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江苏频道>>社会

泰州姜堰籍院士李德仁擦亮中国“天眼”:人不能虚度一生 要为国为家作贡献

2024年06月25日07:17 |
小字号

2024年5月13日在武汉大学拍摄的李德仁 新华社 发

谁是李德仁

在我国遥感卫星核心元器件受限、软件受控的条件下,他带领团队攻克卫星遥感全球高精度定位及测图核心技术,使国产卫星影像自主定位精度达到国际同类领先水平。

他创立了误差可区分性理论和粗差探测方法,解决测量数据系统误差、粗差和偶然误差的可区分性这一测量学界百年难题。

6月24日上午,202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在北京揭晓,李德仁院士获得中国科技界崇高荣誉。李德仁院士是我国测绘、遥感专业方面的“泰山北斗”,作为土生土长的泰州姜堰溱潼人,李德仁院士还心系家乡的发展。在今年4月召开的姜堰发展大会期间,他以乡贤的身份回到家乡。

5年前,他与夫人朱宜萱教授一同回家,为其在姜堰建立的院士工作站揭牌。活动期间,李德仁院士接受了扬子晚报记者的专访。“人不能虚度一生,要为国为家作点贡献。顺境也好逆境也好,都要自信自尊,正如一块白布,可以做顶帽子给别人戴头上,也可以做块垫子让人坐在身下……”

39岁当研究生,两年读完博士

在姜堰溱潼古镇,有座古色古香的旧居,游人到此会听到导游讲这样一句话:古有三科两状元,今有一门三院士。“一门三院士”指的就是李德仁和李德毅,以及他们的堂弟李德群。

李德仁的成长之路,并不平坦。他曾在石家庄水泥制品厂做工人,1978年国家恢复研究生招生工作,他成了王之卓教授的研究生。这一年,他已经39岁。

1982年,他前往联邦德国深造。留学期间,李德仁仅用两年时间就完成了博士论文,他创立的误差可区分性理论解决了测量学的百年难题,并获得了斯图加特大学历史上最高的论文得分,至今无人超越。

随着在学术界的名声逐渐显露,多家国外科研机构向他伸出了“橄榄枝”。在极为优厚的待遇面前,李德仁毅然选择了回到祖国,“中国人要为自己的国家干活。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是有国界的。”

李德仁表示,人不能虚度一生,不管逆境也好顺境也好,都要自信自尊。一块白布,可以做顶帽子给别人戴头上,也可以做块垫子让人坐在身下。天生我材必有用,顺境时做“帽子”,逆境时做“垫子”,不能自我放弃。

正在打造“东方慧眼星座”

2010年,经国务院批准,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重大专项全面启动实施。李德仁作为高分专项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和专项副总师,领导参与了该专项的顶层设计。

李德仁说,遥感卫星通俗地讲就是给卫星装上了看地球的眼睛,它可以从太空看地球表面的任何地方,看得越清晰,获得的可用信息就越多。从2013年4月首颗“高分一号”卫星发射成功到今天,高分专项已成功发射14颗卫星。

李德仁表示,做了10年,他们把中国的光学遥感的分辨率提高到0.5米。李德仁说,他和科研团队计划在未来打造一个拥有252颗卫星的“东方慧眼”智能遥感“星座”,希望到2030年,让全球更多的人享受中国卫星带来的优质服务。

抢座位“抢”来美满姻缘

今年4月5日,2024“康养名城 活力姜堰”创新发展大会召开,李德仁院士以乡贤的身份参加了大会,“我作为从小在溱潼长大的姜堰人,对家乡的发展感到由衷高兴。”在接受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专访时,李德仁说得最多的,就是一个人要用自己的本领为国家多做事。

2019年,李德仁院士回到家乡给院士工作站揭牌,还被邀参加报告文学集《姜堰院士》首发仪式。在接受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采访时,李德仁院士表示,“政府为我们出书,我们很高兴,但感觉受不起。希望政府能把更多的笔墨,集中到最基层的劳动者身上,因为真正的英雄在民间。”

采访中,他还回忆了他与夫人朱宜萱教授的恋爱经历。当年,他和朱宜萱是同班同学。朱宜萱的父亲朱裕壁教授是湖北医学院的创始人,当时李德仁院士是班上的学习委员,常帮朱宜萱在图书馆“抢位子”。一开始朱宜萱并不同意,后来父母认为李德仁院士爱学习、品行好,率先认可了他。(王国柱)

来源:扬子晚报

(责编:黄竹岩、张鑫)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