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江苏频道>>经济

人民荟客厅|罗一民:传承张謇精神 再创苏商辉煌

2025年03月25日09:59 | 来源:人民网-江苏频道
小字号

3月21日,人民网江苏频道打造的圆桌会议“人民荟客厅”在南京举办,首期主题为“充分发挥民营经济在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中的生力军作用”。江苏省政协原副主席、江苏省张謇研究会名誉会长、江苏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理事长罗一民应邀参会,并做《传承张謇精神,再创苏商辉煌》的主旨演讲。罗一民同志曾任江苏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副局长,南通市市长、市委书记,江苏省政协副主席,江苏省委统战部部长等职。他在职时对民营经济情有独钟,退休后对张謇精神精于研究。现刊出此文,以飨读者。

罗一民做《传承张謇精神,再创苏商辉煌》主旨演讲。人民网 李昱辰摄

苏商是指生长、奋斗在江苏大地上的企业家群体,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五大商帮之一。它起源于明清,盛于民初,源远流长,亦特色鲜明。回溯历史可见,苏商历来对江苏的经济社会和全国工商业的发展贡献较大;特别是进入近代以来,苏商步入了领跑全国民营企业发展的辉煌时期。当下,以江苏民营企业家为主体的苏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以昂然的雄姿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大局中发挥着重要的生力军作用。作为近代苏商的典型代表,张謇是“爱国企业家的典范”“民族企业家的楷模”。如何传承张謇精神,再创新时代辉煌,是当代苏商的群体使命和不懈追求。

一、苏商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重要影响

苏商在历史上的影响和作用,可以从“典范”、“楷模”、“挑大梁”三个方面进行概括。

2020年7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企业家座谈会上说:“从清末民初的张謇,到抗战时期的卢作孚、陈嘉庚,再到新中国成立后的荣毅仁、王光英,等等,都是爱国企业家的典范。”这五位“爱国企业家典范”,其中有两位就是苏商的代表——南通的张謇和无锡的荣毅仁,由此可以看出苏商的地位和影响。

同年11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南通时指出,张謇提倡实干兴邦,起而行之,兴办了一系列实业、教育、医疗、社会公益事业,帮助群众,造福乡梓,是我国民族企业家的楷模。这也充分显示了张謇在我国民族企业家中的示范表率作用。

由于历史、文化、地理、社会等多方面的原因,江苏在近代成为民族工业发祥地,苏商则成了民族工商业勇挑大梁的领军者。这从当时的几位苏商代表人物可以清楚地看出来。张謇创办的大生纱厂,在1925年共拥有纱锭16.03万枚,占全国华商厂纱锭总数的7.65%;布机1342台,占华商厂布机总数的10.04%。大生纱厂从1899年到1921年,实现连续23年盈利,总利润超过1662万两白银。

荣毅仁父辈荣氏兄弟1932年创办申新系统棉纺织厂,共有纱锭521552枚、钱锭40040枚、布机5357台,年产棉纱306248件、棉布2798486匹,分别约占全国棉纺织厂纱、布总产量的18.4%和29.3%。他们创办的9家面粉厂,生产能力占我国民族资本面粉厂的31.4%。用荣宗敬的话说,荣氏企业解决了半个中国的穿衣吃饭问题。

刘国钧1930年集资创办常州大成纺织印染公司,到1933年印染能力达日产5000匹,居全国之首,纱锭占全国华商纱厂的2%左右,纺织机占7%左右。1930年到1937年,大成公司的规模和产量翻了8倍。著名经济学家马寅初赞叹道:“像大成这样,八年增长8倍的速度,在民族工商业中实在是一个罕见的奇迹。”

出生于常州的盛宣怀被誉为“中国实业之父”,曾经创造了我国经济领域的诸多“第一”,如第一家轮船招商局、第一家电信企业、第一个钢铁联合企业、第一家国人自办的近代银行、第一条南北干线铁路等等。他的开创性贡献不仅广泛影响于当时,还惠及后世。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苏商秉承历史优秀传统,立足江苏大地,奋进时代前沿,为江苏的现代化建设和全国民营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数据显示,2024年,江苏民营经济增加值已达到7.98万亿元,占全省GDP比重为58.2%;民营企业共上缴税金9408.3亿元,占税务部门直接征税总额的61.8%;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累计达2215家,位列全国第一,其中新增民营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65家;89家企业入选“2024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位列全国第二。

二、张謇代表和展现的苏商精神特质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弘扬企业家精神,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我们要在新时代实践中发扬传承好苏商精神,在发扬传承苏商精神中做大做强企业,推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目前,尤其需要传承发扬以张謇为代表的苏商精神。总体来看,张謇代表和展现的苏商精神具有六大特质:

1、爱国爱乡情怀

作为爱国企业家典范,张謇的爱国表现是多方面的。一是实业报国。在积贫积弱、内忧外患严重的清末民初,张謇以“舍身喂虎”的勇气,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实业报国的道路。他奉行“棉铁主义”,创办了中国近代最早的民纺工业及一系列相关的近代化产业,力图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

二是教育兴国。张謇以独到的眼光,先人一步认识到,要使国家兴旺发达,必须大兴教育,培养人才,振兴文化。他依据“父教育而母实业”的先进理念,仅在南通就兴办了370多所各种各类的学校,包括全国第一所师范学校、第一所盲哑人学校等。

三是富民强国。张謇重民生、广就业、倡慈善,济贫困、兴农垦、帮农户、助乡里,使地方开源生利,以造福民生、惠及百姓。他以大生纱厂为基础创办了涵盖各类产业的数十家现代企业,不仅大大改善了南通民众的生活,也为当时的中国增添了实力。

四是政治救国。从根本上说,张謇是一位政治家。他一贯主张“企业之命脉,无不系于政治”,“非改革政体不足以系人心而回天命”。他一生都在通过改良政治,推动经济,拯救国家。

五是兴乡助国。张謇认为:“士负国家之责,必自其乡里始”,爱国必爱乡,强国必强乡。他兴办各业,造福桑梓,全力打造“中国近代第一城”,既体现了他浓郁的爱国情怀,又反映了他通过地方发展促进国家强盛的理想追求。外国人曾惊叹,中国若有十个张謇、十个南通,必然会强盛发达。

2、开拓创新意识

较强的开拓创新意识是苏商的普遍特点,也是张謇的突出品格。张謇勇做敢为人先的拓荒者,这仅从他在民智未开、国运日衰时所开拓的诸多全国“第一”中就可以看出来。他亦善于吸纳一切合理有用的新事物、新观念,特别善于在吸纳的基础上创新,在创新的基础上创业。张謇不仅力倡新学,还积极引进欧美各国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机器设备,同时加紧培养技术力量,进行改良和仿制,从而实现企业本土化创新。他在学习、借鉴、吸收、利用基础上的创新,是多领域、全方位、深层次的。用胡适的话来说:“他开辟了无数新路,做了几十年的开路先锋,造福于一方,影响及于全国。”

3、务实低调风格

苏商刚起步时,偏重于在本乡本土创业经营,被称之为“坐地商”。受江苏风土人情、历史文化熏陶,源远流长的苏商文化注重务实低调,求实效而不图虚名。

张謇在不断开创事业上辉煌的同时,始终保持着为人处事的低调。他不事张扬,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在南通人的心目中,他既不是位高权重的高官,也不是富甲一方的豪门商贾,而是彬彬有礼的“张四先生”。张謇给正在上学的儿子张孝若的家书中特别告诫儿子要“自重自爱”,“养成一种高尚静远沉毅之风,不致堕入浮嚣浅薄诞妄之路”。这既是他对儿子的教诲和期望,也是他自己内在品行的写照。

张謇务实低调的风格,影响了一代代苏商。

4、精良细致品质

苏商在企业管理和产品制造等方面秉持精细、精致、精进的理念,特别注重以专促精,以他们的专长、专注促进企业和产品的精良。这些品质在张謇身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在大生纱厂创办之初,他亲自执笔撰写《厂约》,对自己和几个董事做了分工,明确每个人的工作职责,并对奖惩措施、利润分配方式等,都有具体而细致的规定。

张謇的精细管理也同样体现在所办教育事业中。他到日本去考察,亲自测量学校桌椅的长宽高,回通后依样制作,不留宽紧。通州师范学校开学的前一天,他亲手给每一间教室订上门牌号,还嘱咐后勤人员,一定要把厨房、厕所的卫生搞好。

5、崇文重德禀赋

江苏自古文风鼎盛,士人文化、儒家传统深厚,苏商的儒商本色也十分突出。一是企业家文化素养较高,书生经商,文人办厂较多。清末江北南通的张謇,江南苏州的陆润庠,两个状元同时办厂,空前绝后。二是拥有浓郁的家国情怀,具有更多的人文追求和社会担当,而不仅仅是“在商言商”。三是在注重企业自身文化建设的同时,热心兴教助文,支持社会文化教育事业发展。四是重道德、讲诚信、守规矩,不仅“崇文”而且“重德”:坚持以德兴商,注重个人和企业的道德修养和道德形象;奉行正确的义利观,“义利兼顾,以义为先”;诚信守法、忠实不欺,严守契约精神和做人底线。

6、强毅力行品格

意志坚强,不畏艰难,百折不挠,是历代苏商的鲜明品格。张謇在1911年6月20日对北京商业学校的学生演讲时,不讲具体商业技能,专讲企业家的修行和品德,特别强调“人患无志,患不能以强毅之力行其志耳”。他主要突出了三点:一要立志,志存高远;二要力行,艰苦奋斗;三要坚毅,百折不挠。

因为有切身体会,张謇对“强毅力行”的阐发是:“一个人到了危难的境地,还是要抱定牙齿打落在嘴里和血吞,连手都用不着去摸肚子。”他在中国科学社年会致辞中说道:“立时冷暖,人非受其熏蒸不可,能至大冷不觉其冷,大暖不觉其暖之一境,即庄子所谓入水不濡,入火不热者,便可以处事,便可以成事。”他还针对当时一些年轻企业家的不良现象,谆谆告诫道:“而所谓实业家者,驷马高车,酒食游戏相征逐,或五六年,或三四年,所业既亏倒,而股东之本息,悉付之无何有之乡。吾观于此,乃知勤勉节俭任劳耐苦诸美德,唯成功之不二法门。”

三、新时代如何再创苏商辉煌

苏商精神成就了苏商的三次辉煌:第一次是在清末民初产业报国、实业救国的浪潮中悄然崛起,独领风骚;第二次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市场经济萌芽破土时,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享誉全国;第三次是上世纪九十年代至今,民营经济与外向型经济比翼双飞,助推江苏经济领跑全国。翻开苏商发展史,就是一部在时代潮流中争荣耀、创辉煌的历史。如今,如何传承张謇精神,再创苏商辉煌,是摆在每一位江苏企业家面前的课题。

1、顺大势,抓机遇,有作为

2025年2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指出,“新时代新征程民营经济发展前景广阔、大有可为,广大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大显身手正当其时。”当前国内经济形势总体向好,但有困难、有挑战,这正是需要民营经济发挥生力军作用的时候。与此同时,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际国内形势复杂多变,民营经济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同生共存。当代苏商需保持发展定力,增强发展信心,努力像张謇等前辈苏商那样顺势而为,抢抓机遇,勇攀高峰。

2、善创新,敢争先,走在前

创新是苏商的立足之本和靓丽底色。目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全球创新链和产业链加快重构,江苏“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上打头阵”,苏商义不容辞。苏商要发扬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在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大胆探索、勇于实践,力争做到生产智能化、制造精细化、产品个性化、管理信息化、服务便利化、产业高端化,使江苏的工商业特别是制造业持续走在全国前列。

3、立江苏,靠全国,向世界

所谓“立江苏”,就是情系家乡,立足江苏,造福乡梓,全力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同时,依托江苏良好的经济、文化、社会条件,在为江苏发展大局做贡献的同时,赢得自身的既好又快发展。所谓“靠全国”,就是依靠全国的各类要素资源,加强与各地企业的合作交流和互动互补,积极参与国内市场大循环。所谓“向世界”,就是面向世界,既对标世界先进,取长补短,奋力赶超,又发展外向型经济,融入国际市场大循环。当下,我们要向张謇等前辈苏商那样,紧跟世界潮流,勇立时代潮头,在强、精、优、特方面赶超国际水平,锻造一批新兴产业加高新技术的领军企业,勇当佼佼者和领跑者。

4、政商亲,同协力,优环境

历史和现实的经验表明,良好的政商关系和营商环境是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不二法门。在这里,形成“亲”“清”的政商关系,创造官民同心协力干事创业的氛围至为重要。从政府层面而言,一方面要制定更多合理有效的政策,江苏过去和现在做的很好,将来应该更好;另一方面要在实际工作中加大帮扶力度,尽心竭力帮助民营企业解决具体问题和实际困难,既要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和“两个健康”,又要实施“两个给予”。

近年来,我们欣喜地看到,江苏支持民营经济发展不断推出新举措。一是加强政策落地组织保障。在全国较早设立民营经济发展局,建立完善民营经济服务体系,加大统筹协调力度,推动全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任务落地落实。二是加强政策落实的跟踪问效。去年1月,省委、省政府出台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20条”措施,并建立健全政策跟踪与评估、督促与落实机制,通过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政务流程,切实提升民营企业受惠于政策的便利度和满意度。三是加强已有政策的集成创新。在以往已出台相关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工作举措,在全国创新建立省级民营投资重点产业项目库,对入库企业在项目计划、用地等要素保障方面予以扶持,并设立总规模500亿元的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母基金,支持重点产业发展。目前,江苏正聚焦政策、市场、政务、法治、人文“五个环境”,落实2025年营商环境改革创新事项清单,持续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总之,当代苏商要向张謇等先贤学习,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传承好既有优秀历史传统又有新时代内涵的企业家精神,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再创新辉煌。

(责编:龚世俊、吴纪攀)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