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注意到,2022年,淮安在市場主體滿意度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在江蘇省工商聯發布的全省民營經濟營商環境評價報告中,淮安滿意度總體水平提升至第一梯隊﹔在全國工商聯公布的“萬家民企評營商環境”結果中,位居全省第二。請問史市長,淮安去年在優化營商環境方面主要做了哪些工作?
在營商環境上,我們一直強調“做的要比說的好、服務要比需求早”。去年,我們對標全國全省一流城市,圍繞投資、市場、政務、法治、政策、人文等六個環境建設,統籌實施了58項營商環境改革措施,切實把工作做到企業家的心坎上,做到項目建設和企業經營的關鍵處。
項目落地更有保障。我們實施了土地要素供給保障、環境容量統籌調度改革,在全省率先發布“三線一單”生態環境分區管控方案,持續深化“五証聯發”“拿地即開工”等改革。去年,全市有59個項目,通過“拿地即開工”的方式順利落地,數量居全省第二、蘇北第一。
市場經營更有活力。我們全面實行包容審慎監管,對企業一些輕微的違法行為,明確了行政處罰免罰、輕罰的具體情形,盡量做到能免則免、能輕則輕,去年全市“首違不罰”的數量排在全省前列。同時,我們還開展了“新官不理舊賬”專項整治,也有效解決了一批歷史遺留問題。
政務服務更加便捷。注重以改革小切口推動服務大提升,深入推進“淮上關愛一件事”改革,從自然人、創業者、興業者三個全生命周期出發,緊扣各行各業急需的高頻事項,上線52類“一件事”,努力做到一件事情、隻跑一次。
法治保障更加完善。法治化是營商環境的核心要義,我們常態化開展“法潤淮商”“法護民企”等活動,破產案件辦理效率和民商事案件執行效果全省領先,前移法律糾紛調處的做法,還得到了全國工商聯、最高人民法院發文推廣。
人文環境更加親和。持續擦亮101%優質服務品牌,組織101名營商環境監督員和10名咨詢委員,開展常態化、體驗式的監督,開通了營商服務熱線電話﹔組織市直單位和重大產業項目、重點企業挂鉤結對,每月走訪幫扶﹔開展“淮商名家”系列宣傳,在全社會營造尊重企業家、歡迎投資者的濃厚氛圍。
“拿地即開工”改革的成效,可謂淮安優化營商環境的一大亮點。2022年,淮安“拿地即開工”項目佔比全省第一,讓大家見証了不斷刷新的“淮安速度”。請問淮安是如何推動這項改革的?
我們在全省13個設區市中,率先印發了“拿地即開工”實施意見,建立了部門聯動協同機制,開發了“拿地即開工”審批管理系統,深入開展不見面審批,努力把各階段、各環節的工作任務做細做實,為全面開展“拿地即開工”改革工作提供了保障。
首先,我們在項目前期策劃生成上下了很大功夫。對具備條件的項目提出建設條件和管控清單,在產業政策、行業規劃、土地用途、生態環境、市政公用等方面提前開展前期審批服務,同步開展紅線劃定、規劃選址、項目立項、用地預審等工作。土地挂牌出讓時,各部門同步推進設計方案聯合審查、施工圖審查、參建單位選取等工作。
一般來說,企業簽訂土地出讓合同或取得土地劃撥決定書后,我們會在3個工作日內一並核發“五証”,即用地規劃許可証、工程規劃許可証、施工圖審查合格書、建筑工程施工許可証、不動產權証,這就是“五証聯發”。百億級項目從簽約到落地,由100天到70天,再由52天到32天,不斷刷新“淮安加速度”。
在改革實施過程中,我們推行了“並聯審+容缺辦”審批新模式。“並聯審”對涉及到的33個事項,分階段實行串聯審批改並聯審批﹔“容缺辦”就是對涉及行政許可等審批事項和技術審查、中介服務、市政公用服務等其他類型事項,推行容缺受理審批模式,企業先辦証后補材料。我們還推行“全程代辦”,圍繞“一次辦好”開發了審批系統,進一步提高企業辦証便利度。通過這些舉措,企業開工平均提速兩個月以上,淮安市辦理“工程建設項目審批”營商環境評價全省第一。
我們注意到,淮安“新春第一會”也是聚焦重特大項目攻堅和營商環境優化,提出持續推進“四最”營商環境建設。“物流成本最低、要素成本最低、服務環境最優、辦事效率最高”,正在成為淮安營商環境的鮮明標識。對此,淮安今年計劃如何發力?
黨中央作出了“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的戰略部署,新的一年,我們將深入貫徹中央部署要求,始終堅持“項目為王、環境是金”工作導向和“全國一流、全省領先”工作標准,以即將出台的《持續打造“四最”營商環境二十條措施》為統領,堅持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推動營商環境持續優化。
圍繞實現要素成本最低,我們將在落實“地等項目”、健全節能減排統籌機制等方面發力,全面壓降土地、用能、排污、水電氣熱以及融資成本,著力打造成本窪地。
圍繞實現物流成本最低,我們將通過推行新型通關模式、規范口岸收費和作業時限、創新聯運方式、提升物流數字化水平等措施,全面壓降交通物流的制度性過程性交易成本,著力打造貿易寶地。
圍繞實現服務環境最優,我們將在完善全周期服務生態、構建“創在淮安”機制、提升法治水平等方面發力,著力打造創業福地。
圍繞實現辦事效率最高,我們將在深化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制度改革、提升政務服務能力、推進“無証明”城市建設、全面落實“政策找企業”等方面發力,特別是建立了重特大項目攻堅“1+5+N”企業評價機制,“1”就是對項目所在的縣區服務保障工作進行評價,“5”就是對發改、工信、資規、住建、生態環境這五個核心部門的服務保障工作進行評價,“N”就是對涉及到的其他部門服務保障工作進行評價,實行“一事肯定”和“一事否定”,全面改善企業和群眾的辦事體驗,提升獲得感滿意度,著力打造發展高地。