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江苏频道>>社会

南通“长寿之乡”的养老密码

2023年11月30日09:30 |
小字号

每周2-3次,一连5年风雨无阻,家住江苏省南通市崇川区的徐素萍家里会迎来两位护工。

徐素萍的父亲许利民今年75岁,作为长期护理保险(以下简称“长护险”)参保人,老人从2018年8月份开始享受居家照护服务,每周特定的时间段都会有护工上门为他服务。

因罹患脑梗,许利民只能终年躺在病床上。5年来,只要一见到两位护工熟悉的面孔,他准会使出全身的力气想要坐起来,并伴随着喉咙里发出的“哼哼”声。

徐素萍明白,这是老父亲高兴的表现,“虽然不能用语言表达,但他都听得懂!”

南通是著名的“长寿之乡”。早在1982年,南通就已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南通65周岁以上老年人口175.13万人,占常住总人口的22.67%。

2015年9月,南通在全国率先探索建立基本照护保险制度。2016年6月,南通被列入国家首批15个“长护险”试点城市之一。2020年9月,国家医保局会同财政部印发《关于扩大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的指导意见》,南通作为原有试点在列。

经过近8年探索,南通长护险制度逐步成熟,形成“一制六化”(城乡一体化、筹资多元化、经办社会化、标准统一化、保障普惠化、服务精细化)和“五位一体”(机构照护、居家服务、服务补助、辅具支持、预防管控)相结合的制度体系,走出了一条探索养老密码的“南通道路”。

长护险居家服务解决失能人员“急难愁盼”

按照居家服务既定流程,“老王”和“老冯”两位护工给许利民量体温、测血糖、刮胡子、腹部按摩……

随后,两位护工穿上防水服和防水靴,合力把他抬到轮椅上,再推到洗手间进行洗浴。整个护理服务共持续1个多小时。每完成一项,相关情况都会记录在案,最后交由家属签字确认。

徐素萍介绍,父亲退休前在附近工厂上班,已有10多年的脑梗病史,多次犯病后全身瘫痪,经常神志不清。

每天早晨,徐素萍必须一个手扶着父亲坐定,另一个手给他穿衣服,这一套流程下来要“折腾”很久。由于脑梗,老人的吞咽功能也出现问题,100毫升的水起码得“喂”20分钟。

一次偶然机会,徐素萍得知,像她父亲这样的失能老人够得上申请长护险。

“最开始家里人也不太了解,好在有居委会帮忙申请。” 徐素萍回忆,“不久就有工作人员专程上门,评估父亲的失能等级。”

南通市医疗保险基金管理中心长期照护保险科负责人狄红娟介绍,从2022年7月起,南通市启用全国统一的长期护理失能等级评估标准和操作指南,按全国“一把尺”评估,遵循“申请受理-现场评估-社区走访-社会公示-出具结论”等流程规范评估过程。

按照最新的评估标准,许利民属于重度失能Ⅲ级。

作为比较早的一批参保人员,徐素萍发现,这些年长护险居家服务的福利正变得越来越多。上门服务从每周1次增至每周2-3次,目前有13项套餐和13项个性化服务可供选择,“针对我父亲的个人需求,完全可以像点菜一样定制个性化服务”。

今年76岁的秦三英被评估为中度失能,几年前他就患有糖尿病、小脑萎缩等多种疾病。这两年,他的病情突然加重,生活不能自理。她的老伴刑文池比她还要大4岁,再加上儿女都在工作,便果断选择了长护险居家照护服务。

与许利民的职工医保不同,秦三英老两口一辈子生活在农村,缴纳的是居民医保。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了解到,南通市的参保人群实现了职工与居民医保人群全覆盖,只要达到中度及以上失能等级,即可享受到长护险各项待遇。

狄红娟介绍,南通已建立与基本医疗保险同步的长护险参保机制,构建了政府补贴、医保统筹基金筹集、个人缴纳、社会捐助“四源合一”的多元化动态筹资机制。具体而言,起步阶段,长护险筹资按照“三三四”的比例,即个人支出占三成,统筹基金占三成,财政补助占四成。

秦三英享受长护险服务将近两年,每次征缴与医保同步。2022年11月,家里人只花了30元,就为她缴纳了1年的长护险费用。

“让普通老百姓也能住得起这种医养结合的机构”

步入南通市阳光老年公寓,经常能看见一对老人。老爷爷“纹丝不动”坐在轮椅上,老奶奶在后面推着他,绕着公寓楼缓缓前行。

老爷爷叫杨培林,老奶奶叫顾凤英。从2020年10月起,老两口在这里已住了3年多。

2018年,杨培林被确诊为“进行性核上性麻痹”。眼看着老伴逐渐不能走路,生活不能自理,顾凤英一度很纠结。

2020年10月,在家人支持下,老两口决定住到老年公寓体验体验。一到老年公寓,工作人员得知老人相关病情后,立马帮忙申报长护险服务。

南通市医保局提供的相关数据显示,经评估符合条件(失能等级2级及以上)的失能人员,可享受按床日或按月限额待遇,待遇支付向居家上门服务倾斜。重度Ⅲ级、Ⅱ级及Ⅰ级、中度失能人员在护理院按照每天70元、50元、40元、在养老院50元、40元、30元的标准支付。

经评估,杨培林情况比较严重,属于重度Ⅲ级,在养老公寓能够享受每月1500元的补贴,这一下减轻了家庭负担。

每天傍晚,马艳下班后都会赶去南通瑞慈美邸护理院看望90多岁的爷爷。2020年,她的爷爷被确诊为阿尔茨海默病,几乎认不清家里人。

子女们无法全身心照顾老人,商量后决定选择一处离家近、医疗条件好的护理院。

“得益于南通当地的长护险政策,爷爷在这里每天补贴70元,1个月下来就减免了2100元。”马艳很感动,“非常感谢这个政策!让普通老百姓也能住得起这种医养结合的机构。”

南通瑞慈美邸护理院院长助理施春柳表示,护理院在养老和医疗之间架起桥梁,是“医养结合”的重要实践。“针对一级护理条件下的失能人员,若发生突发情况,我们能够立即打电话请隔壁医院医生赶来会诊,整个过程用不到5分钟。”

“这一路上离不开政府、社区、机构等的合力推动,久久为功。”施春柳说。

长护险体系化促进当地供给侧改革

据南通市医保局据统计,截至目前,南通市经失能评估享受到长护险待遇的参保人最小年龄是4岁,最大年龄达110岁,失能人员的满意率超过98%。当前正在享受待遇人数6.16万人,其中居家人数占91%。

南通市医疗保障局待遇保障处处长李红建表示,长护险的体系化推进促进了当地的供给侧改革。目前,南通长护险定点服务机构扩大到9类,照护机构增加360多家,社会投资总额30亿元。同时,长护险的实施带动近1万人就业,其中近8000名“4050”就业困难人群得以重新就业。

80后王烨是南通亲仁照护服务有限公司的负责人。2017年,恰逢南通长护险制度起步阶段,她看到了照护养老服务的前景,果断从国企辞职创业。经过前期精心筹备,她的公司成功申报医保局的定点单位,作为照护市场第二批定点服务机构正式“下海”。

截至目前,她的公司共有40多位专业护理人员,在这里享受服务的失能人员达300人。在养老照护行业摸爬滚打多年,王烨发现,这些年要想招到护理人员并不容易,目前在她公司里,70后已成为主力军。

王烨希望,未来的养老照护行业能够向着更加专业化、年轻化发展,也希望社会对这份职业的包容度不断提高。

李红建表示,下一步,南通将在着力构建多层次保障体系、探索多元动态筹资和责任分担机制,强化部门协同、提升智能化治理效能等方面下功夫,不断强化保障体系建设,推动保障多元化、供给社会化、服务体系化更高质量发展。(陆地  李超)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责编:黄竹岩、张鑫)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