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专家解读:日晷如何丈量岁月?

《人民日报》2025年3月22日6版 版面截图
故宫太和殿前的日晷。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供图
原题:跨越不同文化和地域的日晷
太阳影子的“尺规”如何丈量岁月
日晷,这一历史悠久的计时仪器,承载着人类对时间的理解与探索。从古代中国、北非、中亚到欧洲,日晷作为重要的时间工具,跨越了不同的文化与地域,展现了人类在追求计时精度方面的智慧与创新。
在古代,人类最直观的时间感知是“天”,太阳一升一落便定义了白天与夜晚的交替。这一简单而直观的自然现象,便是古人测量时间的基础。太阳的运动不仅标示了白天的开始与结束,还通过投射在地面上的影子,传递了时间流逝的信息。
影子,随着太阳的移动,逐渐改变长度与方向。古人捕捉到这一变化,将这一自然现象转化为计时工具。由此,日晷应运而生,成为古代文明重要的计时仪器。
相比于其他文明,中国古代日晷的刻度划分更为精细,将一天划分为100刻,展示了古人对时间流逝的独特感知。
“晷”字的古义是太阳的影子,但“日晷”这一名称的普及,始于清代。而在此之前,中国古代已经存在多种利用日影计时的工具,如表、土晷、晷仪、日规、圭表等。虽然名称不同,但功能相似,都是通过太阳照射影子推算时间。尽管古代资料较为稀缺,但通过一些零散的历史记载和考古发现,我们依然可以窥见这些工具在古代社会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日晷有不同形式。最常见的地平式日晷,通常由水平的晷面与直立的晷针组成,晷面上刻有刻度,用以显示不同时间。虽然太阳的周日视运动基本匀速,但是地平式日晷上晷影的转动并不匀速,因此晷面上的刻度通常不均匀,以适应影子转动的速度。我国最早有明确记载的地平式日晷是隋代的“短影平仪”,而在考古实物方面,诸如呼和浩特的汉代晷仪,也是地平式日晷的早期实例。
除了地平式日晷,历史上还出现了其他几种类型的日晷。例如,赤道式日晷是晷面与地球赤道平行,其刻度的设计是均匀的。赤道式日晷有正反两个刻度面,为适应太阳高度角的周年变化,分别用于夏季的半年和冬季的半年。在古代欧洲较为常见的是垂直式日晷,这种日晷于垂直的墙面悬挂,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我国古代天文学家郭守敬所发明的仰仪,则是一种球面形状的日晷,专门用于测定太阳的球面坐标,同时也具备了计时的功能。
日晷作为古代计时工具,不仅仅是测量时间的工具,更是古人哲学与智慧的体现。古代日晷的发明,使得人们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时间的流逝。“一寸光阴一寸金”,每一寸影子的移动,都让人深刻意识到光阴的流逝,反映了古人对时间珍贵的认识。日晷在世界各地的发展与演变,体现了人类对时间无尽探索与深刻理解的历史过程,每一台日晷背后,都是对自然界与宇宙奥秘的敬畏与追求。
(作者为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副研究员,本报记者白光迪采访整理)
《 人民日报 》( 2025年03月22日 06 版)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