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旅行市场存乱象 江苏省消保委发布消费调查

今年以来,随着文旅消费强势复苏,研学旅行火爆出圈。然而,快速发展背后,一些五花八门的研学旅行产品也暴露出不少行业乱象。对此,江苏省消保委今天发布了江苏省研学旅行消费调查报告,结果显示,研学游这一新消费模式的市场认可度整体较高,但有六成消费者认为,产品和服务有待提升。
据全国旅游监管服务平台数据显示,今年暑假期间,江苏省旅行社接待研学游23万人次,较2019年上升68.66%。携程平台江苏研学游产品订单量较2019年上升165%。 从产品分类来看,自然观赏类和知识科普类研学产品最受欢迎。近四成(39.6%)消费者倾向于选择景区、博物馆或研学基地等组织的研学旅行。研学场地丰富性、教育性和出行费用、师资专业性是消费者最关注的三大要素,分别占比48%、41%和40.4%。
但研学旅行火爆的同时,也暴露出不少问题。消费者普遍表示,选择研学旅行主要为了强化实践经验和学习专业知识。
省消保委统计的数据,今年6月1号到8月31号,全省“研学”相关的舆情有四十三万八千多条,问题主要集中在研学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出行服务偷工减料等等问题,为此,省消保委专门展开了消费调查。
此次省消保委调查发现,48.5%的消费者认为名校、博物馆打卡教育效果不佳,34.3%的消费者认为只游不学或只学不游,效果打折扣。有49%的消费者反映存在价格虚高、货不对板情况。
但线上调查中,48.5%的消费者认为名校、博物馆打卡效果不佳,34.3%的消费者认为只游不学或只学不游,效果打折扣。例如在某名校研学游样本中,学校统一组织委托旅行社开展研学活动,一天中安排三个活动地点,早上去南京博物院和中山陵,八点半开始参观,其中南京博物院只安排一个半小时且没有讲解员,时间非常紧凑,走马观花打卡游览。下午进名校也没有安排校园参观,只是开展了讲座活动,“游学分离”,孩子收获有限。
今年暑假,南京一位家长在微信小程序中看到“博物馆一天夏令营”产品,声称有“PBL”项目式学习,有剧情式挑战等内容,标价为338元,便为孩子报名参加了这项活动。这位家长说,机构老师给他们去布置任务,去找一个陶俑或者一首诗,让他在小手册上写下来就可以,谁找得快谁有个奖章,但没有其它介绍,也没有告诉他陶俑是什么年代什么历史。
从费用来看,受访者表示研学游费用标准从每人每天201元到上千元不等,其中价位在人均500元/天的最多。调查结果显示,近半数(49%)消费者认为存在价格虚高、货不对板的问题。南京樊女士为孩子报名了暑期从南京到新疆的亲子研学游旅行团,人均花费一万五千元左右,价格比普通旅游团贵,但是体验后发现和普通旅游团并没有区别,导游讲解非常少,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一些消费者表示研学机构存在虚假宣传问题,包括住宿降级,实际餐饮不符合宣传标准,行程缩水,随行老师资质与宣传不符等等。例如,有消费者花费了18800元为孩子报名暑期中马青少年友好交流活动。该活动宣传提到将参访亚足联,有机会探访使领馆、和代表对话。然而实际上却在活动前一晚临时告知参访亚足联行程更换成城市书院;颁发证书环节只是观看了宣传片,并未面对面交流,整个活动花费昂贵却名不副实。
线上问卷显示,23.6%的受访者认为研学导师专业性待提升。针对研学旅行如何改进的问题,超过四成受访者希望建设专业优质研学导师队伍。江苏省消保委监督部主任赵鑫表示,目前研学市场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三方面原因导致:一是课程缺乏目标、可操作性不强,导致游学分离。二是主体多样化,除了传统旅行社,还有景区基地以及教育培训机构等参与进来,主体众多参差不齐,导致市场规范难。第三研学旅行合同不规范让消费者维权较为困难。
调查发现,37.4%的受访者认为研学机构存在虚假宣传问题,具体表现在住宿降级,实际餐饮不符合用餐标准。此外,安全问题在研学旅行中至关重要,有17.8%的消费者认为研学旅行的安全保障不到位。赵鑫表示,主要包括分别有四成以上消费者认为研学旅行项目和宣传孩子的年龄不适配,还有安全人员和随同老师没有经过任何培训和医疗上面的培训,没有购买保险没有进行前期安全性告知等。
针对此次调查发现的问题,省消保委提出,尽快建立行业标准和评价机制。经营主体应更加注重挖掘特色课程,建立研学导师人才库。同时,建议教育、文旅等部门建立联合工作小组,开展定期检查,推出示范合同文本,协同做好研学旅行各项工作。同时也提醒消费者,选择研学服务前仔细阅读合同条款,注意退费条款,如果发生纠纷及时向12315或有关部门投诉。
(江苏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郭艺 《零距离》记者/秦禾东 编辑/玉洁)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