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贴安全防范海报
发放警民联系卡
张裕松,男,汉族,1963年5月生,中共党员,2002年部队转业,现任南京市玄武区玄武门派出所台城花园社区民警。从警以来,他多次受到市公安局表彰,先后被评为市局春风使者、分局爱民模范, 2011年、2012年连续两次荣立个人三等功,2012年被省厅评为“春风行动”先进个人。
“作为警察,我最要做的,就是让老百姓充满安全感地去生活。”
玄武区台城花园社区坐落于景色秀美的玄武湖畔,紧邻南京市政府,东倚明城墙,西靠北极阁风貌区,生活居民达3500多户、9000多人。作为城墙脚下的老社区,环境差、治安乱、停车难等各种矛盾交织,发案率居高不下。
任台城花园社区民警后,张裕松一头扎进社区,开始了挨家挨户的走访调查,不分白天黑夜、不论刮风下雨。习惯早起的他,索性每天提早一小时到单位,拿上笔记本就转进社区里“散步”,走访群众,发动群众,为小区解决一个又一个安全防范难题。
由于缺少经费,居民又不理解,张裕松的工作步履维艰,但他从不轻言放弃。峨嵋路2号和高楼门22号是江苏省气象局的家属区,长期没有物业管理。张裕松多次与气象局保卫和后勤部门“软磨硬泡”,省气象局物业管理公司最终派驻物管人员进小区,小区大门不但有人看守,还在出入口安装了监控,群众拍手称快。2008年,北极西村因收不足物业费,物管很快撤出。此后两年,该小区封闭管理曾屡建屡撤。张裕松于是挨家挨户上门沟通,组织召开业主大会,广泛征集群众金点子,决定拿出 “以租代尝”的解决方案——把小区门卫室承租给裁缝店,由裁缝店主兼作物业管理人员,以租金抵偿物管费,借水行船,把好小区安全的第一道门。就这样,张裕松因地制宜,成功摸索出“五种模式” 物管进社区工作法;促成了老小区道路微循环系统,缓解了380余辆汽车停放难题,为小区新增21处监控探头,安装防范刺100多个。在他的经营下,以社区民警为核心,以66名社区保安、物业保安、社工为骨干,以78名楼幢长、单元长为支点,以35名社区积极分子、党员、低保人员为基础的“控点封片巡面”的巡防模式,历时数年终于建成。
经费短缺,对于老旧小区的治安防范是道绕不过的关口,尤其是动辄近万元的监控费用,几乎是个奢望。张裕松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下决心要拿出解决办法。利用业余时间,他反复往专业市场跑,请教技术人员。功夫不负有心人,去年8月,他尝试3个简易型监控探头共用1台硬盘刻录机,通过与附近单位协商将硬盘刻录机安装在了单位值班室,既解决了用电、维护等问题,也保障了24小时有人值守,而花费却不到2000元,实现了“减价不减质”的效果。这个“花小钱办大事”的好方法也吸引了众多兄弟单位前来学习取经,逐步在全市推广开来。
在张裕松辛勤的耕耘下,今天的台城花园社区面目一新,发案率下降90%,群众满意度、安全感显著提高。台城花园社区的成功经验成为全市老旧小区推进平安建设的“教科书”,被市局评为“社区六进”工程首批示范点。
“做社区民警,就要让群众看得见、听得到、找得着。”
对于台城社区的居民而言,不管大事、小事,多烦心的事,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张警官。
鸡鸣山庄18栋住着一对姓管的老夫妻。一天晚上9点多,年过八旬的老夫妻俩居然为琐事争吵扭打起来。正在气头上的老爷子一时想不起儿女的电话号码,却从抽屉里摸出张裕松的警民联系卡,“懒得跟你讲了,马上喊张警官来评评理”。接到电话的张裕松二话没说,连夜赶到,安抚老人情绪、照顾二老收拾好杂乱的房间,忙到深夜才离去。2011年年初,张裕松接到了一个令人心情沉重的电话,家住北极西村的五保老人吴少明去世。正值寒冬,刚过世的老人还躺在独居的简易房中,女社区主任害怕不敢进门,赶紧打电话向张裕松汇报。张裕松赶来后,忙前忙后,送老人走完了人生最后一程。有居民问他不怕吗,张裕松坦然道,“跟老人交往这么多年,早已有了感情,还怕什么呢?”74岁的吴少明老人一直未婚独居,身体状况每况愈下,所住的平房又经常漏雨,生活难以自理。一次报警求助,让老张记住了这个无亲无故的老人。下社区时,张裕松总记挂着要上门看一看,天凉了为老人添置一些衣物、生活用品。社区里受过张裕松帮助的群众常常拎着些鸡蛋、麻花之类的东西来警务室“送礼”,张裕松推却不掉,便一转手把“礼物”拎到吴少明老人家里。张警官时不时就来“送礼”,让老人很是“得意”,逢人便说:“别看我无儿无女,张警官就是我的亲人。”
几年来,他主动关心社区弱势群体,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他与6名特困对象和服刑人员子女结为帮扶对子,帮助解决户口、就业、就学等生活难题60余件;他视群众为亲人,用真心真情真爱为民排忧解难,被小区居民誉为“我们心中的人大代表”。
“说心里话,我这人比较倔,只要认准对群众有意义的事,无论如何也要坚持做下去。”
军人出身的张裕松骨子里有一种近乎偏执的执着,对于自己肩上的责任他看得比什么都重,不达目的他决不罢休。
原住西家大塘43号的严超是一名孤儿,由于无法找到领养人资料,他的户口一直得不到落实,考学、就业、社保,处处受影响,成为多年以来困扰他的一块心病。张裕松把严超的事记在了心上,时时关注,年年奔走,不放过任何一丝的希望。去年一天,张裕松意外获悉其唯一的身世证明人病重的消息,他随即利用周末赶到医院现场做了笔录。几天后,老人便去世了,张裕松的这份调查材料最终成为证明严超身世的唯一依据。今年,得知社区托管新政出台后,张裕松抓住机会,将严超的情况逐级向上反映,经过多次论证、协商,顺利办理了相关手续,终于为严超办好了落户批准手续,为这一天,张裕松足足坚持了五年。
正是像这样一件又一件的小事,让他在群众中建立了“说得上话、办得了事”的威信。社区里每当有处理不了的利益纠纷,有缓和不了的矛盾,有解决不掉的困难,只要事情陷入僵局,居民们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张裕松。多少次,当矛盾一触即发时,一声“张警官来了”却能瞬间让双方冷静下来,“张警官向来主持公道,为我们着想,他肯定不会让我们任何一方吃亏的。”群众对他的信赖已经超越了一般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