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泰州:厚植底色逐绿行 颜值气质双提升

初冬暖阳,铺洒金辉,映衬着浩浩长江、绵绵滩涂;夕阳西下,万鸟齐飞,展现着葱茏树木、勃勃生机……
优质生态环境不只是城市的一张亮丽名片,更是百姓安居乐业的幸福家园。
十载春秋,泰州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持之以恒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将绿色低碳理念融入到产业发展、城市建设、市民生活等各领域全过程,努力构建绿色发展体系,全力打造生态宜居之城。
饱蘸浓墨,执笔“青绿”,泰州持续铺陈“绿色画卷”。
守护蓝天碧水
阳光明媚,白云悠悠,天空一片蔚蓝。泰州人的“朋友圈”时常被“泰州蓝”霸屏。
见证了天空从“雾霾灰”到“常态蓝”的转变,市生态环境局大气处负责人曹德勤不胜唏嘘。“10年前,一张大气观测照片给人极大冲击,雾蒙蒙的天空仿佛被蒙上了一层面纱,看不到阳光,看不到远方。”
蓝天白云、繁星闪烁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痛定思痛后,我市决心铁腕治污,紧盯PM2.5、优良率、重污染天气、大气主要污染物减排等约束性指标,重点攻坚。
制定《“天空地一体,守护泰州蓝”工作方案》,投资5000多万元开展大气监管项目建设。重点优化调整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实施城市精细化管理,减少煤炭消费总量、分类整治燃煤锅炉、推进工业企业常规污染物稳定达标排放、开展全行业VOCs整治、强化机动车船排气污染防治、深化扬尘污染治理等重点工作,强势推进大气污染防治。
一组数据见证成就:2018年至2024年,空气质量优良率从75.6%上升至82.2%,PM2.5指数由47微克/立方米下降至31微克/立方米。
蓝天保卫战,需久久为功,持续开展。今年,我市出台《清洁空气两年行动计划》,明确到2025年,全市PM2.5浓度比2020年下降10%,基本消除重度以上污染天气;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分别较2020年削减4800吨、6100吨以上。
泰州因水而生,傍水而立,枕水而进,凭水而兴。域内2.4万多个大小河湖,1000多平方公里水面,自古以来,河湖便是泰州的“血脉”,也是城市的活力之源。
如何做活“水文章”?近年来,我市坚持以河湖长制为统领,系统治水,全省首家制定《泰州市“星级”幸福河湖评定办法(试行)》,推进全域幸福河湖建设。突出骨干河湖治理和骨干水网构建,补齐水利基础设施短板,加快推进城镇雨污分流工程的污水管网和雨水管网升级改造建设,防治水污染、根治黑臭河、确保河湖水功能区水质达标。
多年治水,泰州有越来越多的河湖旧貌换新颜。2021年以来共建成市级幸福河湖2500余条,创成省级以上幸福河湖52条,创成数量位居全省前列。近3年来,我市12个国考断面、39个省考断面优Ⅲ类比例继续保持100%。
如今在泰州,天更蓝,水更清,人民群众环境幸福指数不断上升。
绿色低碳发展
这两天,尽管室外寒气袭人,位于姜堰区的泰达纺织公司内却热气腾腾。一排排太阳能光伏板覆盖屋顶,车间节能环保设备一应俱全,行业驰名的棉纱产品在这里下线。
“我们投资近5.3亿元,和大院大所共同打造国内首家全智能、信息化棉纺工厂,去年底被省工信厅评为绿色工厂。”公司董事长蒋跃东开心地说,公司已连续10多年位居中国棉纺织行业综合竞争力20强。“这份成绩单,主要得益于公司实现了用地集约化、原料无害化、生产洁净化、废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
如今,越来越多的企业像泰达纺织一样,向“绿”而行。截至目前,我市累计建设国家级绿色工厂21家、绿色供应链管理示范企业4家,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2个,建设省级绿色工厂83家。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固体废物产生量也快速增长。点“废”成“金”是实现低碳发展的必由之路。
走进位于泰兴虹桥工业园区的江苏杭富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今年投产的5万吨废盐资源化利用项目车间正开足马力运行。作为医药、化工、不锈钢等产业的重要基地,泰州市每年产生的工业废盐量巨大。由于这些废盐处理难度大,过去多被企业内部贮存或送往固废填埋场,存在二次污染风险,同时又造成了资源浪费。“我们经过多年研究测试,形成了一套废盐处置流程和工艺,能处理氯化钠、氯化钾、硫酸钠等各类工业废盐,实现了废盐100%资源化利用。”杭富公司副总经理赵一松说。
“变废为宝”的不止工业垃圾,在兴化的久源生物能源有限公司,通过处理农作物秸秆和畜禽粪污产生沼气提取甲烷再提炼成生物天然气,每年可处理各种畜禽粪便20万至30万吨、秸秆1.5万至2万吨,每年生产沼气1220万立方米,提纯生物天然气640万立方米,年产值3141.75万元,减少二氧化碳排放7万吨,折合标准煤2.8万吨。
绿色、低碳正成为泰州高质量发展的鲜明标识。
作为全省9个创建国家级“无废城市”的设区市之一,我市积极主动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全面加快绿色转型,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泰州经验”。从园区、企业到医院、学校,“无废细胞”建设如火如荼,一个个“无废细胞”连点成线扩面,构成一座“无废城市”,让泰州大地处处“绿”意盎然。
厚植生态底色
泰州拥有长江干流岸线97.8公里,占长江江苏段北岸近1/4,是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江苏段的重要区域。
保护长江,泰州重任在肩。
2019年以来,我市在全国率先启动“长江大体检”,创新开展“健康长江泰州行动”,基于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运用污染源监测设备、铁塔视频、无人机等手段,实现“水、陆、空”立体式监测全覆盖,推进长江生态保护立体管控和智慧管理。
近年来,长江大保护举措不断深化——
迭代升级“健康长江泰州行动”大数据平台,加强大数据平台功能运用,打造“数智赋能·协同共治”的长江治理泰州品牌;严守沿江生态保护红线及生态空间管控区域,加强沿江生态环境整治修复,提升生态涵养能力;坚持深水深用、浅水浅用,对生态、生活、生产、预留岸线进行严格管控;实施岸线“增绿”,推进长江岸线整治修复、生态绿化、沿线环保设施建设等多个重点项目,不断推动长江生态整体恢复和可持续发展。
如今,长江流域泰州段水质持续改善,长江干流水质基本保持Ⅱ类,主要入江支流Ⅲ类水体比例达100%。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野生动物不请自来。
前不久,靖江摄影爱好者王跃先在靖江长江栈桥附近“邂逅”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大天鹅。“虽然我已经拍摄鸟类四五年了,却是首次观测到这一鸟类。”王跃先万分惊喜,跟踪拍摄1个多小时,不断用镜头记录这一“新朋友”。
积极构建“2+X+1”的生物多样性观测网络,在全省率先完成全市域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记录到各类生物3518种。
为进一步呵护生物多样性,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我市积极推进泰兴天星洲、姜堰溱湖、兴化徐马荒等“生态岛”试验区建设,有效减少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干扰,为各类野生动植物打造温馨家园。
“微笑天使”母子豚逐浪嬉戏、“湿地精灵”反嘴鹬在江滩栖息觅食、“鸟界国宝”东方白鹳在江面振翅飞翔……眼下越来越多的珍稀动物在泰州“安家落户”,见证泰州长江生态环境的变迁。
“口袋公园”延伸群众“幸福半径”
最近,家住海陵区城西街道兴业小区的市民王粉凤找到了一处休闲散步的好去处。
出门不过5分钟,就到达家门口新建成的口袋公园——繁星·云绵游园。
这个口袋公园虽然小,但是功能却不少。草坪滑梯,孩子在这里肆意撒欢;环道步道,年轻人在这里健身锻炼;生态草阶,老人在这里休憩唠嗑……
公园设计上还有不少巧思:植物认知花园的引入,可以让小朋友学习丰富的生态植物知识;活力篮球场采用下沉手法,充分考虑排水需求;阳光草坪既是亲子活动场地,亦为周边居民提供一处绝佳的露营场地。
“过去这里杂草丛生,有的地块还被‘见缝插针’辟出几片菜地。现在摇身一变,成了集生态、趣味、科学于一体的亲子友好公园。”王粉凤说,最近网上流行“公园20分钟效应”,有了这个“口袋公园”,我和家人茶余饭后常来这里遛弯,幸福感十足。
“我们不搞大拆大建,主要是利用城市更新、道路改造的空隙地,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拓展居民娱乐空间。”海陵区住建局城建科副科长王洁介绍,2022年,这片荒坡的改建工作正式启动,以生态景观恢复为主,通过空间织补、功能植入、活力营造,打造一处亲子友好的景观绿地,满足居民游憩休闲、运动健身、社会交往等日常生活需要。
近年来,我市大力实施“口袋公园”建设,紧扣“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目标,加大社区公园、街头游园建设力度,拓展老百姓身边的“乐享园林”空间,先后实施了绿满泰州“1213”行动、主城区“空地转绿地”工程、“精·彩家园”品质绿化“158工程”、省运会“五点一线”园林绿化提升等一批民生项目。
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建成口袋公园近400个,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提升至16.5平方米,公园绿化活动场地服务半径覆盖率93.08%,城市园林绿化固碳增汇水平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和获得感显著增强。
来源:泰州市生态环境局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