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江苏频道>>社会

与世界分享中国经验,全球滨海论坛会议在盐城开幕

2023年09月25日17:13 | 来源:扬子晚报
小字号

  9月25日至27日,2023全球滨海论坛会议将在江苏省盐城市举行。这次会议以“绿色低碳发展 共享生态滨海”为主题,吸引了国内外有关政府部门、地方政府、联合国相关机构、有关国际组织、学术机构、企业、青年及妇女代表等出席。如此具有全球视野,世界关注的高水平论坛会议为何会落地盐城举办?盐城又是如何通过湿地保护成为“黄海明珠”?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将带您“启程”,更加深入了解盐城,认识这里的人与物。

  2023全球滨海论坛会议为什么会落地盐城?

  在2017年,保护迁徙野生动物物种公约、湿地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秘书处和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相继通过全球决议,呼吁建立一个多利益相关方参与的全球滨海论坛,推动滨海生态系统和相关生境的保护、修复、管理和合理利用。

  而就在2017年12月及次年11月,盐城市人民政府牵头创办黄(渤)海湿地国际研讨会,助力盐城黄海湿地世界遗产申报工作,来自美国、俄罗斯、英国、澳大利亚、韩国等15个国家或地区的200余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两次会议成果丰硕,分别形成了《2017盐城倡议》和《2018盐城倡议》等成果文件,让更多的国际组织代表和专家学者认识、熟悉了盐城,并对盐城黄海湿地的保护管理实践给予了积极评价。

  2019年7月5日,北京时间15时30分,第43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审议表决,由盐城牵头申请的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获得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资格,成为江苏唯一、中国第14个世界自然遗产。会议主持人是阿塞拜疆文化部长加拉耶夫,当他落槌通过这一结果时说道,“盐城通过!祝贺中国!”

  申遗成功后的盐城依然继续举办着黄(渤)海湿地国际研讨会,但“全球滨海论坛”的种子却在这片土壤悄悄萌芽。英国皇家鸟类协会首席政策官为代表的专家学者曾致信盐城市政府,提议盐城可以在倡议建立的“全球滨海网络(论坛)”中发挥关键作用。第四届黄(渤)海滨海湿地研讨会上,国际组织代表和专家学者也一致呼吁“依托黄(渤)海湿地国际会议建设成为全球滨海论坛”。

  到了2022年11月5日,习近平主席在《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以下简称“COP14”)开幕式上致辞时强调“中国将推动国际交流合作,保护4条途经中国的候鸟迁飞通道……支持举办全球滨海论坛会议”,得到了国际社会的热烈反响。于是COP14大会期间,自然资源部和国家林草局牵头举办全球滨海论坛研讨会边会,宣布2023全球滨海论坛会议将在盐城举办,邀请海内外嘉宾出席2023全球滨海论坛会议。

  半城半湿地彰显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盐城拥有着我国首处“滨海湿地类世界自然遗产”和“国际湿地城市”两张国际名片,是全国17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这里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路线的关键枢纽,建有丹顶鹤和麋鹿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盐城582公里的海岸线、76.97万公顷湿地上,每年约有300万只候鸟在这里停歇、繁殖和越冬。

  初到盐城,你能很容易为这里的蓝天所着迷,湖蓝色的天空晚霞有时璀璨得像琥珀,透露出空气中没有任何杂质的讯息。数据统计显示,多年来,盐城的空气质量持续保持全国前列,在全省属于领先地位。这与盐城长期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持降碳、减排、扩绿有着密切联系。

  在盐城的市区绿化中你能找到不少为鸟类预留的隙地。在城市的另一头则有着两个自然保护区,休养生息着麋鹿、丹顶鹤等多种濒危野生动物。这一切显得如此神奇,一座城市以“半城半湿地”的状态存在着,人们与动物能够和谐共处,共建家园。

  游览至盐城黄海湿地时,树木葱郁的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盐城湿地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会带来生态绿地所特有的魅力。鹿鸣呦呦,鹤翔腾腾,是这片绿地上所孕育出的独特风景。麋鹿又名“四不像”是中国传统中的瑞兽,在晚清时本土灭绝。1986年,盐城在大丰林场东南部建立麋鹿自然保护区,从英国复引了39只麋鹿,麋鹿在盐城得以重新建立家园。

  三十多年过去,麋鹿的种群数量已呈数十倍增长。截至今年5月,保护区内的麋鹿数量已增至7840只,占世界麋鹿总数的70%。在盐城多年的努力和保护下,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已成为世界占地面积最大的麋鹿自然保护区,拥有世界最大的野生麋鹿种群,建立了世界最大的麋鹿基因库。盐城的麋鹿重引入项目,曾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发布的《物种引进指南》认为是世界上138个物种重引入项目最成功的15个之一,为人类拯救濒危物种提供了成功范例。

  另一边,盐城湿地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建立于1983年,保护区有效保护了丹顶鹤等珍稀野生动物及其赖以生存的滩涂湿地生态系统。通过多年来的努力保护,保护区已成为沿海生物富集地区,保护着2600多种生物资源,占中国海岸带生物物种总数的十分之一。如今保护区人工繁育的108只丹顶鹤已建立人工种群,每年还有约400-600只迁徙丹顶鹤来此越冬。

  为了做好湿地保护,盐城放弃了上万公顷的围垦开发机会,将这些土地建设成了功能各不相同的保护区。多年过去,实践证明盐城走上了一条兼顾着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快车道。既守护了经济的长远发展,也守护了生态保护成果的延续。

  微记录

  湿地保护区中的“著名”老头和默默科研的“90后”博士

  盐城拥有我国首处滨海湿地类世界自然遗产,著名的条子泥湿地保护区就位于盐城东台市沿海东北角,是世界自然遗产核心区。这里拥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潮间带湿地,是全球最重要的滨海湿地生态系统之一。走进条子泥湿地保护区,你会感受到与城市截然不同的原始生态环境,在鸟鸣声中静下心,看到一个个努力投身保护的志愿者、科研人员的身影。

  盼孩子回家的大家长:“晚了几天,勺嘴鹬还是来了!”

  凌晨3点半,61岁的李东明就已起床收拾起今天拍鸟观鸟的设备。李东明是鸟类摄影爱好者,同时也是条子泥湿地保护区最“著名”的鸟类调查志愿者。4点准时,李东明驾驶着一辆年头已久的面包车到了记者所在的酒店楼下。记者循着面包车的光亮与李东明一起踏上了去往条子泥湿地保护区北侧的川水湾。川水湾是当前东台重点修复的海岸带湿地,覆盖面积达1.9万亩,预计完工后将为成千上万只鸟类提供繁衍生息的“新家园”。

  车子从黑夜中逐渐驶向泛着红色光亮的海边,早晨5点,记者抵达了川水湾海岸带湿地修复项目现场。李东明一边从车上拿出相机、无人机等设备,一边告诉记者,“川水湾曾是一片很大的围垦养殖鱼塘,现在在政府的推动下开展生态修复后,鸟儿们都不用引导,自己就会来到这里休息。”记者现场看到,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这个地方都没留下鱼塘围垦的痕迹,一切恢复得宛如天然形成般。

  “做鸟类调查主要的工作有记录鸟的种类、数量,给鸟拍标准像等等工作。”对于李东明来说,他最期待观察到的鸟类就是如今成为盐城标志和代表的勺嘴鹬,“每年我都期待着观察到EJ、88、M8这几只勺嘴鹬,它们我每年都能见到。但今年该观察到他们的时候却迟迟没有找到,我就非常担心它们是不是出什么事了。”

  勺嘴鹬是种嘴巴呈勺子状的小海鸟,每年迁徙季都会途经盐城并停留3个月左右。李东明在观鸟中通过旗标记住了多只勺嘴鹬,每年都期盼着他们回家,“它们就像自己家小孩一样,你总盼着能见到他们。”8月初,阔别已久的勺子鹬EJ、88、M8等仿佛放了暑假的孩子般,懂事地回到了条子泥,和期待它们已久的“老父亲”碰面,让李东明开心了好久。

  条子泥湿地保护区作为世界自然遗产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核心区,申遗成功后陆续建设成了“720”高地、1500亩黑嘴鸥繁殖区、一万亩候鸟高潮位栖息地等保护项目,让大量迁徙的候鸟有了家园。李东明是整个申遗过程的见证者和参与者,申遗前他总想着要赶在物种灭绝前能多记录一些鸟类,申遗后他却能开心向记者介绍,今年条子泥已观察到412种鸟类,1560只小青脚鹬,近万头麋鹿。

  早晨6点,破晓的朝阳红彤彤升起,鸟儿们聚在川水湾捕食嬉戏。李东明和记者的相机中留下了许多鸟类的身影,通过航拍还能看到不远处有成群的麋鹿在涉水奔跑。返程路上,李东明告诉记者,自己十多年来拍坏了多台相机,存满了十几个硬盘,花费了上百万元,但他觉得值得。

  沿途,记者看到1500亩黑嘴鸥繁殖区、720亩高潮位候鸟栖息地里也有着大量多种多样的鸟类。鸟群们用脚投票选择了这块土地,这块土地的人们也最大限度地宠爱着鸟群。像李东明一样的志愿者、科考人员也开始在朝霞中忙碌,生态修复不仅关乎着他们,也关乎着每一个人。

  与互花米草共同“成长”的女博士:“想让大家知道它可以利用”

  互花米草有着强大生命力和繁殖能力,在上个世纪引入我国后很快便在沿海滩涂上形成碾压原生植被生长的态势,最直接的影响就是破坏了滩涂上底栖生物生活环境,影响了渔民在滩涂上养殖,也间接影响了生活在滩涂上的鸟群失去食物,危及生态系统的稳定。

  “90后”复旦大学博士魏洁的主要研究对象就是互花米草。今年刚和爱情长跑多年的丈夫结婚的魏洁,婚后不久就在夏季酷暑天气里来到盐城条子泥湿地保护区,开展互花米草的碳汇研究。她告诉记者,夏季是互花米草气体排放最活跃的时候,也是科研考察的最佳时机。

  “我是去年才转换的研究方向,现在研究互花米草碳汇的课题契合了国家‘碳中和’发展战略,让我在枯燥的学术研究中有了价值感。我主要研究的就是互花米草在自然死亡和被利用起来的不同情况下,碳汇环保程度对比。这些研究是目前所欠缺的,人们至今还没能完整了解互花米草的特性和价值。”记者注意到,这名个子不高的四川姑娘聊起科研话题时,会抛去所有对陌生人的拘谨滔滔不绝地讲述,仿佛希望每一个人都能理解这项科研的意义。

  下午3点,记者跟随魏洁一同去往互花米草泛滥的区域,进行科研数据采集。路上记者看到了条子泥的滩涂上有着不少工程机械在作业,成片的互花米草被割断、铲除、掩盖到土壤下面。魏洁介绍道,“这是目前最有效的互花米草治理方式,但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过些年互花米草还是容易再长回来。”

  想测量互花米草气体排放,首先就要把测量容器组装并紧密套在互花米草上。因为正是下午最热的时刻,抵达采集区域后,魏洁的每一项操作都显得不易。她将采集容器拼装设置好后,每隔10分钟,魏洁就会用气袋采集一次气体,采集三组后才算完成一次气体排放速率采集。气体采集过程中,魏洁还要用铁锹挖一株互花米草样本,用于后续实验室测试。

  只见她整个人站在特制的铁锹上,费力将互花米草连周围土壤挖起,再装入袋子中。同时她还需要采集不同深度的土壤样品,用仪器测量土壤电导率。记者跟随魏洁采集的半个小时里,浑身冒汗气喘吁吁,很难想象这样的工作是一名女博士的科研日常。谈起科研的辛苦,魏洁淡淡说道,“我平等地尊重每一个科研人员,大家都很辛苦。”

  让魏洁坚持做下去的动力,就是她对互花米草研究的价值认同。魏洁希望能够将互花米草研究透,发掘出它在固碳方面的作用,帮助国家更好实现碳中和的目标,“我最大的目标和梦想,就是能证明互花米草的利用价值,让人们不是单方面投入资源去处理它,而是从中获得价值。”(陈燃 李子佳 冯晨禛)

(责编:龚世俊、张鑫)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