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浦口:科技创新赋能春耕备耕,智慧农业助力乡村振兴

当传统农耕遇上现代科技,浦口大地正上演着一场别开生面的“科技春耕图”。在这片充满希望的沃野上,无人机群掠过绿油油的麦田喷洒农药,智能农机稳稳地行走在阡陌间精准作业,院士团队的创新成果加速落地……凡此种种,共同绘制出一幅科技感十足的春耕新图景。
“科技之翼”赋能田间作业
装药、起飞、喷洒……在浦口区南京福联种植专业合作社,一架架无人植保机穿梭于麦田上空,以每小时30亩的速度高效作业,精准平稳地喷洒着农药。
“无人植保机集施肥打药于一体,还负责监测作物长势等一系列任务,不仅大大节约了人力成本,作业效率也得以大幅度提升。”合作社理事长许乃兵表示。据了解,南京福联种植专业合作社共有13家农户、5700亩小麦和油菜以及170亩青虾,早在2016年,合作社就已经使用无人机进行施肥施药。此外,拥有1.5万亩耕地的众鑫丽种植专业合作社,对无人机群的投入使用不仅让施肥作业变得高效精准,还突破了人力和时间的限制,让春耕备耕不再受气候及客观环境影响。随着无人机技术对农业生产的深度赋能,如今,人们站在田埂上就可以完成千亩农田的春后病虫草害防治工作,极大地提升了种粮的底气。
浦口区农业“科技含量”不断提升,离不开区农业农村局及相关部门的指导和支持。从组织农业专家和农技人员深入生产一线开展技术指导和服务,到帮助农户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浦口区全力保障春季农业生产有序进行,为农业插上“科技之翼”。
“数字大田”打造智慧农业
昔日的“铁牛”实现智能化升级,上千亩的“数字大田”可以一屏掌控……在浦口区汤泉农场,数字技术在农业生产领域的运用让春耕模式变得更智慧。
“我们将北斗导航技术深度融入传统农机,使得它们的田间作业更加精准,作业效率也大幅度提升。”汤泉农场负责人介绍。不仅如此,植保机、收割机等传统机器也被安装上北斗高精度定位系统、行进速度控制器等装置,改良成新型无人农机,实现水稻和小麦“耕、种、管、收”等关键环节无人化自主作业。开春以来,麦田土壤较为干旱,智能灌溉系统可根据田块内的水量实现自动调节。“农机作业效率提高了50%以上,节约水、肥、药10%至15%。”相关技术人员表示。
汤泉农场“数字大田”项目是浦口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区建设项目的场景之一,项目针对水稻、小麦规模化生产需要,开展稻麦轮作关键环节农机无人作业技术示范应用。依托占地1200亩的“数字大田”,种植户可以通过手机一屏掌控农场的情况。农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让备耕工作更加顺利,种植户也更加省心。
“院士团队”激活创新动能
春耕正当时,科技来助力。浦口能将各种先进的农业生产设备应用并普及到田间地头,铺展出生机勃勃的“科技春耕图”,离不开南京国家农创中心的创新技术支撑。
作为农业农村部批复建设的全国首家、华东地区唯一一家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南京国家农创中心打造集群式农业院士创新基地,赵春江、沈其荣等中国工程院院士成为当地种植户的“导师”。他们走向田间地头,深入了解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和存在问题,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和技术创新建议。正是因为他们“把论文写在大地上”,不断把科技创新转化为生产力,才实现了浦口区农业生产的智慧化。
目前,南京国家农创中心已集聚10个院士团队,落户赵春江、沈其荣2家院士工作站,引进和签约项目500余家,入驻农业科技企业168家,为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和乡村振兴注入了科技创新力量。
科技赋能春耕备耕,南京浦口的现代化农业发展跑出“加速度”。随着春耕春种工作的持续推进,浦口区的智慧农业也正朝着高效、优质、可持续的方向大步迈进,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也为全年的粮食丰收和农民增收奠定坚实基础。(记者 吕瑞雪 通讯员 林静 浦融)
来源:龙虎网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