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江苏频道>>社会

一个有劲道的史可法

金沙人
2022年12月21日08:58 | 来源:扬州晚报
小字号

史可法是个家喻户晓的大英雄。日前,扬州市纪委监委联合中国明史学会共同举办纪念史可法诞辰420周年暨弘扬史可法精神研讨会。疫情挡不住人们的深切怀念,全国各地的专家以视频或论文的形式,紧密联系廉洁文化建设,从不同层面对史可法精神进行深度挖掘和剖析,史料丰富,史识独具,史论新鲜,其忠心报国的执着信念、勤勉理政的民生情怀、廉洁奉公的无私操守、修身齐家的行为自觉、学以明道的不倦追求,对我们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忠诚品质,牢记初心使命,更好造福于民,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史可法活了42年,到扬州不足一年。就是这一年,留下了他人生的高光时刻。《梅花岭记》对他盖棺定论作了说明,史公祠为他流芳百世提供佐证,“数点梅花亡国泪,二分明月故臣心”的悼联,更是寄托了后人对他不尽的哀思和无限的崇敬。用“一代完人”评价史可法,一点也不为过。对于过去那些道听途说的材料,主观臆断的推想,哗众取宠的歪论,只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结合当时的历史实际,知人论事,就会发现,根本不值一驳。

我们对史可法精神的研究做得还不够。目前大多数专家学者把目光聚焦他人生最后在扬州的一年,那确实是伟大壮举,其忠心报国、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浩然长存。而他多年的为官之道,少有人涉猎,有也仅限于清正廉洁。一个立体丰满的史可法,还有待于深入研究细致还原。

史可法生逢乱世,他不能选择历史,但历史却看中了他。他的人生经历与同时代读书人几乎没有二样,发愤读书、科举考试、宦海沉浮、基层历练、主持一方、朝廷重臣,最后在扬州戛然而止,成就了名垂千古的民族英雄。这种精忠爱国的民族气节怎么弘扬都不为过。有人说,“史可法,人可法,书可法;史可法,今可法,永可法。”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挖掘史可法精神的时代价值,研究工作得跟上。目前,已经有北京等地学者关注这个话题,尽管提交的论文还不够完善,但一个粗线条的有劲道的史可法已跃然纸上。

开新局有闯劲。身逢乱世,基层官吏巧立名目,层层盘剥,百姓怨声载道。史可法在六安主政时,只身向前,敢于向陈规陋习开火,勇于在太岁头上动土。看准了的事,说了算、定了干。严格执行“一条鞭法”,严禁额外加税,下令废除“马差”,以及其他一切不合理的苛捐杂税,大大减轻了百姓的负担。在那个时代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啊!试想,刚到一个地方工作,就不顾同僚感受,对陈规陋习大刀阔斧,让吃惯了碗外的一大批人从此断了好处,不怕人打小报告吗?不怕得罪人吗?不怕工作得不到支持吗?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明知废除陋习官场会炸锅,对个人会有风险,但仍义无反顾,勇毅前行。如果没有深厚的民本情怀和执着的顽强毅力,没有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周密的系统谋划,能有这种闯劲吗?一个地方沉闷的僵局能打开吗?

解难题用巧劲。困难如影随形,无处不在。对待矛盾的态度和办法,可见其德行和能力。遇到矛盾是两手一摊置若罔闻,还是照单全收全力化解?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总是躲着矛盾,殊不知矛盾越积越多,解决起来也越来越难。高明的人遇事沉着,解难有方。史可法生活的年代,兵荒马乱,匪患不断。他在西安府推官任上,朝廷要求严厉弹压。是率兵围剿还是分化瓦解?考验史可法的能力。他不是机械地执行“一刀切”,而是巧妙地实施“切一刀”。对乌合之众的“土匪”区别对待,一方面,只缉拿匪首,另一方面,赈灾济荒,救助百姓,让灾民吃上饭,使得被迫落草为寇的流民自觉退出“匪寇”行列。没有兴师动众,大动干戈,既杜绝了“匪患”,又完成了任务。这种用巧劲解难题的为官之道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抓工作下狠劲。史可法在六安任上修城墙,大家关心。既关心建设费用有没有跑冒滴漏,也关心城墙建设会不会是“豆腐渣”工程。为回应民众关切,他事必躬亲,从头到尾参与监督,后人评价他说,“躬亲阅视,即一砖一石,亦目寓而心经焉”,在他的悉心监督下,工程款如数用在建设上,工程如期建成,质量安全可靠。一个地方大员,能经常深入施工现场,对一砖一石的质量都严格把关,在高高在上的官场中,抓工作的狠劲由此可见一斑。他不是层层级级的交任务下指标,而是亲力亲为带着大家干,不是象征性地到工地走一走,而是铁了心在工地坐镇指挥,如果没有这种亲力亲为的工作狠劲,六安城墙也不会成为“坚垒长城”。

史可法精神是丰富多彩的。为什么到今天,人们仍然在怀念他?他的民族气节彪炳千秋,有劲道的人生融入民本情怀。开新局有闯劲,解难题有巧劲,抓工作有狠劲,这些都是他为官之道的重要内容。我们今天纪念他,就是要学习他的民族气节,弘扬他的不朽精神,借鉴他的为官之道,做一个有劲道的人。

(责编:李静晔、张玉峰)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