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激活文旅“底蕴” 变城市流量为发展能量

原题:从城市流量转化为发展能量
文旅经济,作为多产业联动的复合型经济形态,在稳就业、保民生、巩固经营主体等方面发挥着战略支撑作用,其长效性特征对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价值。
对于徐州而言,“出圈”带来的直接收益是重要的,但更应乘势而上,促进文旅新消费,把文化旅游业培育成支柱产业,带动区域多产业多领域共同发展,以城市流量转化为发展能量。
如何变“高流量”为“高长尾”、变“网红”为“长红”,用文旅融合为城市的长久发展铺路?
与文化交织
看文旅“底蕴”如何激活
释放文旅潜力,离不开文化的赋能。
漫步在“彭城七里”,时空交错的奇幻体验扑面而来:云龙山摩崖石刻的沧桑与回龙窝“剧本游”的奇幻交织,文庙街区的全息投影将苏轼笔下的“明月几时有”化作漫天星河……
“都说‘畅游彭城七里,穿越千年徐州’,今天是真的感受到了。”刚从“宝宝巴士”下车的游客王博宇,正开心地和商丘的亲友分享自己的旅徐感受。
近年来,徐州以“彭城七里”为轴线,串联黄楼、户部山、文庙街区等235处历史遗存,用“微更新”替代大拆建,让沉睡的历史遗存成为可触摸、可感知、可消费的文旅场景。
正如户部山—回龙窝历史文化街区将非遗漆扇、香包融入现代消费链条,年销售额突破千万元的背后,是文化价值从“博物馆陈列”向“市井烟火气”的生动写照。
如果说徐州文旅的突围,始于对文化根脉的深度激活,那科技雨露则催生了体验维度的裂变。
徐州方特乐园的《大风歌》,以真人表演与幻影成像交织,重现汉代风云;云龙湖景区内,千年山水与数字孪生技术共振。“科技+”的探索,打破了徐州文旅产业对自然资源的单一依赖。
更值得关注的是,徐州并未止步于技术炫技,而是以应用场景为试验田,构建“线上传播—线下体验—消费转化”的闭环。
去年,“宝藏徐州”话题一度冲上抖音Top5,数万观众因明星演唱会涌入城市,带来千万级消费增量,印证了流量与文化的化学反应。
而徐州文旅更深层的突破,在于对产业逻辑的重构。
潘安湖湿地以生态修复撬动文旅开发,探索碳汇交易;淮海国际跨境电商产业园里,乡土文化借直播电商焕发国际范儿。跨界融合让徐州文旅从单一业态升维为生产要素的整合者。
去年国庆期间,苏宁广场61%的外来消费占比,更揭示了一个深刻转变——文旅不再是城市的“配套产业”,而是驱动经济结构重塑的重要引擎。
当文化深度嵌入城市肌理,文旅便不再是风景的搬运工,而是激活城市生命力的源代码。
在破界与重构之间,徐州正以文旅为切口,完成从资源依赖到创新驱动的蜕变,为当代城市的文旅融合提供了充满想象力的解题路径。
与城市共生
观文旅“动能”如何升级
文旅产业的长红密码,本质在于实现民生福祉与经济发展的同频共振。在徐州,文旅不仅是产业,更是民生工程。
户部山的青砖小院飘出家常菜香,云龙湖畔的晨练市民与写生游客共享一片波光……徐州将文旅基因植入城市运营的毛细血管,通过“主客共享”的实践,获取勃勃的向上生命力。
那么,如何实现文旅势能与民生动能的相互转化?从一项项民生工程中,我们或许可以找到答案。
地铁2号线如文化动脉,串联起云龙湖、户部山等文旅地标;3532个机关车位免费开放,化解“停车难”痼疾;定制公交专线穿梭于街巷,将散落的文旅明珠串珠成链。
这些看似细微的举措,实则是徐州“以游客体验倒逼城市升级”的系统工程。而在“让流量转化为口碑、让风景升华为生活”的背后,徐州所做的远不止于此。
在云龙区图书馆,咖啡香与书香交融的“馆店融合”模式,让公共文化空间成为市民的“第三客厅”。彭城壹号正斥资亿元改造,国潮首店与非遗工坊将碰撞出年轻磁场。
细腻的“城市针灸术”,既避免了文旅开发与城市功能的割裂,又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重塑着城市气质。
正如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所言,共享美好生活是文旅生命力之源。徐州以系统思维推动要素重组,让文旅成为撬动高质量发展的支点。
在贾汪区马庄村,香包工坊织就千万元产值,村民巧手托起非遗传承与致富梦想。在邳州银杏景区,“农民变股东”模式让村民实现多形式增收。徐州市民生产生活与游客探索的深度交织,让每一处风景都承载着生活的温度。
文旅的可持续发展,本质是城市生命力的延续。当交通网络化作文化纽带,当公共空间成为情感容器,当技术赋能深化主客共享,文旅便会与城市发展同频共振。
今年,徐州将实施文旅场所全龄友好服务提升工程,优化重点景区和文博场馆管理服务,以富有温度、善待游客的服务,赢得赞誉、赢得口碑、赢得市场。
与区域协同
探文旅“枢纽”如何构建
文旅“出圈”绝非一城之事,唯有打破行政藩篱、激活要素流动,方能使“流量高地”进阶为“区域增长极”。
日前,苏皖鲁豫四省20市文旅代表在徐州共启“2025‘水韵江苏·有你会更美’文旅消费推广季”,他们递出的不仅是文旅礼包,更是区域共赢的发展请柬。
作为区域中心城市,徐州一直致力于扩大文旅“出圈”流量经济的辐射带动效应,以形成驱动区域发展的长期引擎。
每日超80列高铁穿梭于徐州与商丘、枣庄等地,这不仅缩短了地理距离,更催生出“轨道上的文旅经济带”。
在2025新春消费季十城联动活动中,徐州非遗香包走进枣庄台儿庄古城,商丘火神台庙会引入徐州梆子戏。
十城联动的文旅消费季让要素流动突破省界藩篱,高铁钢轨犹如血脉,将20个节点城市串联成有机整体,一个客源互送、产品共推的“文旅共同体”雏形初现。
协同发展绝非资源堆砌,而是通过要素重组形成“1+1>2”的增值效应。
徐州文旅大数据平台与四省20市共享客流预警信息,周边城市农特产通过徐州枢纽集散,徐州的文旅流量正转化为区域生产要素整合的催化剂。
与此同时,四省交界处相似不相同的文化,正在成为区域共生的独特养分。徐州汉墓与商丘殷墟共述华夏文明源流,云龙湖与微山湖共绘水系生态画卷。
从高铁织就的物理网络到文化共生的价值网络,从客源互送的消费同盟到产业共荣的生态圈层,徐州以文旅为纽带,编织出一张跨省协同的“活力之网”,着力打造区域新增长极。
真正的“出圈”不是独善其身的耀眼,而是美美与共的照亮。当河南豫剧与江苏柳琴戏在徐州同台竞技、山东快书与安徽黄梅戏在户部山街区交融共鸣,徐州正以枢纽之姿,书写区域协同发展的新范式。
以文旅为支点,让历史文脉与现代生活共鸣,让流量红利转化为发展动能,徐州撬动城市能级的全面提升,用文旅赋能高质量发展。
来源:徐州日报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