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江苏频道>>经济

新年开新局,江苏各地重大项目“加速跑”

2025年01月09日07:08 |
小字号

吹响号角勇争先,奋力实干开新局。随着新年的开启,新一轮拼经济的竞速赛也拉开帷幕。近期全省多地密集召开“新年第一会”,聚焦经济发展、营商环境、重特大项目、工作作风等主题,营造“干部敢为、地方敢闯、企业敢干、群众敢首创”的浓厚氛围,擂响新年战鼓再出征。那么,这些会议传递出哪些发展信号?

拼产业,做强区域竞争力

产业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根基,提升产业发展能级是江苏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作为江苏工业明星城市,从车间到产品,从工厂到产业园区,从传统产业到新兴产业再到未来产业,苏州处处涌动着工业经济蓬勃发展的活力。而在新的一年,苏州提出新的目标,全力打造全球具有领先地位的“智造之城”。

2024年初,苏州提出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深入实施“苏州智造”强基提质行动,推动产业质量效益、企业发展能级、科技创新能力、数实融合水平、绿色发展成效取得新突破。一年过去了,苏州取得累累硕果,预计2024年规上工业总产值增长4.5%左右、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左右,有力支撑GDP增长6%左右,位居万亿级城市前列。

在今年的“新年第一会”上,苏州再次将目光聚焦于“工业领域”,出台了《推进新型工业化2025年行动方案》,同时锚定产业能级跃升、企业固本强基、人工智能创新应用、产业科技创新提升等方面,计划到2026年,打造四大万亿级产业,培育15个超千亿级产业,规上工业总产值达5万亿元。

无独有偶,徐州也提出做大做强工程机械“一号产业”,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的目标。新年伊始,徐工成套化大吨位装载机全球批量发车,迎来“一号产业”开门红。不仅如此,有数据显示,目前徐州工程机械产业集群年产值超过2000亿元,全国市场占比超20%;产品覆盖二十大主要门类,汽车起重机、履带起重机、装载机等16个主机产品销量全国第一。同时,徐州还聚集了徐工、卡特彼勒、利勃海尔、蒂森克虏伯等一批行业巨头企业,工程机械产业集群的品牌效应正不断释放。

淮安紧随其后。最近几年,淮安工业经济指标势头良好。2024年1月至11月,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全部工业开票、工业用电量、工业投资同比增速均列全省首位。1月4日,淮安召开全市新型工业化推进会,也是连续两年以“新年第一会”形式聚焦新型工业化。会上指出,全市上下要做到“三个不飘”:不飘移、不飘然、不飘浮。2025年,淮安将继续以新型工业化为引领,在项目攻坚、企业培育、产业升级等方面持续发力,全力构建长三角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高地,为筑牢长三角北部现代化中心城市坚实工业基础贡献力量。

促创新,赋能高质量发展

2025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收官之年。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相关部署,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既要着眼当下,又要关注长远,谋划未来。

南京作为东部地区重要中心城市,坚持以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发展,近年来已多次在新年的首个工作日聚焦“创新”。新年第一个工作日,南京连开两场重要会议——全市科技大会暨产业科技创新工作推进会、全市教育大会,彰显南京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发展的思路和决心。其中,科技大会提出,新的一年,南京要进一步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形成闭环,以十年磨一剑、久久成其功的决心和韧劲,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主承载区,全面打造科技强市、产业强市、人才强市。教育大会则锚定在全省率先建成教育强市目标,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化支撑为关键,以人民期待为导向,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狠抓重点工作落实。

奔跑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道路上,苏州与南京不谋而合。在2025年苏州市新型工业化推进会议上,苏州提出将实施外资企业创新专项,构建“科创指数惠”体系,构建“产业界出题、科技界答题”机制,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当然,科技创新的核心是人才,为解决工业“卡脖子”难题,确保核心技术自主可控,苏州提出打造卓越工程师实践基地,优化高校学科布局,鼓励校企共建未来技术学院、现代产业学院和专业特色学院,加强产业链重点企业、重大平台博士后培养资助,探索建立博士后“揭榜领题”机制,建立百校千企联盟等重要举措。

抓项目,重大项目“加速跑”

其实,不管是扩大有效投资,还是新旧动能接续转换,抑或是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都要依靠项目来承载。尽管已进入数九寒天,却挡不住江苏各地重大项目铿锵前进的步伐。新年第一个工作日,全省重大项目建设专题会议在无锡举行。2024年,江苏450个省级重大项目完成投资超7300亿元,高出计划13个百分点。年内投产144个重大制造业项目,新增产值超3500亿元,实现入库税收近百亿元,带动就业14.9万人,为全省经济发展实现稳中有进,发挥了重要支撑带动作用。

开年就是开工,开工就要实干。新的一年,面对更加严峻复杂的形势,江苏省级共安排实施项目500个、储备项目100个,数量规模同比增加,实施项目年度计划投资6526亿元,比上年增加118亿元。与省重大项目一体推进、统筹保障的,还有200个省民间投资重点产业项目,年度计划投资686亿元,比去年高出38亿元。仅一季度,全省计划开工亿元以上项目2807个,比去年增加97个,为实现“开门红”注入动能、提供支撑。

在江苏各地看来,“没有项目,发展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没有高质量项目,就难以形成新质生产力”。抢抓重大项目投资落地成为各地区经济发展的底气支撑。因此,一大批项目建设“春更早”,冲刺决胜年。在徐州,博鼎动力天然气发动机项目在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举行了开工仪式;在扬州,总投资50亿元的骏驰通高端柔性新材料项目开工建设;在淮安,国邮智配(淮安)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投资30亿元的智能无人驾驶项目在淮安高新区开工;在苏州,总投资超60亿元的8个重点项目在太仓开工;在南京,重大项目清单中,既有超百亿元的金陵石化高端日化品、扬子扬巴等体现现有产业优势的项目,也有秦淮河西五华里街区等彰显历史文化底蕴的项目……

江苏重大项目,开足马力!江苏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吕永刚认为:“在新年第一时间启动,直奔发展主题,体现了各地在推动本地发展上时不我待、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头开好,步起好,对高质量、高水平完成新一年经济工作意义重大。”当前,推动经济持续向好,关键要在培育壮大重大增长极、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上实现重大突破,各地发挥重大项目的撬动力、支撑力、带动力,既体现出了本地区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又是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关于“积极谋划用好牵引性、撬动性强的工作抓手”的具体体现。

吕永刚介绍,2024年,江苏经济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增量位居全国首位,创新转型步伐加速,新质生产力持续涌现,为做好2025年经济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新的一年,面对复杂的国内国际环境,江苏要坚定信心,把稳预期、强信心作为重中之重,用足中央一揽子增量政策重大红利,释放更强劲的创新动能、产业动能、消费动能。同时,江苏要落实好全面扩大内需这个首位任务,千方百计提升群众消费能力,提高投资效益,把扩大需求与增强供给更好地结合起来,促进高水平供需动态平衡。特别是抓住“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这个关键,以实施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专项行动为牵引,锻造更多体量大、竞争力强、带动力强的优势产业集群,形成重要增长极,从而增强高质量发展动力活力。(张韩虹)

来源:江苏经济报

(责编:张鑫、耿志超)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