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江苏印记
革命旧址寻访|从“七战七捷”到“七天七夜”
革命文物承载党和人民英勇奋斗的光荣历史,记载中国革命的伟大历程和感人事迹,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革命文物工作的重要指示,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文物局联合人民网江苏频道,开展“红色中国·江苏印记”革命旧址寻访系列活动。值此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之际,今年的寻访活动主题聚焦“追寻革命足迹 凝聚奋进力量”。人民网采访团队陆续走进我国百年近代史上30多处革命文物文保单位,本次寻访的是和苏中战役、宿北大战相关的三处。
“78年前,华中野战军在这里打响了苏中战役,历时45天,七战七捷。”跟随着讲解员的脚步,江苏南通海安市胡集街道周吴村的党员们来到苏中七战七捷纪念碑前瞻仰学习。
1946年6月全面内战爆发后,国民党军以重兵进攻华东解放区,中共中央指挥华中野战军、山东野战军发起反击作战,相继取得苏中战役与宿北大战的胜利,成为扭转华东战局的转折点。
烽火已成云烟,历史不曾远去。不论刺刀状的纪念碑,山洞里的指挥所,还是庄严的烈士陵园,都是解放战争历史的见证,也是留给子孙后代的永久印记。
海安市人社局党员在苏中七战七捷纪念碑下开展主题党日活动。受访者供图
“刺刀”破苍穹
苏中七战七捷纪念馆位于海安市中心,远远就能看见一柄古铜色的“刺刀”巍巍耸立,这就是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苏中七战七捷纪念碑。主碑高27米,天然花岗岩砌成的碑身,在阳光照耀下如乌金般锃亮。
1946年7月13日至8月27日,粟裕、谭震林指挥华中野战军同优势敌人连续进行七次战斗,共歼灭国民党军5万余人,占进犯苏中解放区总兵力的4成。战役结束后,延安总部盛赞这一战役“七战七捷”。
1986年,南京军区联合江苏省委、省政府在当年苏中战役的指挥中心修建了苏中七战七捷纪念碑。苏中七战七捷纪念馆,则是原来的“苏中七战七捷纪念碑管理处”,1998年更为现名。
行至碑下,仰望碑尖,高大锐利的碑身带来强烈的视觉震撼,让人感受到当年我军指战员浴血奋战、驰骋战场的英雄气概。
“727个字的碑文,雕刻在弧形的花岗岩上,寓意七战七捷的伟大胜利;碑基四周有7个几何形的坑穴,寓意新四军指战员在7个战场上留下的足迹;主碑四周筑有7道錾假石挡土墙,寓意新四军似铜墙铁壁、坚不可摧……”苏中七战七捷纪念馆副馆长尤忆雯介绍道。
碑体的独特设计,给维保带来了一定挑战。2015年,纪念馆对七战七捷纪念碑进行过一次全面大修。尤忆雯介绍,由于碑体四周凹凸不平且略带倾斜,传统脚手架难以直接搭设,维保团队就创新方法,采用特制装置,层层递进,细致入微地进行检修作业。
现而今,纪念馆已引入无人机巡检等技术手段,通过高空视角精准监测碑体状况,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存在的破损、开裂等问题。“以科技之力守护这份红色记忆,让历史的光辉更加璀璨。”尤忆雯说。
2021年,苏中七战七捷纪念碑入选首批“100个江苏红色地名”和全国“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成为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的重要阵地。目前,每年接待参观者达30余万人次。
宿北大战前沿指挥所旧址。人民网 江楠摄
运筹山洞中
徐州新沂市,马陵山层峦叠嶂,草木葱茏。沿着蜿蜒的山路向上,一个四四方方的山洞隐匿在崖壁之中,这里是宿北大战前沿指挥所旧址,1982年3月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为了掌握战争主动权,1946年9月,中共中央同意刚刚取得“七战七捷”的华中野战军与山东野战军集中行动,宿北大战是两军联合作战后全歼国民党整编师的一次经典战役。
山洞仅6平方米,墙上的凹洞中放着两盏煤油灯,石壁上仍保留着被油灯熏过的痕迹。洞壁上的凹孔清晰可见,当年用作悬挂行军作战图。
“宿北大战历时七天七夜,前两天两夜指挥所设在山脚下的村民家里,后转移至此。”据新沂马陵山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邵录歌介绍,此洞名为“三仙洞”,低于地面近10米,子弹从各个角度都打不进来,在地形上属于射击盲点。据了解,宿北大战共歼敌2.1万余人,开创了解放战争以来我军一次作战歼敌最多的纪录。
1991年,新沂市开始对马陵山进行保护性开发,1998年底成立了马陵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处。在管理单位的保护下,宿北大战前沿指挥所旧址很大程度上恢复了原貌。由于本就暴露在山野之中,山洞难免留下风雕雨蚀的痕迹。“不过,这些痕迹反而让旧址更生动、更真实地反映出战争时期条件的艰苦和军民的顽强。”邵录歌说。
如今,马陵山风景区已成为江苏省党史教育基地,宿北大战前沿指挥所旧址也成了游客到当地打卡的红色景点之一。附近学校的师生们还把课堂“搬进”了红色旧址,实地感受革命精神。“秋季开学没多久,已经有多所学校预约了这里的研学行程。”邵录歌说。
宿北大战烈士陵园里的烈士墓碑。人民网 江楠摄
墓园祭英魂
马陵山东南方向约30公里处,是宿迁市宿豫区来龙镇,这里是当年宿北大战的主战场。坐落于此的宿北大战烈士陵园里,松柏苍翠,一方方墓碑上红星闪耀。
宿北大战烈士陵园原名小蔡集烈士陵园,1950年,由原宿迁县政府在主战场东南面的小蔡集附近建设而成,2019年3月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至今已完成三次较大规模的改扩建。
“第一次扩建后,陵园的规模并不大,能够安葬的烈士也不多。”宿豫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党组成员孙宗亚介绍,为了让更多烈士安息,2011年,陵园又进行了修缮扩建,共迁移安葬散葬烈士163名;2019年,宿豫区启动实施陵园整体提升改造工程,主要是以宿北大战烈士陵园为依托,建成宿北大战遗址公园。
据介绍,公园南区以“战壕”的形式展现宿北大战的战斗过程及历史意义,并在原有墓区基础上修建了祭奠区;北区则以战斗场景及遗址复原为主,配套建设了红色传承馆、来龙庵、峰山战斗场景复原等设施。
改造后的宿北大战遗址公园,成了集党性教育、青少年研学、乡村旅游等为一体的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年接待游客量达5万余人次。“来访者中烈属只占少数,更多的是前来瞻仰参访纪念设施、接受红色教育的各界人士。”孙宗亚说。
巍巍青山埋忠骨,朵朵白花祭英魂。据统计,在宿北大战中牺牲的烈士达2191人,其中安葬在这里的有1831人,核实有姓名的为1143人。近年来,当地积极向社会各界征集“烈士寻亲”线索,已先后为83位烈士找到了亲人。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