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持续15年的人才盛会,给南通带来了什么?

“才涌江海潮正劲,人才选择南通,南通定不负人才。”7月12日,第十五届江海英才创业周开幕式上,江苏南通向全球英才发出邀请。
彼时,南通国际会议中心内,包括两院院士、各类高层次人才以及海归、科技工作者等在内的600余人相聚紫琅湖畔,共赴一场持续了15年的创新创业嘉年华。
这场始于2011年的人才盛会,见证了南通从“人难聚”到“人才高地”的华丽转身:2015年至今,当地人才资源总量增加52万,达到172万人;高层次人才增加7.1万,突破14.3万人;海归人才总量接近5000人。
第十五届江海英才创业周开幕现场。人民网记者 王继亮摄
平台筑基:政策托举创业路
“让人才当主角、站 C 位”,是江海英才创业周一以贯之的鲜明导向。这背后,是一套从政策设计到落地服务的全链条支撑体系。
时间拉回到2009年,南通率先推出“江海英才”重点人才计划,以资金补贴、平台支持等组合拳吸引高层次人才。两年后,江海英才创业周应运而生,成为破解人才外流、创新动能不足的关键抓手。15年间,这一平台累计资助人才(团队)913 个,投入超10 亿元,让“政策红利”真正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创业动力。
势加透博洁净动力如皋有限公司的成长,是当地人才政策赋能的生动注脚。该公司董事长张学锋作为“江海英才”项目入选者,创办企业5年来,累计获得省、市、县三级人才补助630万元,就连创业初期的600平方米办公场所,也是地方政府免费提供的。
“政策托底让我们敢闯敢试。”张学锋说,公司近三年营收实现从200万元到7000万元再到1亿元的三级跳,“我们还拓展出气悬浮冷媒压缩机的新赛道,已经与多家行业头部企业达成合作。”
海归博士李小卫的“跨界”选择,同样印证着南通对人才的礼遇。2022年,任职于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尼康超高分辨率成像中心的他,受邀参加当年的南通江海英才创业周。活动中,南通的政策诚意和创新生态深深打动了他,最终果断辞去教职,携科研技术来南通创办了诒福生物科技南通有限公司。
“我们不仅获得市级‘江海英才’200万元、崇川区‘紫琅英才’150 万元、省级‘双创人才’100万元的叠加扶持,政府还帮忙解决了5套人才公寓。”李小卫说,现如今,公司已经组建起一支20人的团队,专注生物全组织3D成像技术研发,年产值也从起步阶段的不足百万元增至今年预计500万元,产品还成功打入海外市场。
政策的迭代更显诚意:从早期“江海英才”的普惠性资助,到2023年增设“攀峰人才(团队)”计划,对顶尖项目给予1000万元攻关资金和100万元安家补贴,再到今年新增对人工智能领域重大顶尖项目给予最高1亿元资助,并设立“AI人才通8条”“归国人才通9条”。截至目前,南通市人才资源总量已突破170万人,14万高层次人才、4000多名海外归国精英在此扎根。
南通“千企万岗”招聘会现场。人民网记者 王继亮摄
生态“圈粉”:人才与城市双向奔赴
如果说早期的江海英才创业周聚焦“引进来”,如今则已升级为“引才—落地—成长”的全链条生态平台。通过江海英才创新创业大赛与创业周联动,南通构建起“以赛引才、以产聚才、以情留才”的生态闭环,让人才不仅“引得进”,更能“长得好”,最终反哺城市产业能级跃升。
江苏镭利电子材料有限公司的成长轨迹颇具代表性。2023年,该公司创始人刘雷带着光刻胶膜项目参加第二届江海英才创新创业大赛,斩获二等奖及400万元资金扶持后,在苏锡通科技产业园扎根。项目投产第一年,企业营收就突破700万元。
“是大赛成就了我,让我在南通找到了适宜创业的天时地利人和。”刘雷说。据统计,四届江海英才创新创业大赛累计吸引2200多个项目参赛,其中365个项目落地南通,获得省、市、区三级资助超6亿元,创造销售收入13.5亿元。
去年夏天,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智控学院系主任杨敬辉,将事业坐标锁定南通启东市。
“从公司注册到场地保障,从政策对接到资源嫁接,政府工作人员全程‘陪跑’。”杨敬辉说,“这里懂产业,更懂创业者。”南通、启东两级政府给予的300万元资助,让她的学术理想顺利照进产业现实。
这份生态活力,还体现在对青年人才的全方位培育上。目前,南通形成了覆盖大专至博士的 “3+2”津补贴体系,政策覆盖人才购房、租房、生活补贴及就业、创业扶持,近两年已累计发放补贴超11.5亿元,惠及17.9万人次。“江海青年卡”、免费青年驿站、灵活就业社保补贴等举措,更切实解决了年轻人的后顾之忧。
如今,南通正以“江海英才”活动为支点,构建“季季有活动、全年不断线”的服务体系。今年4月第三个南通“人才日”上,政策集成、产业协同、资金融通、人才聚智四个平台同步启动,持续做好人才服务“后半篇文章”。
15年积淀,转化为城市发展的强劲动能。据统计,南通仅创业类人才企业就累计创造销售582.57亿元、税收29.5亿元,培育出一批科创板上市企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等。
“江海英才创业周持续赋能,南通人才集聚效应日益凸显。”南通市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陈林说,如今的引才聚才已从“阶段性盛会”变成“常态化生态”。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