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江苏频道>>社会

青春华章|“世界遗产”灌溉江南水乡

人民网记者 俞杨
2025年09月24日16:51 | 来源:人民网-江苏频道
小字号

日前,从马来西亚吉隆坡传来喜讯——句容赤山湖灌溉工程成功入选2025年(第十二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填补了江苏长江以南地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的空白。

9月22日,记者实地感受了这座千年前的水利遗产风采。傍晚,赤山湖边,清风徐徐,波光粼粼,远处的湖水正流向多个河道,滋养着周边7.7万亩沃野良田。

落日余晖中的赤山湖。人民网 俞杨摄

落日余晖中的赤山湖。人民网 俞杨摄

句容市“五山一水四分田”的地貌像“句”字一样,三面环山,中间是湖沼圩区。赤山湖灌溉工程位于其西南部,地处南京秦淮河上游,是一座以赤山湖及其入湖河道为主要灌溉水源、覆盖赤山湖周边及下游区域的大型水利工程。

该工程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至东吴赤乌二年(公元239年),是我国丘陵与圩区并存地区最具代表性且至今仍在发挥作用的蓄水灌溉工程之一。

“时间足够久、规划足够好、管理足够出色,记载还特别完整。”句容市水利局党委委员、办公室主任张雨路称,古人巧用句容“丘圩并存”的地形,创造性地以“低乡蓄水、高乡壅水”的“三维治水体系”实现全流域调蓄,其科学理念至今仍在灌溉、防洪中发挥着基础作用。

赤山湖如今已成为国家级湿地公园。句容市水利局供图

赤山湖如今已成为国家级湿地公园。王鹏飞摄

沿着赤山湖边漫步,磐石水则吸引了众人目光。它是江苏最早的水文观测设施,专门用来监测水位变化。“春夏七尺、秋冬四尺”,古代人用它来规范科学用水,保障耕地不过度围垦。

赤山湖灌溉工程申遗团队负责人、河海大学二级教授陈菁认为,我国古代科学的规划布局,完善的管理体系,以及记载在史书上的规章,与“河长制”“生态红线”等现代治理理念隔空呼应,对后世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江苏最早的水文观测设施——磐石水则。人民网 俞杨摄

江苏最早的水文观测设施——磐石水则。人民网 俞杨摄

赤山湖灌溉工程历经六朝堰坝、唐宋斗门、明清石闸、民国混凝土闸坝,形成了“蓄、引、输、排”一体化的水利体系。新中国成立后,在赤山湖上游相继建成了26座中小型水库,配套建设了南、北干渠系统和多条骨干排水河道,一系列系统治理举措显著提升了灌区的抗旱防涝能力与灌溉保证率。赤山湖灌溉工程也由此转型为功能更加完善的现代化赤山湖灌区。

赤山湖灌溉工程全貌。句容市水利局供图

赤山湖灌溉工程全貌。句容市水利局供图

“我们将从防洪灌溉,向着生态湿地、文化旅游的路径上发力,最大化发挥它的社会效益和经济价值。”张雨路向记者描绘了未来规划。

65岁的自然摄影师范明从事生态摄影30年。自2019年起,他开始在赤山湖开展鸟类调查,被人们亲切地称为赤山湖“鸟叔”。

作为南京周边最大的候鸟栖息地,赤山湖每年吸引着200余种鸟类栖居。“深水吃鱼、浅水吃草,湿地候鸟对生态环境有高要求,它们在哪里停留,哪里的生态环境就不会差。”这些年,在江苏境内,候鸟迁徙到哪里,范明就追到哪里。

范明在赤山湖国家湿地公园内观鸟。人民网 俞杨摄

范明在赤山湖国家湿地公园内观鸟。人民网 俞杨摄

文旅深度融合背景下,赤山湖先后举办了万人骑行大会、赤山湖冬泳节、赤山湖国际公开水域挑战赛暨铁人三项邀请赛等重磅赛事。截至2024年底,赤山湖已累计接待游客超100万人次。

随着赤山湖灌溉工程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包括里运河-高邮灌区、兴化垛田灌排工程体系、洪泽古灌区在内,江苏已有四个灌溉工程入选。它们融合了古代水利科技、管理智慧与区域文化,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责编:张鑫、李阔)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