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江苏频道>>经济

江苏海安:“以才兴产”赋能县域经济

2025年04月14日14:26 |
小字号

原题:海安“以才兴产”赋能县域经济

“现在我们看到的,是纤维样品放大至2万倍后的微观分子结构。”4月3日,在江苏联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内,一台高精度电镜设备正在工作。该设备系企业自主研发,南通唯一,最大可将纤维样品放大至30万倍。

另一边,今年刚进站的浙江理工大学博士郭庆正在操作静电纺丝机(中式机)。在强磁场作用下,功能颗粒迅速而牢固地附着在面料上,使之增强功能性。郭庆说,传统技术整理出的面料耐洗性差,且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污水,而用静电纺纳米技术整理无须用水,耐水洗次数从七八次增至50次以上。

“依托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每年4500万元的研发投入,公司每年都有一批特色功能纱线及面料新产品问世。”联发纺织总经理于拥军说,用静电纺纳米技术生产的面料目前已经形成1.5亿元销售额,与传统技术相比能耗成本下降30%。

在海安,一场以“博士后工作站”为引擎,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突围之战正在上演,并成为县域经济撬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支点。海安市人社局统计,海安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通过科技创新,累计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49.7亿元,利润4.75亿元,纳税总额2.2亿元。

留得住,在站人数全市最多

3月18日,省人社厅公布2024年度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备案情况。海安金锻工业有限公司正式获批设立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至此,海安已有29家省级以上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数量位列南通市第一。其中,国家级25家。

近年来,海安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高端人才引育载体平台建设工作,建立“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工作体系,全方位、大力度鼓励和支持博士后工作站建设和运行。海安市人社局以“优化博士后工作站的空间布局、产业布局、支持政策,持续提升管理和服务水平,提升放大博士后工作站的功能平台作用”的“三优化、两提升”工作部署,持续推进博士后工作站建设。

“通过在海安开发区、海安高新区设立国家级区域性博士后工作总站,形成两翼齐飞,其他区镇互为补充,协同竞争发展的新格局。”海安市人社局党组书记、局长王晨说,海安的特点是紧紧围绕“五群十链”现代产业体系,精准嵌入博士后工作站,实现每个产业集群、产业链设有博士后工作站的龙头企业不少于1家。

海安不断优化支持政策,调整在站博士后的生活补贴政策、增设开题项目资助,吸引更多的博士后人才到海安创新创业。

“我们每年从运行情况良好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中,选取一定数目的优质设站单位,给予10万元至15万元的专项补助奖励。”海安市人社局副局长朱明说。

今年3月,海安出台新的人才强市政策,其中,对企业进站博士后,全职在海安工作的,三年内可享受每月5000元的生活津贴;出站的博士后留在海安创新创业的,三年内可每月享受3000元的生活津贴。近4年累计发放623万元。

政策吸引人才,服务留住人才。3月31日,江苏繁华与南开大学联合招聘张瑞博士进站;4月1日,中国天楹与中国科学院过程研究所联合招聘张宇燕博士进站。至此,海安先后有59位博士后进站,现有47位博士同时在站,在站博士人数南通各县(市、区)最多。2024年新增博士6位,今年已新增博士6位,新增博士后人数在南通各县(市、区)也是最多。

活力强,运行模式将成省标

4月3日,中国天楹股份有限公司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实验分析中心内,各类先进仪器有序排列。研究人员专注投入酸度实验,其结果将为水质分析提供更为精准的数据支撑,进而推动相关科研工作。

天楹集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成果转化率强。废塑料利用是实现碳中和、固废资源化的一大难点,迄今为止,国内外鲜有利用生活垃圾中的废塑料制备垃圾袋和垃圾桶的产业化应用。2018年进站的韩丹博士不断尝试,通过大量实验充分证明,生活垃圾中的废塑料也可以通过改性完成再生利用,为从事该行业的企业提供了产业化基础和参考。

天楹集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自2017年建站以来,经过多年发展,已实现从建站到示范的转变,课题研究从垃圾分类到“无废城市”的建设,纵横跨越六七十个小分支。2021年,该站荣获江苏省示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称号。该站博士后成功申请《江苏省餐厨垃圾焚烧协同技术标准》和《江苏省餐厨垃圾收运服务规范》两项江苏省省级标准。

海安注重博士后工作站建站标准建设,推动更多企业建站,去年起草的地方标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江苏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建设管理规范》正式实施,填补南通市空白,并在省立项,即将成为江苏省地方标准。

从“野蛮生长”到“标准引领”,海安以制度创新重塑博士后工作站质量内核。2024年,有6位在站博士后成功获批6项国家级博士后科研项目,鑫缘集团李萍、周卫红,曙光机电刘海东,文凤化纤李颖果,亚太轻合金钱炜等5位博士同时获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8万元;兴华胶带何艳芳博士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资金30万元。

成果丰,陪伴企业走向高端

江苏铁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汽车玻璃、轨道玻璃、大飞机玻璃、特种玻璃生产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公司能取得现在的成就,主要得益于科技创新,这背后博士后工作站发挥了巨大作用。”上周,江苏铁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银茂接受采访时说。

2022年10月27日,铁锚科技获批设立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站至今,共有3名博士进站。2018年,江苏大学博士王双进站,主攻应用于轨道交通前挡风玻璃新材料研究,此前该材料一直依靠进口。经过共同研发,产品成功实现国产化。如今,光是国内市场,该公司轨道交通前挡风玻璃的市场占有率就超过60%,并出口韩国、欧洲等国家和地区。

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以创新技术促进行业技术进步,已经成为海安龙头企业增强市场竞争力的利器。

鑫缘茧丝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是江苏的优秀站,2010年8月成立,先后与苏州大学、江苏大学、江苏科技大学联合招收培养了7名博士后,承担了20多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项目,攻关产业关键性技术,形成20多项发明专利,10多项科技成果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

我国是丝绸大国,每年生产约15万吨生丝,脱胶过程中产生3.5万多吨丝胶。鑫缘集团建站不久,邢铁玲博士就开展《丝胶回收与综合关键技术及产业化》项目研究,开发了回收丝胶的应用工艺及技术,科研成果荣获2013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关晋平博士致力于纺织品生态阻燃改性技术的研发,获评江苏省双创博士,科研成果获中国纺织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鑫缘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储呈平说:“随着丝胶回收,功能性蚕丝棉、功能性丝绸材料开发利用等科研成果的及时转化,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已经为公司创造了10多亿元的经济效益,同时带动了行业技术进步。”

持续推动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设,深度引进博士后人才,已经成为海安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的“核反应堆”。截至目前,海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人员共发表专著4篇,发表论文86篇,17名人才承担国家级项目,11名人才承担省级项目,7人获省科技进步奖以上奖励,1人入选省卓越博士后计划。

十年磨一剑。海安市人社局统计,海安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通过科技创新,累计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49.7亿元,利润4.75亿元,纳税总额2.2亿元。

记者 赵勇进 通讯员 蔡诚 顾爱东 谢志军

来源:南通网

(责编:张鑫、耿志超)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