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一批重点交通工程全力推进建设

原题:宁滁高速沥青摊铺过半,宁芜铁路南京南盾构段十月贯通
南京多项重点交通工程全速推进
近日,南京“秋老虎”气势汹汹,连续多日气温维持在36℃以上,户外作业面临着“上蒸下煮”的双重考验,但南京一批重点交通工程的步伐却未停滞,在酷热中全力推进建设。
宁滁高速沥青摊铺进度过半,绕城公路开展养护大中修
8月18日上午,在宁滁高速公路江苏段施工现场,随着摊铺机缓缓前移,工人们正挥动铁锹,将摊铺机边缘散落的沥青料麻利地铲平、推匀,动作娴熟流畅。几台压路机跟在后面,依次完成初压、复压、终压三道工序后,一段平整又密实的沥青路面便铺设完成。
上午10时左右,工人们来到休息区集中休整。遮阳篷下的桌子上不仅有切好的西瓜,旁边还摆着藿香正气水、风油精等防暑用品。“每个点位安排2—3人,15分钟一换班,这天气谁也扛不住连轴转。”现场管理人员介绍。记者看到,项目部还在现场设置了空调车供工人休息,配备应急救援人员和足量急救药品,保障工人安全作业。
目前,该路段沥青摊铺施工全力推进中,沥青摊铺已完成总量的62%,预计今年10月完成摊铺任务。项目建成后,将对国家长江经济带发展及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缓解八卦洲长江大桥及雍六高速过境交通压力有着重要意义。
白日里的绕城公路车流如织,到了夜间,一线养护工们正奋战在灼热的沥青与机械之间。记者了解到,为避开车流高峰与极端高温,南京交通部门将养护作业调整至夜间,在灼热路面上争分夺秒。
在绕城公路玉兰路隧道至铁心桥服务区路段施工现场,记者看到,G42绕城公路半幅路面被隔离出700米作业区,2台摊铺机、6台压路机连轴运转。市交通运输局公路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为避开白天车流高峰与高温时段,他们每天22时封闭现场,0时30分启动摊铺,天亮前恢复通行。
绕城公路是南京的交通大动脉,也是江苏省干线公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绕城公路服役年限较长,近几年南京公路部门对其分段实施中修工程,今年中修的路面长4.75公里,主要处治路面车辙、网裂、跳车等病害,延长道路使用寿命,预计9月底完工。
宁芜铁路南京南盾构段10月贯通,宁淮城际跨长深高速连续梁合龙
宁芜铁路南京南盾构段内,“宁芜号”盾构机正朝着10月贯通的目标冲刺。从穿越农花河、机场高速等关键节点,到顺利掘进通过秦淮新河2.6米最浅覆土区这一最大风险源,“宁芜号”盾构机一次次挑战工程极限,创下国内盾构工程新纪录。记者15日了解到,目前“宁芜号”盾构机累计掘进1038环约1868.4米,预计10月贯通。
当天气温35℃左右,记者跟随工作人员从盾构井深入到地下20米的隧道中,原以为地下会是一个清凉世界,没想到,由于隧道内空间相对密闭,空气温度约40℃。而在这条地下长龙中,100多名建设者正在攻坚奋战。
现场项目负责人告诉记者,为了创造更好的施工环境,项目部从多方面着手,首先优化通风系统,加装启用了两台大功率风机,为隧道内通风,使用冷却塔为作业用水、小型设备用水进行循环冷却降温,还定时往隧道里运送冰块等,降低隧道内环境温度。同时,现场休息室里放置了冰箱,储备降温食品,备足防暑降温药品等,确保在高温环境下工人的身心健康。
近日,在南京市六合区金牛湖街道宁淮城际铁路站前4标项目施工现场,随着最后一方混凝土精准浇筑入模,标志着宁淮城际铁路跨G25长深高速的100米连续梁成功合龙,项目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此次合龙的连续梁是宁淮城际铁路省界至六合双线特大桥重要组成部分,由中铁三局承建,全长221.5米,主跨达100米。施工采用悬臂浇筑工艺,共完成13个节段,累计浇筑混凝土4334立方米。
项目建成运营后,将与徐盐高铁、连镇高铁等互联互通,成为连云港、淮安、盐城、宿迁等苏北城市直达南京的快捷通道,实现淮安与南京1小时直达,对于完善区域城际轨道交通网络布局、便利沿线群众出行等具有重要意义。
AI高效“保驾护航”,无人机为桥隧做“体检”
上周末,随着指令下达,一架搭载变焦镜头、热红外相机与激光测距设备的无人机升空,为南京栖霞山长江大桥完成了一次全面巡检。从飞行前的计划协助审批和有效调配,到飞行中的实时监测和风险预警,再到飞行后的落地报告,市低空飞行服务中心提供了全流程服务保障。
桥梁结构高耸,部分病害易出现在高耸或隐蔽部位,巡检人员难以抵达,不仅巡检效率低下、风险偏高,还存在不少检查盲区。而无人机巡检系统的应用,有效破解了这些难题。市交通集团所属空地数智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以往人工需耗时7天完成的巡检任务,如今仅用2小时就能完成,且借助AI技术可自动生成报告。在高温等特殊环境下,该系统还能减少人工巡检所需的人力、物力投入,同时降低病害漏检率,显著提升巡检的全面性与准确性。
目前,在市低空飞行服务中心的统筹调配和服务下,部署在市属过江桥隧的机库已实现常态化运行,每天设备日均可飞行4—6架次,该系统能对12类典型病害进行自动化识别,单次巡检覆盖面积达2000平方米,即便在雨雾环境中,系统的识别率仍能保持在80%以上。
不仅如此,在乡间道路上,无人机巡检时,水泥路、柏油路上不起眼的裂缝、小坑洼,都能被AI系统一一圈出。这种“空中侦探”无人机可对周边3公里的农村公路展开巡查。系统为它规划好12条固定航线,过去人工巡检得花一个月,现在一周就能完成,效率翻了好几番。
地面上还有“陆地尖兵”在行动。巡检车开在路上,一边跑一边自动“扫描”——路面是否有破损、路上是否有抛洒物、哪里在施工围挡、交通设施是否完好,都逃不过它的“眼睛”,准确率90%以上。
“智能AI巡检技术是推进农村公路智能化管养的重要抓手,它能真正让农村公路巡检实现高频次、无盲区。”南京交通部门相关负责人介绍,尤其在高温的夏天,依靠AI巡检技术,可以避免人工巡检的长时间户外暴晒。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