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安与东台,两个沿海千亿县的“进”与“退”
国家级示范高中——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
东台西瓜,皮薄瓤鲜汁多
长江入海口以北,接近江苏海岸线的中点,濒临浩渺黄海,是两个建县千余年的“千亿县”——海安和东台。两县都颇为“低调”,江苏以外所知者不多。其最新的“出圈”,一是东台的海滨候鸟湿地——条子泥,吸引了天南海北的摄影人;二是海安的河豚美味;三是东台人“跨县共享”海安的教学资源。
海安与东台,皆坐落于长江北岸的里下河平原,属江淮文化区的最东端,都是古老的鱼米之乡。两县虽分属苏中和苏北、南通和盐城,但彼此紧邻,交通距离不足50公里,开车一小时可达。两县的心理距离更近,皆通行江苏腹地的独特方言——泰如话,风物相近,人文相亲。春江水渐暖,味美闻天下的海安河豚即将上市。一个多月后,鲜甜的东台西瓜也将成为大江南北入夏的消暑良品。
近几年,越来越多的东台人送孩子到海安读书,为此不惜跨县购房。据悉,海安最优质学校——海安中学附近的如意家园、桃李名筑等新小区,东台籍的购房者占了1/3以上。这一现象在江苏其他城市乃至长三角地区并不多见。文化教育基础相似,但近年来的高考升学率,东台却被海安拉开了差距。其背后不仅体现出两县教育质量的不同,也折射出经济体量与发展模式的差异。
海安与东台均属江苏东部沿海城市,也是江苏自然资源最丰富、发展空间最广阔的区域,与经济发达的上海及苏锡常都市圈相距均不过一两百公里,但整体发展水平一直滞后于沿江和苏南地区。这一区域如何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弥补短板,在更高层次上提升竞争力,成为江苏经济再上台阶的新增长极?对比两县近十余年的发展变化,也许可以找到想要的答案。
(一)紧邻两县的同与异
海安是江海文明起源地之一,境内的青墩遗址将江淮平原的人类生活史追溯到了6000年前。东晋时此地始设宁海县,后改名海安,均因古代海潮时常侵袭,取祈福之意。其面积1184平方千米,截至2022年末常住人口86.81万人。就面积与人口而言,海安在苏中和江苏沿海均非大县,但其拥有区位优势——位于长三角腹地,交通便利,半径200千米范围内有沪苏锡通常五座GDP万亿城市。
虽然历史悠久、区位颇佳,但直到数年前,海安的经济发展水平一直处于南通下辖县市区的尾部,即使在整个苏中也仅列中游。从1980—2003年,海安经济总量曾连续24年在南通垫底。变化开始于近几年,特别是2019年,海安跻身全国县域“GDP千亿俱乐部”。
据南通市统计局公布:海安2023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436.27亿元,同比增长6%;工业销售2382亿元,居南通第一,同比增长6.8%;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5%。国际国内形势复杂的2023年,海安依然位居苏中县域“第一方阵”,保持了近年来的快速稳定增长之势。
再看东台。这个目前盐城唯一的县级市,面积3557平方公里,是江苏面积最大县域,相当于海安的3倍;常住人口88万,与海安相近。两县地理区位相似,改革开放之初都是农渔业大县。东台是古代海盐主产地之一,堪称江苏最早的“资源型开发”区域,五湖四海移民汇聚,不但在千余年间创造了大量国库收入、社会财富,也积淀出了开放包容的文化。明代思想家王艮及现当代新闻学家戈公振、音乐家周巍峙、雕塑家吴为山等皆出生于此。
不到十年前,东台还是里下河平原各县的“经济龙头”,海安与之曾有不小差距。转折发生在2014年,这一年东台的GDP首次被海安超越。据东台市统计局初步核算,2023年东台市GDP为1110.5亿元,与海安已有约326亿元的差距。相比2022年,两县这一差距并未缩小。
2023年度全国县域GDP排名,海安居第26位,东台居第45位。东台2023年GDP同比增速7%、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10.6%,经济增速略快于海安。2023年,两县投资增速相近;居民全年可支配收入,海安47842元,东台44579元,海安的民富程度更高。
农渔业发达,一直是两县经济最大的相似之处。东台与海安现代农业的整体水平和知名度相近,都拥有闻名遐迩的名牌。“一条鱼”——长江河豚,是如今海安农业的最闪亮名片。此外,海安丝绸业历史悠久,一直是长江以北最优质蚕丝产区之一。
海安有“一条鱼”和“一根丝”,东台有“一碗面”和“一只瓜”。东台鱼汤面汤白汁浓,口味清淡微甜,属淮扬菜的著名传统面食。东台西瓜,皮薄瓤鲜汁多。东台本就是由长江、淮河入海泥沙在潮汛作用下冲积成陆,特有的沙壤土透气性好、排水力强、含钾丰富,非常适合西瓜种植。
相比之下,两县新兴产业的量与质却差异明显。
海安 “从无到有”的历程不过四五年,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业是其中的代表。成长于海安开发区科创园的江苏图灵智能机器人公司,自主研发了工业机器人控制软件平台、驱动控制器、运动控制算法和机器人本体结构设计等四大核心技术,拥有发明专利27项。其主要产品覆盖SCARA机器人、六轴机器人、协作机器人、WTR机器人,广泛应用于汽车、3C电子、金属加工、包装物流、新零售及新能源领域,已为全球各类行业提供了超3万台机器人,目标是打造国内智能工业机器人领军企业。
海安传统产业的转型速度与质量也居苏中与江苏沿海县域的最前列。以特种玻璃产业为例,国产大飞机C919、“奋斗者”号深潜器均装配了海安制造的“铁锚牌”玻璃。铁锚玻璃公司已研发出了高速列车专用高性能玻璃、可调光SPD智能玻璃、汽车天窗总成、飞机玻璃等高端产品。
东台海洋资源丰富,其管辖海域2697平方千米,海岸线长达85千米,沿海滩涂及辐射沙洲1040平方千米,在全国范围也居前列。
东台最具优势的新兴产业之一是新能源,源于其得天独厚的海滨风光与滩涂资源,吸引了国家能源集团、华电、苏美达、鲁能等一批实力雄厚的大型央企、国企。截至目前,东台清洁能源装机容量为250.5万千瓦,预计年发电量45亿千瓦时,占全社会用电量的70%,已成为全国首批绿色能源示范市。2010年投产的上海电气东台风电公司是江苏乃至整个华东最早投产的风机生产基地,国内首个海上风电场——3.6兆瓦东海大桥项目的风机即由该公司制造。但近几年,东台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势头在放缓,已逐渐被如东、大丰、射阳等沿海县域超越。
相比海安,东台的产业整体竞争力还有待增强。即使是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等拥有一定基础的新兴产业,在苏北地区也需要更上一层楼。
以电子制造业为例。这是东台的主要传统产业,领胜城科技是该市微电子器件龙头制造商,2023年产值达46亿元,较2022年增长20%。但领胜城一直依赖华为、苹果等少数大客户的订单,如笔记本电脑摄像头、LED、电动模组等。
对于大批东台学子“迁徙”海安的新现象,分析人士认为,由教育可推及经济。从教育视角看,南通重视各地的县中,海安基础教育水平不断提高;盐城更重视市中,东台教育水平上升缓慢。从经济视角看,南通支持激励县域集聚独特资源、发展争先,而盐城侧重于将资源集中于市区,首先支持市区发展。同处沿海地区,两种不同发展模式的效果已可见一斑。
(二)“海安样板”的价值
从主城区崇川、沿江的如皋、江尾海头的海门和通州,到长江口最东端的启东、北翼的海安和如东,近年来南通下辖县域“七虎”激烈竞逐,争先进位。位于南通最北端的海安,原本属于相对落后的“发展边缘”,近五年却迅速赶超,竞争力已跃居南通乃至苏中前列。
从一个传统农业县到苏中新兴工业县,海安从南通七个县市区的“老六”成为长江以北县域经济的新领跑者之一,这一巨大转变只用了十余年时间。曾经是海安最短板的工业,如今已成为其追赶超越苏中乃至苏南经济强县的新跳板。
海安工业的异军突起,开端于2018年前后。2017年,海安省级以上产业园区亩均税收已近40万元。2018年起,该市工业经济总量、亿元企业数、规模企业数长期位列南通第一。2020年,该市工业应税销售收入即领跑苏中和苏北。2022年起,海安市GDP列苏中第6位,距全省TOP10仅一步之遥。当年,海安居全国工业百强县第17位。2023年,该市各项贷款余额增长14%以上,贷款总量、制造业贷款余额及占比均保持南通第一。
被称为“一黑一白”的机械加工和纺织,曾是海安的主导产业。但在这两大传统产业普遍发达的南通各县市区中,其资源条件、经济规模都排名居后,产业转型升级的力度与速度却后来居上。目前,民企贡献了海安超七成GDP、八成税收、九成新增就业岗位,即使在民营经济向来活跃的南通,这一比重也极为醒目。一定意义上,海安已提供了苏中与江苏沿海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样板”。
虽处江海之间,但海安“缺江少海”,资源条件先天不足。其海岸线长度仅13.21千米,只有东台的1/7,是海岸线最短的江苏沿海县域,且无任何海港。然而,海安目前最大的优势资源之一却是交通。此地已是长三角北翼的省级综合交通枢纽之一。
破局的起点是在2012年。这一年,海安市亮出了“枢纽海安、物流天下”的战略规划——以铁路物流基地为中心,打造长三角“陆港”。随着盐通高铁、宁启铁路、新长铁路、海洋铁路与连申线、通扬线内河航道在此交汇,以及上港集团内陆集装箱码头(ICT)的启用,海安融入长三角物流一体化大布局。抢抓这一机遇,海安已初步打造了江苏东部的商贸物流高地、长三角北翼的新型工业化基地。研究者指出,海安的崛起与苏中、沿海大交通的发展基本同步。
海安的科创赋能与产业升级的确得益于其交通优势,但这并非唯一的重要动能,持续深入实施“产业强市”战略,是这一变化更强劲的推动力。
当前,海安瞄准了十大产业集群——高端纺织、高端装备、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机器人及智能制造、节能环保、现代建筑、现代家具、现代医药及大健康、粮食物流。其中,机器人及智能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海安近几年抢滩布局的新赛道。该县从关键前沿技术的自主研发突破,借以向产业链、创新链高端转型,向价值链高端延伸。
海安培育新兴产业的核心动能,就是面向产业转型升级需求的自主科技创新。近年来,海安积极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创新组建了“科创委”,激发科技创新活力。作为一个县级市,海安近年来累计荣获3个国家科技奖,累计至少招引了11位国家级人才、9个省双创团队、91位省双创人才;2022年入选全国首批创新型县(市)。
【镜头一】
2024年1月26日,海安经济开发区科创园,管理办公室主任贲道明:
科创园创立于2016年,以新兴产业为主导,致力于自主创新,入选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江苏省科技企业加速器、江苏省智能装备产业园示范基地。主攻机器人-智能制造、新材料、医疗装备三大产业的应用创新,机器人产业是重中之重。科创园与海安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产业园一套班子,两块牌子。
机器人产业园打造集研发、生产、人才培养等于一体的机器人产业集群,已落户亿元产值以上企业18家。2023年,园区实现销售14亿元,同比增长14%。除“苏中机器人第一企”图灵机器人之外,还有纺机领域的英迈杰、弯管机领域的和泰、挤出装备领域的宝碟等。入驻加速器运营项目100余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40家,省级民营科技型企业28家。图灵机器人入选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市场占有率稳居国产工业机器人本体全国前二。
2024年,园区还将围绕RV减速器等核心零部件、视觉系统等本地产业短板,引进机器人产业链环节的隐形冠军;以海安上海交大装备研究院为龙头,放大海安“草根研究院”平台集群效应。最新的突破口是,聚焦企业难点、堵点,靶向服务企业需求,逐步实现新型研发机构从“依赖输血”向“自我造血”的转变。
【镜头二】
2024年1月26日,江苏铁锚玻璃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吴贲连:
作为国内特种玻璃制造龙头企业,20世纪90年代后期,铁锚才开始进入汽车玻璃行业,至今已经历了四次产品创新升级。铁锚最初主导产品是传统汽车玻璃,当时由于国家支持大型汽车企业发展,各地中小汽车制造企业逐渐被淘汰,铁锚进行了首次转型——转向微型车、卡车玻璃生产,曾为五菱、重汽、斯太尔、解放等名企配套。第二次转型,转向动车和高铁玻璃。第三次转型,开发飞机前窗、舷窗玻璃及深潜器舷窗玻璃。装配了铁锚牌玻璃的“奋斗者”号深潜器,最大下潜深度达万余米,创世界纪录。第四次转型,2017年进军新型高端船用玻璃、防火玻璃、防弹玻璃等领域。
海安推动产业科技创新的另外两条重要经验,是集群化发展、数字化转型。如:以高水平科技创新推动纺织、装备、建筑、养殖等传统产业的智能化、数控化、高新化。通过推进“科技创新+先进制造”双轮驱动,2020年至2022年,该市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逐年上升,分别为42.58%、44.18%、44.93%,制造业对经济发展的拉动效应日益明显。
多年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海安资源、环境约束的日益趋紧,增长压力不断加大,这又倒逼其继续加快产业创新、制造业转型升级。新型工业化已被海安确定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最新目标。
作为一个县级市,海安的发展战略可谓“超前”——不仅建设“科创新城”,而且建设长三角“物流枢纽”。创新与区位,正是当前海安在苏中和沿海区域发展竞争中最突出的两个优势。2022年,该市即明确提出:更好融入苏南、接轨上海,积极建设苏中农产品集散转运中心。随着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投用、沪苏通铁路与盐通高铁运营、上港集团ICT项目落户,海安不断承接上海在产业、公共服务资源等方面的疏解转移。近年来海安的跨江融合步伐也在加快,各区镇均与苏南强镇达成战略合作,新引进上海、苏南项目占比超2/3。
海安也存在自身的瓶颈问题。如:战略性新兴产业缺乏集群优势,往往只有一两家龙头企业单打独斗。金融服务能力有限,尚不能充分满足迅速增长的社会融资需求,尤其是在新兴产业成长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两个关键领域。
6%至6.2%,这是海安市今年的GDP增长目标。为此,海安拟定了另一个关键目标——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2.86%,以确保足够的自主创新投入。该市还出台政策,加强开拓已有一定基础、前景较好的现代医药、航空航天、新型储能等新兴产业,改变 “本地化产业”的单一思维,与行业龙头企业组建紧密型联合体,共同开展前沿技术、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制度化的科技创新,才是这个新兴工业县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最强动能。
(三) 苏北经济强县何以保持动能
东台市曾是“苏北GDP第一县”,至今依然是苏北经济强县。但直到2022年,该市才跨入全国县域“GDP千亿俱乐部”,较海安晚了四年。但迄今为止,东台的工业规模仍领跑苏北。据东台市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23年东台全口径工业收入1710亿元,较2022年增长19.8%。2023年该市五大主导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大健康,产值之和逾1450亿元,较2022年增长20.8%,占全市工业产值比重达85%。2022年,该市新增东台、溱东两个工业百亿镇。2023年盐城所有新开工百亿项目中,东台有三个——晶澳、天合、智泰,占全市一半。东台已连续多年跻身全国工业百强县(市)。
农业大县东台所拥有的工业基础,来自其较好的区位和资源禀赋。首先,该市位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江苏沿海大开发两大国家战略区域的交汇点。其次,有着国土与生态资源优势。利用自然资源优势,东台在全国沿海县域较早起步发展海上风电和光伏发电,有力培育了本地的新能源产业。目前该市已进入“新能源+”发展阶段,即:推动风光氢储一体化布局,加快推进140万千瓦海上风电、50万千瓦集中式光伏、30万千瓦分布式光伏和20万千瓦储能电站等新能源项目,适度超前规划建设新能源汽车充电桩。
【镜头一】
2024年1月18日,上海电气东台风电公司。
作为东台首家风电装备企业,经历了2020年、2021年的陆上和海上风机抢装潮,2022年开始转向海上风机。2023年销售29.4亿元,较2022年大增。最新增长点是半直驱风机,相比传统的双馈和直驱风机,性价比更高。产能已从400台套扩大至600台套。今年将重点开发“半直驱+双馈”的10兆瓦以上主机,属国内首创,近期将试机。
东台初具优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不仅是新能源,该市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群也已初步成型。过去6年间,富乐华半导体、富乐德石英科技、富乐华功率半导体及研究院等相继落户东台。
东台市推进产业转型起始于2012年。通过十多年的发展,目前已形成五大主导产业。2022年全市五大主导产业拥有规上企业484家,占全市规上企业总数的75.5%;五大主导产业规模占制造业比重提高到78%,各产业均建有研究院。其中,新材料产业集聚了沃特新材料、磊达钢帘线等龙头企业;大健康产业集聚了中粮、赐百年等名企;高端装备产业形成了智能成套装备、印刷包装机械、海工装备等10个特色集群。该市还布局了数字经济、海洋经济两大产业。
【镜头二】
2024年1月18日,领胜城科技(江苏)有限公司,总经理贾正红:
作为微电子器件制造商,领胜城目前主要以笔记本电脑的3C配件为主。公司2013年投产,生产的自动化率已达50%,2024年底可接近65%。“一线流”工艺创新比例达30%,具备了国际先进水平。2024年目标是,2025年智能制造率70%,行业领先;信息化率80%;制造成本较2023年再降10%。锂电池产业将是今年新的突破口,生产电芯件。
与主导产业的较快发展相一致,近几年东台的工业投资、科技创新投入也保持了较快增长。2023年,该市工业投资、技术改造投资连续多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净增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居盐城第一。截至2023年10月,东台市当年研发投入27亿元,居盐城第一。东台已入选“国家级创新型县(市)”,是盐城唯一入选县域。
然而,曾是东台最大竞争优势的工业动能,近年来遭遇挑战。2023年,其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32.9%,工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38.8%,不及海安。这是东台与海安经济存在差距的关键因素。
东台较早从农业向工业主导发展模式转型,如今优势已不明显。专家认为,产业结构调整需更加充分到位,这是东台工业乃至东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石。该市传统产业需要进一步升级,充分把握先行优势。
当地人士自我剖析:无论在沿海、江苏还是整个长三角地区,区域竞争都日益激烈,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
据悉,东台2024年的发展目标是,立足长三角更大坐标,放大绿色低碳优势。就经济领域而言,该市将统筹推进传统产业焕新、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工业收入逾2000亿元。东台《工业强市三年行动计划》曾提出:到2025年全市工业收入达到2300亿元。一方面,东台将更大力度突破海洋经济,大力发展海洋新能源、海工装备、海洋生物制品产业,积极培育第三代半导体、前沿新材料等未来产业;另一方面,深入开展建材、纺织等传统产业老旧更新、绿色转型、产品提档三大工程。显然,东台市已意识到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滞缓这一瓶颈问题。
根据规划,2024年东台的自主创新力度也将有所加大。据悉,该市将新增省级以上研发机构10家,将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提高到2.5%左右。
据了解,2024年东台将一体推进海洋、森林、湿地生态系统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加快条子泥生态岛建设,打造美丽海岸线。对于未来的产业转型升级乃至高质量发展而言,生态环境和生态文明水平,无疑将是一种新的资源优势,也是新的机制优势。(王峻峰)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