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1.8万名护士走出医院 将专业护理延伸至居民床头

南京市浦口人民医院的护士正在进行上门护理。 赵晶 摄
原题:“网约护士”试点六年,你下单了吗?
江苏1.8万名护士走出医院,将专业护理延伸至居民床头
初夏的南京,80岁的李阿姨安静地躺在家中卧室床上。南京市浦口人民医院护士何为静完成了这次上门更换胃管的服务。三年前因脑梗失能后,李阿姨的家人再也不用为每月一次的医院奔波发愁——通过“健康浦口”微信公众号预约,专业护理会上门服务。
自2019年国家卫健委启动试点以来,江苏各地通过技术赋能和制度创新,为患者提供便利。如今,这项被大众称呼为“网约护士”的服务运行得如何?截至目前,江苏省累计服务超88.6万人次,1.8万名护士走出医院围墙,将专业护理延伸至居民床头。
体验:一场30分钟的居家“微护理”
5月23日上午10点,当天是南京市浦口人民医院何为静护士为李阿姨提供上门护理服务的时间,提前一天,李阿姨的儿子已经通过“健康浦口”微信公众号平台进行了预约。记者跟随医疗机构的护士团队,了解上门服务的全过程。
核对患者信息,整理上门服务所需要的物品,打上一辆出租车,十来分钟后,何为静就来到了李阿姨家楼下。李阿姨今年80岁,3年前因突发脑梗,摔了一跤,就再也没有站起来,目前是完全失能的状态,进食通过鼻饲,每两个月需要更换一次胃管。在李阿姨的卧室,何为静麻利地为她铺上床单,协助护工一起把老人从轮椅搬上了床。“阿姨最近状态怎么样?平时要让她多活动,多喝水。”何为静一边向护工了解情况,一边打开随身携带的小药箱。“管子已经有点不行了,这次也有五十几天没换了。”旧管道拔出,何为静叮嘱护工,胃管最长不要超过两个月,“我们后台也会有数据,如果到了该护理的时间没有人联系,我们也会电话提醒的。”插管过程非常顺利,她一边操作,一边在李阿姨耳边轻声安慰:“坚持一下,很快的啊。”整个过程全程有便携摄像监控,同步至医院后台。
不到半小时,护理顺利完成,收拾好医疗废物,何为静把几片医用胶布放在李阿姨床头便离开了。“收费271元,涵盖了医疗耗材费用、上门服务费用还有交通费。”李阿姨的儿子算了一笔账:以往去医院需三四个人陪同,算上误工费、交通费,实际成本超500元。如今平台统一定价,却把护理服务从医院搬到家了,省时又专业。半年的上门服务,让李阿姨的儿子感受到居家护理服务带来的便利。
在浦口人民医院“互联网+护理”的工作后台,记者看到,所有专科护士的介绍,通过检索病人需求,就可以调出具备相应护理能力的护士名单,而患者需要上传自己的病历、病灶照片、备注等。护士长张赟说,第一次上门,往往会派两位专科护士同时上门,详细评估患者的情况,服务结束后,还会有护士和病人的“双向评价”,“一方面对护理服务进行监督,另一方面也鼓励患者谨遵医嘱,对自己的健康负责。”
记者了解到,目前南京市浦口区通过统一平台“健康浦口”,对辖区内医疗机构的“互联网+护理”平台进行同质化管理。患者可以通过统一入口进行操作和选择,价格公开透明。根据不同的项目,收费在60—300元不等,但同一项目的收费相差不超过20元。
成效:试点6年,织密安全与效率的“双重网”
给居家卧床的老人定期更换胃管、为正在化疗的患儿打通“生命管道”、帮肠癌患者上门护理造口……2019年,国家卫健委下发通知,明确江苏、上海、浙江、广东等6省市为首批“互联网+护理服务”试点省份。如今“互联网+护理服务”在我省已试水6年,帮助众多病患家庭解了燃眉之急。
记者采访了解到,对于医院而言,“互联网+护理服务”有助于各大医院推进“分级诊疗”,打通服务“最后一公里”,将适宜在家开展的护理服务延伸到患者家庭,既减轻了医院的床位压力,也有助于更合理地分配医疗资源,提高服务效率。那么如何确保上门服务的“单兵作战”护士具备专业能力?如何监督上门护理过程中的流程操作是否合规?
张赟表示,上门服务执业风险更高,虽然病人下单的是某一个单项的服务,但也有遇到比较复杂情况的可能,例如李阿姨除了鼻饲以外,还有气管插管,这就要求护士有比较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综合能力,发现异常能及时做出反应,送患者到医院。“在医院,我们有整个团队做后盾,但出了门就是一个人,所以派单的时候也会根据病人上传的病历去做综合评估。”记者了解到,南京市浦口区人民医院互联网+护理团队共有85名成员,他们的电子档案清晰标注着“双认证”标识:5年以上临床经验+居家护理专项培训。
“这不是简单的资格叠加。”张赟展示考核体系,“除鼻饲管更换等几十项操作规范,还包括突发低血糖处置、家庭急救动线评估等场景化培训。拿到考核证书,等于是‘双重认证’。”
在无锡市惠山区卫健委推动下,两年前,惠山区钱桥街道藕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藕塘护理院)与第三方平台签订合作协议,以“公众号下单—平台对接—护士上门”为核心流程,构建起标准化服务链路。患者通过公众号接入第三方平台系统,下单后由护理院接单并协调护士按约定时间服务。“整个过程会全程录音,后台还要求上传部分照片存档。”护理部主任薛婷娴介绍,“留痕管理让医患都有安全感,既保障服务规范,也为医患双方提供安全屏障。”
服务团队的专业性是基石。护理院严格筛选5年以上资质护士,经区或市级统一培训并取得“惠山区医疗机构互联网+护理服务岗前培训合格证书”方可上岗。培训内容聚焦导尿和胃管更换、标本采集等基础操作,确保护士在限定范围内提供专业服务。
目前,藕塘护理院“互联网+护理”月均服务患者3—4例,以留置/更换导尿管、鼻饲管、标本采集等需求为主。薛婷娴也观察到趋势:“居家老人增多,上门服务需求在增长。”当前,随着老龄化进程加快和民众健康意识的逐步提升,更高品质、更专业的护理服务为越来越多家庭所需要。“这必然会推动我们在服务内容、设施配备及人才储备等方面持续升级,以契合不断增长且日益多元的需求。”护理院院长许光清表示。
期盼:完善服务,上门费纳入医保
经过6年的探索,江苏多地已形成较为成熟的运行模式。截至目前,江苏省共有372家二、三级医院及基层社区医疗卫生机构开展试点工作,提供“互联网+护理服务”的护士18000余人,累计服务88.6万人次,有效延伸专业护理服务半径,真正实现“数据多跑路,健康零距离”。
记者采访发现,省内各地形成了以公立医院为核心、社区医院为辅助的“互联网+护理服务圈”,资源基本能覆盖辖区内的居民需求。以苏州工业园区为例,由园区唯一一家三级公立医院——苏州大学附属第四医院(苏州市独墅湖医院)作为区域引领,联合4家二级医院和7家社区卫生中心,形成“4+7”模式,对整个园区的上门护理需求进行统筹规划管理。“依托10余个专科护理联盟强化基层能力,在统一平台上为属地患者提供服务,打破‘信息孤岛’,破解机构平台重复建设、服务半径受限及价格差异等问题。”苏州大学附属第四医院(苏州市独墅湖医院)护士长王洁表示。
技术赋能带来效率革新。在常州,新启用的市级“互联网+护理服务”平台——“常享护理”,现已整合13家医疗机构、664名执业护士资源,提供伤口护理、康复指导等37项专业服务。市民通过手机即可预约护士上门,服务价格公开透明,质量全程可追溯。平台试运行期间完成居家护理服务超2000例,满意度达98.6%。
随着老龄化加剧,居家护理需求仍持续上升,记者在采访中也了解到,目前护理服务的“最后一公里”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尴尬,在采访中,多家医院的护理部主任坦言,主要还是费用问题,据了解,护士每次上门服务的收费,除了耗材和医疗服务费本身外,还要收取上门服务费。按照有关规定,“互联网+护理服务”属于医疗机构自主收费的项目。根据服务内容不同,收费从几十元至数百元不等,这笔费用是患者自费承担。
王洁认为,现在,很多患者都期盼着将“互联网+护理服务”能尽快纳入医保项目中,收费进一步明朗化,把医疗资源转化到患者真正需要的地方。
此外,一些护士的积极性不高也是“互联网+护理”面临的尴尬情况之一。南京一位高年资的护士透露,上门服务有些是利用下班休息时间进行,遇到褥疮、糖足这样护理时间较长的项目,再加上来回路途,有时需要耗费半天的时间,但完成一单服务的收入仅几十元,难免感到疲惫和劳动价值的体现不足。
王洁也提出建议,期待着今后相关医疗服务价格和网约护理服务的配套政策进一步落地,真正形成护理在家庭、医院、政府的闭环,促进专科护理服务更高质量发展。(安莹 赵晶 王甜)
来源:新华日报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