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海安:三链拉动“两创”融合

受高端人才项目招引来到江苏海安,傅膑用了不到两年时间就在磁性材料领域形成13个研发成果,其中有7个已经投入使用。
“由傅膑自主研发的宽温低损耗锰锌功率铁氧体材料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这对完善我们磁性材料产业链是一个新的项目突破。”海安高新区科技人才局副局长孙雯说,高层次人才纷至沓来,离不开海安产业科创的发展空间和求才若渴的政策环境。
近年来,海安市坚持产业发展、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一体推进,围绕重点产业打造一流创新生态,抓好高层次人才引育工作和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以“产业链”布局“人才链”,以“人才链”反哺“创新链”,全方位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两创”融合,构建更具韧性和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2024年,当地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07亿元,其中二产增加值855.7亿元,占比过半。
海安商贸物流产业园一角。人民网记者 王继亮摄
聚焦重点产业补链强链
优化公铁水交通优势,持续叫响“枢纽海安,物流天下”的城市名片,当地以海安商贸物流产业园为载体,积极创建国家物流枢纽经济区。
作为海安商贸物流产业园首个实体化大宗生产原料现货市场,江苏季铭国际塑料城董事长莫海峰正在忙着开业前的准备工作,“目前已签约入驻商户106家,其中23家开展大宗贸易业务”。
据了解,季铭国际塑料城总投资20亿元,是当地链长项目,其上游为石化炼化工厂,下游为本地及周边新材料企业,建成后将有效降低周边塑料粒子需求企业原料成本,以完备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成为海安物流枢纽经济区的重要产业板块,志在打造成为华东区域最有影响力的塑料交易市场。
为保障塑料城5月份顺利开业运营,海安市委常委、副市长卢林带队赴苏州昆山、浙江余姚等地持续开展招商,以确保开业前入驻商户达到70%。当地还成立了塑料城服务专班,做好供应链金融、仓储物流配套、大宗贸易商激励政策、入驻商户生活及子女入学等全方面服务。
近年来,海安市实行产业链挂钩市领导招商,形成了高端纺织、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五大产业集群,以及化纤、纺织丝绸、电工电气等十大重点产业链在内的“两高三新、五群十链”产业格局。
汽车(轨道交通)零部件是海安优势产业之一,产业链企业近百家,年应税销售超过百亿元。今年一季度,海安市政协副主席、汽车(轨道交通)零部件产业链挂钩市领导陈锦璜率队赴苏州、常州等地招商,与多个专家团队达成了合作意向。“我们致力于打造产业高地,聚力锻造创新平台,全力落实惠企助企政策,吸引更多链上企业项目投资兴业。”他说。
记者从海安市发改委获悉,截至3月20日,海安市各产业链今年已组织招商活动29次,掌握有效在谈项目32个(其中5亿元以上8个),服务和推动新招及二期项目开工7个(其中5亿元以上2个)。下一步,当地将有计划地组织精准对接活动,目标招引强链补链项目20个,资源整合盘活闲置用地项目10个,服务落地科创项目50个,跟踪落实央企增资扩股项目5个。
王飞(左)向参观者介绍企业研发情况。受访者供图
以“产业链”布局“人才链”
产业的赛道延伸到哪里,人才的根系就扎到哪里。海安聚焦主导产业、新兴产业技术和人才需求,着力引进一批产业紧缺的高端人才。
以当地重点培育的新材料产业为例,现已细分为磁性材料、高温合金材料、功能膜材料三条产业链。与傅膑发力磁性材料领域不同,复旦大学材料科学系研究员王飞则在高温合金材料上取得了新的技术突破。
2021年,王飞作为高层次人才到海安创办了南通佰能新材料有限公司。前不久,其“锂电池高容量微米硅碳负极材料”项目打破了国外技术壁垒,“这种材料主要用于3C产品的锂离子电池和高比能动力电池,具有容量大、成本低的优势”,预计3年内产值可达3亿元。
据了解,海安在实施“人才强市”战略中,围绕优势产业链出台“海安英才”计划,引进带技术、带项目、带资金来海安创业的高层次人才(团队),给予团队200万—600万元、个人100万—500万元的创业启动资金资助。王飞说,其上述项目自立项以来已累计获得“海安英才”计划补贴200余万元。
2024年,海安全年引培入选国家级人才19人、省“双创人才”13人,6名培养对象入选省第七期“333工程”第二层次,均处于南通市前列。此外,当地还组织“双招双引”专员赴长三角、珠三角地区以及北京、武汉、西安等城市,累计对接园区载体、高校院所等机构49家、科创人才项目89个,引进落地人才项目47个;组织120余家重点企业赴省内外院校累计开展48场线下校园招聘系列活动,完成高校大学生招引4800余人。
江苏北辰互邦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工作人员调试铁芯自动叠装生产线。人民网记者 王继亮摄
以“人才链”反哺“创新链”
海安经开区立发大道169号,坐落着海安上海交通大学智能装备研究院。该院现有一支52人的科研服务团队,与当地企业开展核心技术攻关、应用型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合作,先后服务企业超过200家,与企业建立联合实验室13家,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241项,建有省级众创空间,已孵化高科技企业6家。
该研究院副院长杨立拥安排完试验任务,便与记者一同来到结对挂钩的江苏北辰互邦电力股份有限公司。“我们在做的是帮助企业实现智能化,也就是机器换人。”杨立拥边说边帮着调试企业新近升级的变压器铁芯自动叠装生产线。
双方成立的联合研发中心负责人张亚华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和每天人工叠装2台相比,自动化叠装可节约500元的人工叠装成本。”
“不光是节约了生产成本,关键还确保了变压器在叠装过程中的品质。”杨立拥补充说。
像海安上海交通大学智能装备研究院这样的产业研究院,海安有10家。近年来,海安市建好用好产业研究院等高能级创新平台,推动产业协同创新,连续举办“创新创业在海安”“两院专家走进海安”等活动,引导高层次人才智力资源集聚、转化。通过“市场导向+科技创新”打通技术革新关键环节,鼓励重点企业与高等院校开展定向合作,引导领军人才参与“揭榜领题”,突破人才创新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
眼下,海安南京大学高新技术研究院研究员贺骁勇正忙着为海安快活霖新材料有限公司研发无磷灭火剂。去年12月,他在调研中得知该公司迫切需要优化工艺,便与团队一起“揭榜领题”进行攻坚。“我们已经进行了几轮斑马豆生物试验,目前正在申报3C认证。”贺骁勇说。
从“人才跟着产业走”到“产业随着人才兴”,海安悄然完成了从“制造之城”向“科创新城”的跃迁。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