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经济

南通启东:万象“耕”新春潮涌

2024年04月02日11:26 | 来源:启东日报
小字号

东风春来满眼绿,一年春耕正当时。田间地头,农民和农技人员正在抢抓农时开展农业生产,上演着一幕幕“农业科技大片”,新农民把果子卖到网上,大棚里的草莓长在架子上,麦地里无人机、物联网齐上阵……

小隐农庄:IT男返乡变身“枇杷哥”

3月22日,记者在春风中寻到一处隐匿在王鲍镇九令村的“小隐农庄”,农庄内小路蜿蜒,流水潺潺,路旁葱茏的枇杷树已经挂果,处处弥漫着丰收的喜悦。

农庄主人朱天龙正带着工人们在枇杷园里疏果,只见他一手修枝剪、一手握枝丫,从每个挂果的枝丫上取下几颗。“果实太多会影响营养吸收。”朱天龙一边忙着一边说,“每根枝丫最多留3个,确保留足生长空间,保证阳光照射。”

看到记者,朱天龙笑着招呼大家,谁也看不出这个衣着朴素的农庄主人2019年之前还在上海做着程序员的工作。“家乡广阔天地和清新空气,让我萌生了回乡创业的念头,好友葛文斌、骆文英得知我的想法后积极响应,这个小小的农庄那时候便有了雏形。”朱天龙介绍。

创业之初,要找到支撑性项目。多番考察后,3人最终决定引种国内优质果品“苏州东山白玉枇杷”,创建集果品产销、林下经济、露营采摘、菜园认养、农耕亲子、家禽散养于一体的休闲农庄。虽然朱天龙从未从事过果树培育,但他骨子里喜欢挑战新鲜事物。几经波折,他寻到了苏州农科院这座“靠山”,预订了“白玉枇杷”种苗。2020年春天,朱天龙他们一举投资500万元,引种已有5年树龄的枇杷幼树,以期缩短产果周期,早日产生效益。

枇杷树种植后,7年才能进入结果盛期。朱天龙引进枇杷树的后两年,悉心栽培果树,完善农旅设施,不断将农庄打造成心中的理想天地。“种树急不得,创业也是,希望在我的农庄里,大家都能静下心来感受生活。”朱天龙说。2022年,果园初产便供不应求。去年5月中下旬至6月上旬,果园200亩“白玉”及晚熟“冠玉”枇杷陆续产果,总产3万余斤,25天售罄,销售额达50万元。

“小隐农庄”的另外两位创始人也在一江之隔的上海,借助电商平台不断将农庄推向更多平台。朱天龙他们打响了高端枇杷品牌,创业信心倍增。与此同时,他们也开始往农文旅融合新业态模式发展,着力在乡村旅游上下功夫,丰富学生采摘体验、国学教育、未来科技兴农等特色研学课程,助力旅游、研学齐头并进。

启梦家庭农场:草莓长在架子上

地上铺着油毡,干活脚上不沾泥;草莓长在架子上,不用弯腰就能轻松采摘……3月26日,位于北新镇双仙村启梦家庭农场的草莓大棚里,农场主尹虎正检查架子上草莓的生长情况。“再有十来天草莓就罢市了,下茬准备种甜瓜。”

在人们的印象里,草莓是种在地里趴着长的,怎么这里的草莓是长在半人高的架子上呢?“我们采用的是高架基质无土栽培技术,能更好省时省力省成本。”尹虎解释道。

尹虎是山东临沂人,2012来到我市种植蔬菜。2021年,有感于种地用工成本的不断增加,尹虎萌生了改变种植模式的念头。“我要做个‘新’农民,改变传统种植方式,让种地轻松起来。”于是,他前往崇明学习无土栽培技术,之后在双仙村承包20多亩地,用于无土栽培草莓、瓜果、蔬菜等。

“草莓的种植架是铸钢材料,一个大棚有400多平方米,建造成本1万多元。”尹虎指着大棚里排列着的8排高1米左右、宽30厘米左右的种植架说。种植架上放置着草莓立体种植槽,槽里铺满了由干牛粪、木屑、沙石、有机生态肥等16种按照一定比例混合成的无土基质,槽上则并排铺着3根滴灌管子。“无土基质能为草莓生长提供最全面的营养,滴灌能轻松均匀地把水、肥输送到每一株草莓的根部。”

除此之外,高架无土栽培种植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草莓常规土壤栽培中的连作障碍,可以做到不重茬,减少土传病害发生,大大降低农药使用量,果实外形美观、表面洁净、品质优良。“虽然搭高架的前期投入要比露地种植成本高很多,但无土栽培节省了人力、肥料、农药,产量也更高。”尹虎说,他的草莓因口感好、果型佳打进了商超,当年就回了本。

“高架无土栽培草莓的最大优势就在于采摘体验度非常好。”尹虎介绍,为此他还专门成立“启梦家庭农场”,吸引本地及周边城市游客前来体验采摘乐趣。

朱锦荣家庭农场:6个人种3600亩地

3月19日下午,位于合作镇保田村的朱锦荣家庭农场麦田里,2台大型植保机伸展着20米长的喷杆来回驰骋,均匀喷洒防治小麦赤霉病的农药。

眼下正是小麦拔节生长期,现场负责人顾彬正带着2名农机手配药、加水、喷药。“这种大型植保机学名叫自走式喷杆喷雾机,一次可装1.3吨药液,每小时可作业五六十亩地。”顾彬在农场里工作了6年,“我们农场最早的时候是人工喷药,后来添加了小型植保机,3年前配上了大型植保机,活越来越省力,效率越来越高。”

朱锦荣家庭农场是我市大型家庭农场,种植面积达3600亩,主要种植小麦、水稻、黄豆。2023年,农场的小麦亩产超过1000斤,水稻亩产1200斤。农场主朱泉宇是我市小有名气的青年种粮大户:“我们地种得好,得益于农场里50多种农机,包括大中型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植保机、烘干机等设备。”

农场的农机仓库里停满了大型农机。“农场现在只有6个长期工,他们抗下了3600亩地的种、管、收任务。”朱泉宇告诉记者,鉴于农场劳动力较为紧张,且用工成本居高不下,近年来农场不断购进各种农机具,实现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让种地不仅省时省力,还大大节约生产成本和用工成本。

“去年,我们又投入数十万元,不仅添加了农用无人机等新型智能机械,还将这些农机都安装上了导航等智能设施,可以更高效地种好地。”朱泉宇指着农机具介绍,“发展‘智慧’农业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农场要实现精细化、高效化、绿色化发展,提升竞争力必然要走这条路。”

为建设“无人”农场,朱泉宇还在农田安装了监控设施,设施连接智慧平台,通过平台可以实时察看作物生长情况、监测苗情与灾情等,打药、追肥均可通过无人机等农业机械化设备操作。“目前,这套系统已安装完成,验收后就可投入运行,届时将真正实现耕、种、管、收全环节无人化、少人化、精准化、智能化作业,推动我们农场的产业链转型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朱泉宇说。

(责编:黄竹岩、张鑫)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