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链成群 “江苏制造”攀高向强

聚力制造强省建设,江苏在“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基本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新春伊始,江苏省委、省政府召开“一中心一基地一枢纽”建设推进会,明确提出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目标。从智能化车间到全球产业链协作,从传统产业焕新到区域协同发展,一个个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共同构成“江苏制造”的强大矩阵,彰显江苏制造的创新活力。
传统产业焕新:
从“单兵突进”到“集群突围”
春节后的首个工作日,在徐州徐工矿业机械有限公司基地内,10余台满载90吨、135吨、400吨级矿用挖掘机及130吨级矿车的物流车队整装待发,总价值3.18亿元的系列高端露天矿山装备将集中交付澳大利亚、巴西等全球客户,刷新徐工矿山机械单笔出口历史纪录。车间内,无人驾驶矿车生产线与远程操控矿挖装配线全速运转,数字化管理系统实时监控设备运行状态。通过推进“智改数转网联”董事长“一号工程”,徐工矿机在无人化焊接、智能化物流等领域实现突破,生产效率与交付周期显著优化。
徐工矿机是江苏传统产业焕新的生动写照。2024年,全省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增至14个,覆盖所有设区市,工程机械、高端纺织、光伏等产业跻身全球头部阵营。在徐州,工程机械产业集群有“一号产业”之称,不仅因为它在“343”创新产业集群中居第一位,更因为这一产业集群年产值超过2000亿元,全国市场占比超20%。南通、泰州、扬州联合打造的通泰扬船舶海工集群,集聚了扬子江船业、新时代造船、扬州中远海运重工、南通中远海运川崎4家造船完工量位居全国前十强企业,以及启东中远海运重工、江苏招商局重工、惠生重工等海工装备头部企业。
江苏正在着力构建优势产业集群建设政策体系。以新能源产业为例,日前,《加快推进新能源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正式发布。该方案旨在优化新能源产业发展政策体系,实施期限为2025年至2027年。《行动方案》设定了清晰目标:至2027年,江苏新能源产业集群将取得显著成果,在关键技术如新一代光伏电池、超大型风电机组、氢能“制储输用”及新型储能领域实现重大突破。计划培育10家具有生态主导力和国际影响力的领军企业,100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以及约400家“筑峰强链”重点企业。在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中,苏锡通高端纺织先进制造业集群是传统产业领域的代表。其中印染行业是提升纺织品功能品质、增强高端纺织集群竞争力的关键环节。江苏印发《关于推进印染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从推动印染行业集聚、创新、智能、绿色、协同发展和强化发展服务6个方面提出16条工作举措。
产业链协作:
从“分散竞争”到“链式共生”
1月24日,江苏省新型电力装备集群高质量发展推进会在常州举行,常州市“百场千企”产业链融链强链首场对接活动也同时举行。通过对接活动,20个新型电力系统合作项目现场签约,签约金额近50亿元,涵盖构网型储能、直流换流阀半导体器件等领域。
值得一提的是,常州新型电力装备“链”上实力令人惊叹:常州变压器产品结构覆盖大中小各式型号,市场占有率居全国之首。常州企业的创新能力尤为突出。其中,上上电缆生产的三代核电壳内电缆,填补了世界核级电缆领域空白;华鹏变压器的干式变压器,是世界上容量最大的环氧树脂绝缘干式电力变压器;太平洋电力的高速铁路列车牵引供电系统,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安靠220千伏三相共箱气体绝缘输电线路等多项产品,均为世界首创。
江苏的产业链协作已形成较为成熟的模式。以新型电力装备集群为例,在特高压、输配电、继电保护、电网调度等细分领域发展水平处于行业领先地位。在生物医药领域,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集聚了620余家医药创新企业,特别是一批跨国药企在此投资布局,综合竞争力位居全国同类园区前列。在碳材料领域,常州高新区碳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集群拥有产业链企业61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20家,涵盖了碳纤维、织物、树脂、预浸料、复合材料及制品、关键设备装备和检验检测等产业链上中下游生产制造全过程。
目前,江苏正启动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专项行动,将聚焦新型电力装备、新能源、船舶海工、生物医药、高端纺织等产业集群,对标世界级开展竞争力评估,精准制定向世界级集群迈进的举措;强化创新引领,鼓励集群瞄准国际先进水平,制定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路线图。同时,按照1个集群布局1个省级以上制造业创新中心的思路,聚焦工程机械、高档数控机床等领域,再争创一批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重点提升新型电力装备、工程机械等集群竞争力,并推动“链主”企业与中小企业协同创新,形成“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生态。
区域协同发展:
从“单点突破”到“全域联动”
1月22日,苏南特钢材料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推进会在南京举行,省工信厅发布苏南特钢材料集群建设方案,将聚力打造世界一流的万亿级产业航母,苏南五市共同签署“苏南特钢材料集群共建合作协议”。目前,集群现有规上企业近600家、上市企业40余家,拥有南京钢铁、兴澄特钢、沙钢集团、中天钢铁、江苏图南、江苏隆达等产业龙头企业,集聚效应显著。
江苏的区域协同发展成效显著。以集成电路集群为例,作为国内集成电路产业重要集聚地,经过多年培育、发展,逐步打造形成以无锡、苏州、南通、南京等市为核心,连云港、徐州、淮安等市为支撑的沿江和沿运河集成电路特色产业集群,2023年,全省集成电路产业实现销售收入超3200亿元,产业规模继续位居全国之首。
通过区域协同发展,集群在产业基础、产业链条、企业集聚及研发创新等方面均具备显著优势。工信部日前公布了2024年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名单,盐常宿淮绿色光伏先进制造业集群入选。集群以江苏省盐城市、常州市、宿迁市和淮安市四市为实施范围,全面推动绿色光伏产业的协同发展和技术创新,成为全国光伏产业的重要支柱。目前,集群已形成覆盖硅片、电池、组件、辅材辅料、装备制造、应用系统、组件回收等环节的全产业链,产业链的完整度超过90%,为全国光伏产业的转型和升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传统产业的“强筋壮骨”到产业链的“共生共赢”,再到区域的“协同共振”,江苏正以集群发展重塑制造业竞争力。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既需要“顶天立地”的领军企业,也需要“铺天盖地”的专精特新。在“一基地”建设的蓝图下,江苏正在培育壮大更多国际一流产业集群,奋力书写着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的华彩篇章。(蔡 逸)
来源:江苏经济报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