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7日 第
3
期
往期回顧
分享到:
0
聖和藥業董事長王勇:認真做一家“百年老店”
陳霞
在南京聖和藥業董事長兼總經理王勇的身上,有著知識分子的謙和儒雅——娓娓道來創業點滴,看到記者記錄,會緩緩放慢說話的節奏。然而,當記者以“儒商”定位其商人身份時,他擺了擺手說,“我只是一名實體企業的經營者”。已過不惑之年的他,用認真與務實,將一手孵化的“一人一店”小公司,發展成了制藥業的“全國百強企業”,而今,他的目標依舊務實——踏踏實實,把聖和做成一家“百年老店”。
南京聖和藥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王勇博士
創新鋪就創業成功之路
為這“百年老店”的目標,王勇將他90%甚至更多的精力都放在了藥業經營上。除了南京和國內其他地方的工廠,聖和把觸角伸到了國外,他經常要飛返於太平洋上空。在南京的時候,“一有空就去接送女兒上下學,和她聊聊天,教給她為人處事的道理。”王勇笑言,如果當年沒有投身商海,他可能會是一個一心鑽研學術的好老師。
在下海前,王勇曾是中國藥科大學的一名老師。然而,在當時的社會大環境下,高校老師要在外創業,是無法保留校內工作的。而為了自己的喜愛,也是為了一種更精彩的人生,他還是放棄了在大學工作的機會,走上了創業的道路。
1996年9月,王勇利用自己轉讓技術專利等所得,並向朋友借了一些錢,在牛首山租了一個幾千平方米的廠房,陸續招了六七十名工作人員,正式創辦了聖和藥業。當時,他前前后后投入了一千多萬,背負的可不僅僅是債務,也許還得搭上自己的未來。“可人生的道路,不管多麼難走,你都要認真面對。”回顧創業路,王勇說,他常常要在“舍”與“得”之間尋找平衡。思考的最后,他往往會把眼光放在更遠處。
比如,在創業之初,他就把科技研發放在了聖和成長的最重要位置。“當時企業發展有兩條道路,一條是像大多數藥企一樣生產仿制藥,成本少、見效快,但是市場大規模同化﹔另一條是走自主創新的道路,高投入、高風險,失敗的概率極大,但也可能會帶來豐厚的回報。”王勇告訴記者,他選擇了后者, 每年投入不低於銷售額7%的資金搞研發,2001年,聖和推出“聖諾靈”(注射用阿奇霉素),上市第一年就創造了幾千萬元的產值﹔2002年,推出國內獨家品種“聖諾安”(奧硝唑氯化鈉注射液),當年實現產值近億元﹔2003年2月,成功推出國家一類新藥“聖迪鋒”(注射用加替沙星),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
之后,聖和每年都要推出一兩個新藥,迄今已獲得新藥証書100多本。而最讓他們引以為榮的是2009年底投產的擁有國際專利的國家一類創新藥“優諾安”(左奧硝唑氯化鈉注射液)。這個歷時近10年、花費幾億元研發的新藥,專門用於治療厭氧菌感染。目前,該藥已經獲得三項美國及歐洲發明專利。
不讓一粒次等藥流入市場
除了經濟上的投入之外,為了尋求技術支持,王勇還經常奔波於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之間,一次次向專家、教授虛心請教,在交往中與他們建立了密切聯系。
時至今日,在全國近5000家制藥企業中,聖和藥業已躋身百強,從最初生產一、兩種藥品,快速發展成為一家集醫藥研發、藥品生產和市場營銷於一體的現代化藥品生產企業,躋身“國家新藥創新孵化基地”。
然而,對王勇來說,榮譽不僅是對過去的認可,更是對未來的激勵。採訪的兩小時,他談得最多的是企業的責任,而對於制藥企業來說,最核心的就是藥品的“安全有效”。
王勇一直要求每個員工牢記做藥人的責任,從生產到銷售的每個環節嚴把質量關,保証病人吃到的每一粒藥都是安全的藥、管用的藥。
正是這一份對責任的堅守,聖和藥業於1999年通過國家藥品生產企業GMP認証,成為我國第一批通過國家GMP認証的藥品生產企業。
也是這一份對責任的堅守,聖和決不讓一粒存有質量隱患的藥物流入市場。王勇說,不論是做人還是做企業,“規范守法”這條底線必須要堅守,對於事關人命的制藥企業更是如此。“有些藥服用后會有一些不良反應,雖然概率較低,但是對遇上的患者來說,就是百分之一百的事情。而聖和,為了做大做強,做出信譽,做出品牌,制定了比國家標准還要嚴格的內控標准。”王勇介紹,有一種藥物,國家標准的有效期是2年,聖和的內控標准有效期是1年半,對於一年半后尚沒有銷售出去的價值2000多萬的藥物,聖和全部進行了銷毀,“盡管還在有效期內,但是隨著雜質的增加、質量的下降,引起不良反應的概率也加大了,我們就進行了銷毀。”
從短期來看,聖和銷毀藥物的行為增加了成本,但是長期來看,對於企業的信譽和發展是有益的。採訪中,王勇不止一次提到,要把聖和打造成“百年老店”。為著這個目標,聖和在注重產品質量的同時,還加大了生產企業的專業化服務,提高銷售終端的專業服務意識。比如,建立專業的服務團隊專門服務患者,普及用藥知識,讓更多老百姓知道用藥須知,做好跟蹤服務,記錄藥效和不良反應。
殫精竭慮打造“百年老店”
在王勇看來,把一家企業做成“百年老店”,除了要有市場、有口碑,更需要有卓越的管理機制。“以前,我是一個事必躬親的人,這是絕大多數創業者的通病。”王勇說,中國的民營企業起步時大部分是靠創業者一個人打拼出來,是“人治”的企業,發展到一定階段,弊端就會顯現,“我們聖和要做百年老店,就必須轉變成‘法治’的企業,制定出一套良好的管理制度,然后按制度辦事。”
而這種轉變,最好是由創業者自己親自啟動。這對王勇來說是個挑戰,而他一如既往,選擇了認真面對。第一步,就把目標鎖定在了人才隊伍的建設上。
王勇清楚地知道,所有好的制度能夠發揮其作用,最關鍵的因素還是人。“現代經濟學指出,企業的核心競爭是人才的競爭,對於需要不斷注入新鮮血液的醫藥行業更是如此。”
據統計,聖和的員工現有1000多人,具有大學以上學歷的員工佔總數的70%以上,其中不乏藥學、醫學、計算機等專業的博士、碩士人才,聖和藥業的核心管理層是由5位平均年齡在40多歲、充滿生機與活力的年輕人組成的團隊。而為了讓員工最大程度的得到提高,聖和每年都會定期舉辦各種培訓班,提高員工的素質和業務水平。
對於自身,王勇也設定了目標——最晚60歲離開崗位,讓聖和最優秀的人來接替他的位置,“這個‘優秀’的人也不是我一個人說了算,有人說聖和是王勇的,沒錯,聖和藥業是我一手創辦的,可我卻始終強調聖和是靠大家建設的,所以,這個接班人必須是全體聖和人公平公正民主選舉的結果。”
記者問及離開崗位后做什麼?王勇的的回答沒有一絲猶豫,“我希望,還能回到大學當兼職老師, 總結一下自己多年的思想與感悟,與年輕人多交流,將自己認為有用的東西,盡可能多地分享出去。”
知識分子出身的王勇,時刻忘不了自己“兼濟天下”的家國情懷, 採訪中,記者偶然得知,與南京總統府毗鄰的“南京六朝博物館”將於8月9日開館,而在一開始,這個地方是要用來建聖和總部大樓的,后來這地塊考古發現了六朝建康都城宮城的東城牆遺址,王勇的初衷變了,“我要為南京造一個關於六朝的歷史博物館,長久地傳承下去,讓后來的人可以從歷史的點滴痕跡裡,懷想我們祖先曾經的生活,更重要的是,以史為鏡,做好傳承,幫助未來的發展。”
來源: 人民網江蘇視窗 編輯:陳霞 唐璐
首頁
1
尾頁
欄目
介紹
《創新突圍》為人民網江蘇視窗推出的獨家品牌欄目。通過公司採訪,市場調研,數據解讀,總裁訪談,我們致力為您打開的是創新的黑匣子:闡述創新的新理念、新觀點、新方法,共同探尋創新之道、創新之則,創新之源。本土實踐,全球智慧,你將在這裡看到、聽到,一個個知名企業是如何通過"創新"實現"突圍"。
欄目策劃
華祥名
撰稿
楊勝利 陳霞 胡偉
攝影
楊勝利
開篇之語
創新中國路在何方
2013-11-15
閱讀
排行
江青究竟有多愛毛澤東?
調研稱公務員工資8年未調整 增長機制未…
毛澤東晚年六大“秘事” 張玉鳳守住了多…
習近平與彭麗媛結婚從簡 僅辦一桌酒席答…
最高檢:能源局煤炭司副司長魏鵬遠家中搜…
有多少秘密小組曾為毛澤東服務?(組圖)
國防部:對徐才厚案涉案人員一查到底
周恩來“無后”真相揭秘 曝六大驚人之“…
毛澤東並非“文革”初期就厭惡江青
委員建議開車玩手機入刑 因盲駕比酒駕更…
人 民 網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14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