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奋斗者|何光华:城市电力动脉“守护者”

4月16日10时,在江苏无锡经济开发区华谊路上,一辆L4级自动驾驶的电缆通道无人巡检车正沿着道路自主巡航,车顶云台精准捕捉电缆终端杆的实时状态。十几千米外,在国网江苏无锡供电公司电缆运检中心监控室内,电缆运检中心主任何光华注视着巡检车回传的画面。这台面向开放道路环境应用的无人巡检装备可以全自主完成通道巡查和夜间测温工作。而它的诞生,是源于何光华二十载电缆生涯中创新火花的一次绽放。
何光华在220千伏震泽变电缆敷设工程现场指挥工作。国家电网供图
2000年,何光华大学毕业,入职国网无锡供电公司,一头扎进电缆施工一线。彼时,高压电缆逐渐成为城市的“电力主动脉”。电缆又粗又硬,接头却易受外部环境等因素影响发生故障,且常规检测很难发现接头故障。何光华至今还记得,师傅们长期在狭小的工作井内制作电缆接头,一干就是六七个小时,不少人有腰肌劳损。
如果电缆接头减少,故障率就降低了,师傅们的工作量也会大幅减少。能不能整段敷设电缆?2006年起,何光华和班组的同事一起向电缆整段无损敷设这一难题发起挑战。没有数据积累,没有模型公式,更没有可借鉴的先例,何光华就和团队成员在工地搭起工棚实地分析,泡在图书馆查找资料,深入其他行业开展调研。
电缆整段敷设的关键在于牵引力控制,每经过一个弯道,牵引力就会大幅增加。传统敷设方式下,单段电缆长度仅三四百米,整段敷设时拉力则可能突破电缆承受极限。何光华建立了不同工况的弧形分段组合模型,开发出复杂环境下的输送机组同步控制系统,解决了输送动力不均造成的局部过载问题。她还带领团队研制出输送机组多层升降平台和通用型横臂固定装置,实现电缆在通道内高度、宽度上的无级调节,保证电缆能无损敷设一次到位。
何光华和创新团队成员在进行双模通信集成化同步联控电缆输送机的设备调试。国家电网供图
整整八年,在四面透风的工棚里、在激烈讨论的会议室内、在寂静深夜的办公桌前,一项项技术难点被一一攻克。2014年,何光华团队首创“高落差高压电缆线路无损施工技术”,实现了高落差高压电缆由“分段再接”向“整段敷设”的重大变革,单段电缆长度从原本的三四百米延长至1500米。这项填补空白的技术在2019年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如今,这项技术不仅在全国电力、石油、钢铁等行业规模化应用,还输出到德国、俄罗斯、新加坡等多个国家。
创新的脚步从未停歇。2019年,何光华开始担任国网无锡供电公司电缆运检中心主任。面对电缆规模增长快、运维难度大等新问题,她将目光投向智慧运维领域。
“数字化转型,关键是要扎进泥土里解决问题。”何光华说。220千伏红旗变高压电缆隧道位于无锡市太湖新城核心区,总长3.55千米,通道内有8回高压电缆线路。由于电缆线路投运较早,智能化运维程度不高。何光华带领团队应用一轨多通道自动变轨机器人巡检技术、三维虚拟技术、电缆带电监测数据分析平台等,实现电缆通道巡检从人工向智能管控、故障处置由事后向主动预警模式的转变。
何光华在电缆隧道向青年员工讲解电缆敷设关键技术。国家电网供图
近年来,无锡地区电缆化率不断提升,年均增速超过7%。电缆越建越多、越建越长,同时面对城市建设多种工程施工环境,地下电缆防外力破坏任务日趋繁重。
在一次线路巡查时,何光华受到用于巡查输电线路的无人机启发,计划尝试用无人机来进行电缆通道防外力破坏巡查。电缆通道巡查需控制无人机在距电缆15米内的低空区域作业,易受树木、建筑等干扰,难以固定航迹。为此,她带领团队深入剖析电缆终端杆及通道特征,自主研发智能动态航迹规划算法,定制了无人机自主巡查航迹模型。2024年11月,随着一架搭载红外双光摄像头的无人机缓缓降落在220千伏西泾变电站机巢内,架空、电缆混合线路一体化无人机自主巡查任务顺利完成,用时35分钟,效率较传统人工巡查提升3倍。无人机自主巡查不仅能清晰呈现电缆通道地面施工情况,还可以精准监测土壤开挖深度,让外力破坏风险无处遁形。
实时监测危险源点是防止外力破坏的重要手段。何光华和团队成员在无锡全域电缆通道及沿线路灯杆、电力杆塔安装可视化监测装置1000余套,实现一、二级重要通道及危险源点100%可视化全覆盖。监测装置配合光纤测振、智能防外力破坏地钉等装置,可以自动识别施工车辆并弹窗告警,及时提醒班组人员赶赴现场核实情况。
“自高压电缆运检业务精益化、数字化转型工作开展以来,电缆故障率下降了,故障抢修效率提升了。2024年,无锡地区全域未发生外力破坏引发的电缆故障。”何光华自豪地说。
2019年,电缆运检中心25名运维人员肩负着1000千米电缆的运维任务;如今,运维人员是27名,电缆长度则已超过1400千米,人均运维效率提升近30%。何光华感慨:“人虽然没多几个,但活儿越干越多、越干越好!”这正是创新设备应用与数字化转型的结果。
这一切也离不开何光华二十余年如一日的深耕。行走沟渠深井,泥水常沾衣裤,何光华带领团队主持或参与攻关科技项目70余项,获得国家专利授权81项、省部级及以上科技奖项18项。
(中国青年网 记者 杨月 通讯员 蒋杰)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