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江苏频道>>经济

“中国近代第一城”,唱响发展“三重奏”

人民网记者 王继亮
2025年07月03日07:45 | 来源:人民网-江苏频道
小字号

时光流转,江苏南通唐闸古镇大生纱厂旧址的钟楼依旧准点鸣响;两年前,国内首个智慧纺纱工厂在如今大生集团投产。

百年大生历经时代洗礼与时俱进,恰如这座城市的沧桑巨变。

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企业家张謇践行“实业救国”思想,在家乡南通陆续创办了大生纱厂、油脂厂、面粉厂、铁冶厂等,南通由此成为我国近代民族工业发祥地之一,他还注重发展教育、慈善事业。南通因此被誉为“中国近代第一城”。

进入新时代,南通高质量发展蹄疾步稳,2020年跻身“万亿之城”。去年,该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421.9亿元,同比增长6.2%,增速位列全国27个万亿城市次席。今年是“十四五”收官之年,人民网走进南通,触摸这里经济社会蓬勃向前的脉动。

启东海工船舶工业园内一家船企。人民网记者王继亮摄

启东海工船舶工业园内一家船企。人民网记者 王继亮摄

江海名城 发力蓄能

南通地处我国东部海岸线与长江交汇处、长江入海口北翼,集“黄金水道”“黄金海岸”于一身。166公里江岸线与276公里海岸线,铸就了当地船舶制造业的先天优势。

在当地工作生活了20多年,南通中远海运川崎船舶工程有限公司技术部部长林品一与这座江海名城双向奔赴:产业地标加速隆起,企业创新势头强劲,他也斩获科技成果无数。

今年3月,全球首艘24000标箱“碳中和”型甲醇双燃料集装箱船在该公司开工建造。林品一说,拿下这一单并不容易,“LNG和甲醇这两种燃料具有挥发性、易燃易爆、有毒的特质,如何确保安全运行和应急处置,这在国际新能源船型赛道上尚无先例可以借鉴。”

林品一带领团队组建攻关小组,以燃料舱应急排放为突破口,进行了一系列数值模拟研究,“历时两个多月近百次的测试,最终攻克难题并赢得客户的认可,随后还追加了5条同类燃料船的订单”。专注科研之余,看江水澎湃,听海浪拍岸,对林品一则是一种很治愈的感受。

除了这艘国际领先的双燃料集装箱船,全球最大、国内首艘造岛神器“新海鲟”轮,世界最大打桩船“二航长青”轮,亚洲首制风电运维母船“至臻100”“至诚60”,全国首座大型浮式天然气液化装置“NGUYAFLNG”轮等均为“南通造”。

作为南通的城市发展名片,当地船舶和海工产业规模分别占到全国的1/10、1/4。去年,南通提出“全域向海”战略,同步出台“向海十二条”,做大做强海洋经济。

启东海工船舶工业园是南通造船产业集聚区之一,18.8公里长的岸线集聚了中集太平洋、振华重工、中远海运等20多家知名海工企业,这里亦有“大国重器”的摇篮。“去年我们完成规模工业总产值和应税销售分别达325亿元、295.7亿元,双双实现两位数增长。”园区党工委书记任锴胜表示,当地将积极实施补链延链强链,着力打造“海工船舶就来启东”的产业地标。

数据显示,2024年,南通有119艘次新造船舶海工产品顺利交付,整个船舶海工产业产值突破2000亿元,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均增长40%以上,目前不少企业订单已排至2027年。

南通市委书记吴新明表示,沿海是南通奋进“下一个万亿”的最大增量,项目建设是海洋强市建设的关键支撑,要清单化、责任化推进沿海重大项目建设,加快培育壮大海洋新质生产力。

大生纱厂旧址上的钟楼是南通近代工业文明的标志。人民网记者 王继亮摄

大生纱厂旧址上的钟楼是南通近代工业文明的标志。人民网记者 王继亮摄

历史名城,焕发新生

盛夏的天亮得早,伴随着清脆的鸟鸣,南通博物苑一大早就热闹起来。市民李康习惯来此晨练,“这里的植物园有300多种植物和花卉,一年四季花香不断,每周抽空就会跑几圈”。

市民钱明明则乐于在节假日时带孩子来参观,他看中的是“南通博物苑里有地方文脉、自然标本以及艺术展示,让孩子在无形之中形成对我们城市的文化认同”。

你或许不知道的是,南通博物苑是中国人创办的第一座公共博物馆,120年前由先贤张謇创办,现有藏品5万余件。2020年11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此考察时曾指出:“张謇的事迹很有教育意义,要把这里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让更多人特别是广大青少年受到教育,坚定‘四个自信’。”

行走南通,张謇留下的历史印记不一而足。地处市中心的钟楼,原是张謇为大生纱厂配建用于职工上下班的报时工具,现在成了南通近代工业文明的象征。

据了解,当地完整保留了大生纱厂的工业遗存,码头、护厂河、清花间厂房等设施均保留原貌。大生厂史陈列室内,至今保存着晚清重臣翁同龢为纱厂开办题写的楹联——“枢机之发动乎天地,衣被所及遍我东南”。江苏大生集团董事长漆颖斌说,在以“修旧如旧”原则保护纱厂旧址的同时,着力推进智能制造焕新,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巧妙融合。

走进大生智慧纺纱工厂,10万纱锭高速运转的轰鸣声被智能化设备的低鸣取代,传统纺织工厂的记忆被AR技术唤醒。AGV无人车穿梭其间,传感器实时采集的3000多项数据在云端汇聚成“数字孪生”,而工人只需通过车载平板处理系统提示的红色故障点,万锭用工从传统车间的50人降至不足10人。

南通亦不止有张謇。作为南通城市发展的源点,寺街、西南营历史文化街区拥有9个市级以上文保单位、18处历史建筑,眼下正在书写古街新变的故事。当地自去年启动“点亮寺西”工程,计划用3年左右的时间,逐步打开街区保护和活化利用新格局。

江苏商贸职业学院张謇商业与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黄正平教授认为,只有把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城市烟火气结合起来才是有生命力的,才能更真实地反映历史遗产的过往和未来。今年以来,已有一批非遗、文创、茶咖、书店、小吃等多业态小店陆续亮相寺街历史文化街区。

韩先慧此前一直在北京开书店,一次旅游经历让他感受到“南通是一座很有文化底蕴的城市”,得知南通寺街复活的消息,他便来此开办起了“三三书肆”,希望把它打造成“南通人自己的人文书店”。据其介绍,书店现有《话说寺街西南营》《南通今古》《南通百景图》《张謇的交往世界》等与南通有关的书籍百余种。

原住民徐芹见证了老街从繁华到冷清再到而今的盘活新生,看着市民、游客竞相打卡感慨不已:“儿时的寺街回忆又回来了。”

居民们排队到社区食堂就餐。人民网记者 王继亮摄

居民们排队到社区食堂就餐。人民网记者 王继亮摄

人民城市,温暖涌动

一大早,在长江南通段九圩港一带,67岁的费长中手持长杆网兜,不时清理着江滩上的漂浮物,这是他退捕上岸后守护长江的第9年,也见证了五山地区滨江片区从“化工围江”到“江豚逐浪”的巨变。

生态质变,江豚、东方白鹳、勺嘴鹬等珍稀物种频频光顾这片水域。自2016年开始,南通启动五山地区滨江片区生态修复,关停“散乱污”企业203家,腾退修复岸线12公里,新增森林6平方公里。曾经的货运码头变身滨江公园,紧邻江边的狼山国家森林公园成为市民“生态客厅”。

在南通,不止有生态改善“大课题”,更有民生改善“小日子”。

崭新的墙面、宽敞的道路、新添的绿植……这段时间,崇川区濠西园小区81岁的居民成海如总是闲不住,没事儿就想在新改造的小区里走上几圈。

去年4月,崇川区对24个老旧小区实施改造。濠西社区工作人员陆洋介绍,此次改造创新性地让居民参与进来,成海如等居民提出的小游园改造、增加健身器材和儿童游乐场的建议,房屋外墙渗水、线路老化等问题都已落地解决。

城市发展成果让人民共享,居住环境提升的“面子”要有,惠民细节的“里子”也要有。

“健身、娱乐、康养、吃饭,在家门口就能全部实现。”这是南川园新村老年居民蒋粉英对“完整社区”的认识。中午时分,蒋粉英来到社区食堂“南川食事”点了一份小炒肉片、一份香菇青菜,外加免费的米饭和热汤,“吃得很好,才10元钱,最贵的两荤两素也不过15元,我们老两口吃都够了,比在家里做划算。”

按照往日习惯,蒋粉英下午会到社区日间照料中心泡个脚、打个盹,再和老邻居一起打打牌,听听健康公益讲座,晚年生活其乐融融。

作为南通唯一入选住建部“完整社区”建设试点,南川园社区现已完成7个居民小区的老旧小区出新改造,引进了健康养老、小蜜蜂加油站等为居民提供养老托育、家政保洁、体育健身、休闲娱乐等服务,并通过物业服务社实现了居民自治。

“发展为了人民,建设全龄友好城市是我们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重要举措。”南通市市长张彤表示,南通将以打造“家门口”民生服务品牌为牵引,健全覆盖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人口服务支持体系,加快建设全龄友好城市。

(责编:张鑫、耿志超)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