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队训练
和同事们交流
一个是身患严重肾病、每天须吃12种药的基层民警,一个是家庭一贫如洗仍孜孜追求上进的女大学生,县团委组织的一次偶然的助学活动,开启了他对她的真情帮扶之路。
自2009年开始,在4年多的时间里,江苏省睢宁县公安局特警大队副教导员王海龙,一边与病魔顽强抗争,一边瞒着父母与同事默默救助贫困女大学生张小雅及她的家庭。直到2012年8月底,远在大连住院治疗的王海龙无法将助学金亲手交给张小雅,只好托付父亲代办时,父母及同事才知道真相。2012年,王海龙被徐州市公安局评为十大爱民模范、记三等功一次;2013年入选徐州市第四届“彭城好警察”;多次受到睢宁县政府、县公安局嘉奖。
四年帮扶一直瞒着父母和同事
2009年,33岁的王海龙被抽调到县政府开展民风整治工作,正是这段工作经历让王海龙一家与该县朱楼镇的贫困女孩张小雅结下不解之缘。当时县团委正开展“圆梦行动”助学活动,以帮扶因家庭困难而无法圆梦大学的高考学子。“我们带着助学金,上门看望这些贫困家庭的高考学子”,王海龙忆起当时情景依旧记忆犹新,“当我看到这个小女孩家庭的艰难处境时,我的心里酸酸的!”
张小雅姐弟三人,小弟弟因患白血病不幸去世,家中欠下近30万元的债务,还有一个正上高中的妹妹。父亲在建筑工地干小工,母亲在县城租间小屋卖菜煎饼。懂事的小雅不忍父母为偿还债务饱受苦难,执意要求辍学。后来在学校各方的帮助下减免一半学费才得以继续完成学业,并在当年6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一所重点高校。
此情此景,让王海龙的内心为之深深触动,他暗下决心一定要资助这个既懂事又争气的小女孩完成学业。当天回到家里,王海龙就和妻子商量此事,妻子听后非常支持。当时自己病体的各项指标还算稳定,但又怕父母担心,王海龙便和妻子决定将资助一事隐瞒下来,这一瞒就近四年。
第二天,王海龙就和妻子购买了很多日常生活用品,一同来到小雅的家里,把他们想要资助小雅完成学业的想法委婉地告诉了小雅和她的妈妈,并捐出第一笔救助金2000元。于是,4年的救助之路就这样开启了,并一直持续下来。直到2012年8月底,远在大连住院治疗的王海龙无法将助学金亲手交给张小雅,只好托付父亲代办时,父母及同事才知道真相。
最高兴是在父亲节收到问候
早在开始资助张小雅之前的2008年5月,王海龙就已经被查出肾病,并且已经发展到了三期。当时医生建议他接受保守治疗,并再三叮嘱治疗期不能感冒发烧以防引起免疫力下降。在那段时间里,王海龙除在饮食和心理上注意调节外,依旧全身心地投入工作。
去年8月,王海龙赴大连做了一次全面检查,现在每一天得吃12种药,有些药必须用进口的,同时还要自行向体内注射激素药物来稳定病情。做过肾穿刺后,每个月都得前往大连做复查。“我倒想看看为这病究竟要吃多少药!”面对柜子里堆满的病历、化验单和各种各样药瓶,王海龙乐观地自我解嘲。
夹在一摞捐助清单里的一张卡片格外显眼。“那是帮扶联系卡,平时我们经常给小雅打电话问情况,鼓励她;逢年过节时,小雅也总会打来电话送上祝福,最高兴是在父亲节收到问候!”王海龙欣慰地告诉记者,小雅很争气,每年都能拿到奖学金,这是对自己付出的最大回报。
随着病情加剧,王海龙的经济负担越来越重,从去年年初开始,平均每月医药费都在3000元以上,妻子又没有正式工作,家庭并不宽裕。“办法总比困难多,我们会一直资助她找到工作为止!”就在去年暑假,王海龙还给正在徐州上大二的小雅妹妹添置一台笔记本电脑。由于她患有甲亢和过敏性休克症,王海龙还积极为其寻找救助对象。
除此之外,王海龙还参加了睢宁县民间公益组织“小红帽志愿者协会”,在工作之余经常担任义工给敬老院、孤儿院捐送生活必需品、洗衣做饭、打扫卫生,陪老人孩子聊天。2013年初,王海龙发动志愿者们一起为睢宁县官山镇身患白血病的女孩小春秋捐款,并向社会募捐善款20余万元。随后,王海龙又开车将小春秋送往徐州二院进行治疗并兼当护理。3月15日,王海龙在医院陪着小春秋进行第一次手术,7个小时的等待与煎熬,当得知手术成功后,王海龙和志愿者们高兴得拍手相庆。
11岁女儿也爱上捐压岁钱
其实,早在十多年前还在看守所工作的时候,王海龙就曾帮助过一对小姐弟俩。他们的父母因为盗窃被羁押在看守所,为能见父母一面,小姐弟俩徒步几十公里,从农村家中一路找寻到县城看守所。“那天正好是我值班,外面还下着雨,当这俩孩子湿漉漉出现在我面前的时候,我心里很难过。”王海龙赶紧给他们买来热饭热汤,让他们看过父母后,又委托别人专程将两个孩子送回家,并把身上仅有的70元钱塞给他们。
从警18年,王海龙真心帮助过很多人,默默做过很多好事。18年来,王海龙的妻子,也一直在背后毫无怨言地默默支持自己的丈夫。
2011年“清网行动”期间,王海龙带病坚持远赴云南押解拐卖儿童的女嫌疑人返回睢宁。当时,徐州正值寒冬,因为云南气候温暖,嫌疑人没有携带任何保暖衣物,被冻得瑟瑟发抖。就在收押完毕的当天夜里,王海龙回到家里向妻子找些保暖的衣服给嫌疑人送过去。妻子二话没说,立即拿出一件毛衣和一件才上身几天的羽绒服交给丈夫。用妻子的话说,“支持丈夫做点事,已成为一种习惯!”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王海龙的一举一动在潜移默化中也深深感染了自己年仅11岁的女儿。现在,只要在电视中看到家庭有困难的同龄人,或者自己的同学遭遇困难时,小家伙总是缠着爸爸、妈妈,坚持着把自己的压岁钱捐出去。今年初,女儿还跟着王海龙一起参加了“救助小春秋义卖活动”,并捐出自己全部零花钱。女儿的做法让王海龙和他的妻子感到非常欣慰。
“有人问我,你身体不好,还做那么多事干嘛,说实话,我也累,但看到自己的付出换回群众灿烂的笑容时,我觉得我很值”,王海龙告诉记者,“如果说现在我还期盼什么,那就是渴盼我的病情就此止步,而我助困的脚步会永不停歇!”(作者 王彪 吴苏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