双拜巷151号的出新过程中,民众有了更多话语权。孝陵卫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小区在出新前后,街道党工委书记共组织数次居民议事会,与居民代表沟通出新方案。“停车位是否需要增多?”“小区老年人多,能不能增加健身设施?”……小区出新方案修改了超15稿,游园广场、文化长廊、适老化设施,一项项居民的“心愿单”落地成为现实。
“我在这里住了10多年,如今看着小区一天天变得更好。”周亚玲感慨道。过去,出门都是脚步匆匆,现在小区绿化好了,设施新了,饭后闲余时她总爱在小区里四处走走看看。作为此次整治的文化配套,双拜巷151号小区还有了新的名字——“双拜新苑”。
“新”的不仅是小区,还有服务。小区硬件提档的同时,街道积极联动物业,为居民提供高品质物业管理服务。依托新建成的文化长廊,街道、社区也引入党建元素,丰富社区文化服务供给,营造社区文化氛围,让小区更新、服务更暖。
“着力推进中心城区老旧小区一体化整治;协调解决中山门大街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内‘停车难’问题;为盛和家园社区居民协调延伸公交车线路;更换童卫路6号存在安全隐患的防护栏……从这些‘群众有反映,干部有响应’的事例不难看出,民生‘大幸福’由居民点滴‘小确幸’而汇聚。”章凯说,后续,孝陵卫街道仍将深耕民生“田”,把稳安全“舵”,加快完善实现高效能治理的制度体系,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